筒隆背蛛

一雌蛛體長12.24:頭胸部長3.60,寬2.70;腹部長9.72,寬4.59。 中眼域長0.58,前邊寬0.55,後邊寬0.51。 雄蛛體長10.98:頭胸部長4.41,寬3.33;腹部長7.47,寬2.88。

形態描述

雌蛛

體長12.24~13.77。一雌蛛體長12.24:頭胸部長3.60,寬2.70;腹部長9.72,寬4.59。背甲黃褐色,側緣具一較寬的淺黃褐色縱斑,眼群至背甲的後緣之間具一略呈三角形的淺黑褐色斑。背甲近側緣以及頭部中央的淺黑褐色區域內散布很多短的細毛。頸溝和放射溝明顯。中窩縱向,淺黑褐色,中央隆起,前半部兩側各有一後端向內彎成鉤狀的斜向褐色刻紋。
兩眼列均後凹,等寬。前中側眼間距大於前中眼間距(0.18:0.13);後中側眼間距大於後中眼間距(0.25:0.15);前、後側眼相接並著生在一稍隆起的眼丘上。中眼域長0.58,前邊寬0.55,後邊寬0.51。前中眼>前側眼>後中眼=後側眼(0.25:0.21:0.18:0.18)。額高0.20。螯肢黑褐色,粗壯;前齒堤有3齒,後齒堤有4齒。下唇、顎葉和胸板均呈黑褐色。
下唇寬大於長。顎葉遠端最寬。步足淺黃褐色,腿節、脛節各有3個寬的淺黑褐色環紋,膝節、後跗節和跗節幾乎全部為黑褐色。腿節Ⅰ有7根前側刺,僅後跗節Ⅲ具一腹刺。腿節Ⅰ具2列9根聽毛,腿節Ⅱ具2列10根聽毛,腿節Ⅲ具3列12根聽毛,腿節Ⅳ具3列24根聽毛,腿節Ⅳ的聽毛列的長度約占腿節長度的2/5。後跗節Ⅰ~Ⅲ在背面近基部各有1根聽毛。
步足測量:Ⅰ31.86(9.45+10.08+10.71+1.62), Ⅱ19.89(6.12+6.21+6.30+1.26), Ⅲ8.73(2.88+2.70+2.34+0.81),Ⅳ15.10(5.85+4.95+3.22+1.08)。足式:1,2,4,3。腹部背面觀呈舟形,後端向後上方伸展並超越紡器。背面暗黃褐色,散布很多銀白色斑點,背中央具一有分支的淺色縱條斑,兩側近邊緣各有一縱向的淺黑褐色波狀紋。
腹部側面的上半部暗黃褐色,有的個體呈銀白色;下半部呈淺黑褐色,且其上緣亦呈波紋狀。腹部腹面中央具一淺黑褐色寬縱帶,縱帶的外側各具一銀白色縱條斑。外雌器淺黑褐色,中上部具一較大的卵圓形凹陷,凹陷的後緣中央至外雌器的後緣之間為較窄的中隔。納精囊具2個室,第1室薄壁狀,第2室骨化;連線管從第1室的基端伸出通入插入孔,近似“V”字形。

雄蛛

體長10.98:頭胸部長4.41,寬3.33;腹部長7.47,寬2.88。背甲、下唇、胸板和腹部的顏色以及眼的排列近似於雌蛛。螯肢黃褐色,前面近端半部的中央具一列7個橋形脊;前齒堤有3齒,間距較遠;後齒堤有5齒,牙溝近端具2個丘狀小突起。
步足細長,膝節Ⅰ與脛節Ⅰ的長度之和長於體長。腿節Ⅰ具2列19根聽毛,腿節Ⅱ具2列13根聽毛,腿節Ⅲ具2列9根聽毛,腿節Ⅳ具2列24根聽毛。觸肢和步足測量:觸肢2.39(2.88+0.54+0.72+1.57);步足Ⅰ-(15.21+17.55+-+-),Ⅱ16.65(9.99+10.44+10.89+1.71), Ⅲ3.47(4.32+3.87+3.78+0.99),Ⅳ9.81(8.01+7.20+8.01+1.30)。
足式同雌蛛。腹部呈筒形。觸肢脛節的長度約為跗舟長的1/2;跗舟背面的距狀突起與副跗舟近乎等長;引導器頂部的暗色導片彎曲,呈“S”形。

鑑別特徵

本種的身體形狀與橫帶隆背蛛T.ventralis相像,但有如下不同:①本種身體顯著大;②雌蛛外雌器的大凹陷與生殖溝相隔一段距離;③雄蛛引導器頂部的暗色導片長,彎曲成“S”形;④雄蛛螯肢的後側面具一列橋狀脊。

分類討論

隆背蛛屬Tylorida的模式種:條紋隆背蛛T.striata的腹部高高隆起。以往我國和鄰國將此特徵作為與其他屬的主要區別。實際上,橫帶隆背蛛T.ventralis、珠斑隆背蛛T.culta(印度、斯里蘭卡)的腹部均不高高隆起。王家福(1991)訂立產於湖南的筒銀鱗蛛Leucauge cylindtata,根據其附圖(figs.21~24),雄蛛具一大的盾板和小的副跗舟,引導器的頂端具一暗色導片,無疑應系隆背蛛屬Tylorida成員。他描述雌蛛“外雌器兩側緣突起呈三角形,互相靠近”,筆者甚感特殊,因銀鱗蛛屬Leucauge蜘蛛中未見有此結構。有幸,作者之一張俊霞在貴州採到該種雌蛛標本,經鏡檢觀察,確認王家福描述的“三角形突起”其實為外雌器凹陷後半部的後緣,而並非突起。該標本納精囊具2室,受精管著生在第2室近末端,無疑亦應系隆背蛛屬成員。故已將其從銀鱗蛛屬Leucauge移人本屬(朱明生、吳琛、宋大祥,2002)。

生境分布

生境:
生活在近水邊的植物間,結大型水平圓網。
國內分布:
湖南,貴州。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