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級依賴期望效用模型(Rank Dependent Expected Utility,RDEU)
發表
包括一系列公理的完整的等級依賴期望效用模型由Quiggin(1982)第一次以“預測效用模型(Ant.cipated utility,AU)”的名字發表。後來Yaari(1987)和Allais(1987)共同將其完善。RDEU或AU模型像早期的模型一樣都基於機率權重函式,但其權重不是套用於個體事件的機率,而是累積機率。
具體套用
自Handa(1977)及Kahneman和Tversky(1979)提出優勢原則的違背現象之後,建立在機率權重基礎上的
方法都不能避免優勢原則的違背,因為在這些方法中具有相司機率的所有事件的權重都一樣。而RDEU模型則是唯一提出二結果機率權重與優勢原則相一致的模型,它的解決辦法是根據結果的等級及其機率給結果賦予權重(給在分布的頂端和底端的事件以高權重,給中間的以低權重),從而解釋了Allais問題。另外,RDEU理論也可解釋共同比率效應。RDEU模型中最有影響的表述之一是Yaari(1984,1987)的“雙重模型”,後來由Roell(1987)進一步發展。EU理論要求偏好應該有機率混合上的線性特徵。Yaali將其套用到結果混合上。他提出“十倍的分布函式”,此函式在結果上是線性的,在機率上是非線性的,顯示了持續的絕對風險厭惡和持續的相對風險厭惡。Yaari的模型的“雙重矛盾”的概念,在分析風險厭惡(或風險尋求)行為上發揮了一定作用。
與RDEU 模型有關的發展還有Sehmeidler(1989)和Gilboa(1987)對模糊性的研究。與RDEU模型的主要區別是,在Schmeidler-Gilboa模型中,最初的機率是未知的,決策權重用非加法的主觀機率解釋。
如同EU理論。RDEU中的效用函式也一般是凹的或是線性的,但它們在機率轉換函式的形狀上有些不一致。Quiggin(1982.1987)提出的是S形狀.以給極端的不論是正性還是負性的低機率結果過高的權重為特點。Chew,Karni和Safra(1987)及Segal(1987)指出,對於任意兩個等慨結果,最壞的結果比最好的得到更高的權重。這種特性與風險厭惡相像,可視為EU理論中風險厭惡概念的延伸。但最終許多經驗性的研究支持凸函式說。
總之,RDEU理論是EU理論的一個自然的延伸,是EU理論的一種一般化方式,其中對風險的期望和機率是分離的,且滿足優勢原則、傳遞性、連續性。同時它也是溉率權重模型的自然延伸。RDEU理論具有靈活性,可以解釋大多數與EU的預測相違背的觀察到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