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架寺

“天橋”之下,則是筆架寺,原為一座道觀,依山鑿壁建造而成。 應天真人長嘆一聲,一掌將范侯公推下天橋。 令人遺憾的是,自此以後,筆架山卻成了盜匪嘯聚之地,筆架寺也在一定程度上遭受破壞。

地理位置:

筆架山位於塗嶺鎮西南部,因巔峰形似筆架而得名。它毗鄰於惠安紫山,與洛江馬甲的雙髻山遙相對峙,主峰海拔781米,山上奇石錯峙,層巒疊翠,巔峰之下,峭壁溝壑,之間得一巨石相接,謂之“天橋”,登橋遠眺,腳下雲飛霧盈,飄飄然有身臨仙境之慨。 “天橋”之下,則是筆架寺,原為一座道觀,依山鑿壁建造而成。

寺廟由來:

相傳乃范侯公修煉之所。范侯公是仙遊九鯉湖何氏九仙的母舅,一心向道,無奈機緣未到,難登仙界。應天真人有心度化之,帶上范侯公駕雲南下,但見筆架山奇峰突兀,風景幽絕,別是一處洞天勝地,遂將足下祥雲化為巨石連線溝壑之間,宛然一座“天橋”。站立橋頭,應天真人微笑道: “舅舅,此地即通仙界,你敢捨身跳下嗎?”范侯公俯身一看,萬丈懸崖,冷氣森然,這一跳下去, 豈不粉身碎骨?自忖必死無疑,不禁雙腿發抖。應天真人長嘆一聲,一掌將范侯公推下天橋。范侯公慘叫著墜落下去,哪知身體如羽毛般飄飄落於地上,這一驚喜幾乎令他暈絕。范侯公此時方悟出應天真人良苦用心,只恨自己道心不堅,悔之莫及。應天真人微微笑道: “舅舅,此地是你修持之所,你好自為之吧。”深山幽谷,猿啼鹿鳴,一派冷絕淒清。范侯公破岩鑿壁,在“天橋∵下壘石為觀,篤志修持,又勞苦筋骨,墾荒種植。一日正愁沒有五穀種子,忽然天空下聲鶴唳,只見一隻白鶴口叼淨瓶翩然而至,瓶中流出了金黃色的谷種。自此以後,白鶴隨范侯公一同修煉。若干年後,范侯公駕鶴西去。至今筆架寺前的淨瓶巨石與鶴者兩處遺蹟,猶在無聲地證實著這個神奇的故事。
仙祖歸去,遺址猶存,附近黃田村民遂建仙公祠塑像奉祀,後又增建了三寶殿、觀音堂,融釋道一爐,人們到此,既可察天又可拜鍾拜仙,一時香火鼎盛。歷經千年滄桑,山寺幾經坍記修建,寺前依岸構築鹿砦護牆,乃明嘉靖年間張岳所建。張岳少時家貧,某年初秋洛江馬甲蘆回其襟兄王良為兒子辦滿月酒,華提著丁籃番薯粉前往祝賀。王良瞧不起這份薄禮,當有客人埋怨他家棉被臭蟲多,便趁機奚落張岳帶來臭蟲。張岳拍案而起,說自己人窮志不窮,不附攀他家富戶過日子,言罷拂袖而去♂日落時被風雨所阻夜宿筆架寺,放倒一尊雕像為枕,和衣睡臥在神龕之側。更深時忽聞喚聲: “張大人,勞煩你抬起頭讓小神翻翻身。”張岳驚醒,心生詫異,便發誓出人頭地後當重修筆架寺。於是,他離群索居到此窮經勤讀,終於在幻歲高中進士,官至右都御史,贈太子少保,為筆架寺添了一段佳話。近至清代,惠安知縣陳永年多次來筆架寺朝拜,並主持修章寺宇,使曾經破敗的筆架寺煥然一新。

寺廟風景

寺依山麗存,山因寺而名,筆架山岩壑幽奇,雄秀泉南,周圍群山錦然,自成一派天地,故而,清鹹豐三年(公元1853年),邱二娘於此地起兵,一時間,山上旗幟飄飄,寺里香菸繚繞,仙公與菩薩的靈應,賦予邱二娘精神鼓舞。佛箴與仙夢的玄妙,無疑給筆架山筆架寺蒙上了下層神秘的色彩。
令人遺憾的是,自此以後,筆架山卻成了盜匪嘯聚之地,筆架寺也在一定程度上遭受破壞。現在的寺宇建築乃1980年以後黃田村民依照舊有規模重新修復,並增建了亭閣三處。筆架寺文物遺存豐富,現存有許多明清建築構件和摩岩石刻!如“靈山古剎”、 “岩寺景勝”等,無處不演繹著一則則才俊名山、天人默契的故事,令人嘆為觀止。
筆架寺集自然風光、人文勝跡於一身,是泉港乃至閩南一帶不可多得的旅遊勝地。登臨此地如入仙苑,但見陡岩峭壁,危崖處處,攀至絕頂巔者,習習山風裹挾著松濤陣響,渾如天籟之音,極目遠眺,群山迤邐,遠村近樹,盡收眼底,更兼遠處東海浪涌,顛連直接滄溟,此時,一切塵囂俗氣,盡隨輕煙飛逝,令人飄飄然不知身歸何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