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辦背景
1906年,原定舉辦第四屆奧運會的羅馬向國際奧委會提出申請,因義大利政府財政困難,無力興建體育場館,宣布放棄主辦權。國際奧委會不得不臨時與英國政府合作,將奧運會異地在倫敦舉辦。在當時簡陋的技術條件下,迅速地在倫敦西區一個荒蕪的叢林地帶上興建了一座有6.8萬個座位,可容納7萬餘觀眾的“現代”運動場,即“白城”運動場。
申請主辦第四屆奧運會的有羅馬、米蘭、柏林和倫敦四個城市。柏林由於得不到政府支持被迫撤消了申請,經國際奧委會秘密投票表決,會址選在羅馬。由於多次地震和維蘇威火山爆發,義大利經濟蒙受巨大損失。1906年雅典屆間奧運會期間,羅馬提出,因財政困難,無力興建體育設施,宣布放棄主辦權。時間緊迫,奧運會又無法延期,國際奧委會求助於倫敦。英國考慮再三,答允運動會在倫敦如期舉行,並立即成立了奧運會籌委會。隨後,賽會組織者用較快的速度,在倫敦西區一個叢林地帶興建了一座可容7萬餘觀眾的體育場,新造了一個長100米、寬15米的游泳池,以及腳踏車場等等。
開閉幕式
第四屆奧運會於 1908年7月13日 在英國倫敦舉行開幕式。天幕那天,氣候不佳,在霧迷天,雨下個不停。 國王 、 王后 及 國際奧委會 官員出席了大。這屆奧運會首次規,開幕式上各代表團應服裝統一,在本國國旗引導下列隊入場, 並規定,旗手通過 英國 國王 愛德華七世 觀禮台前時,就將旗幟下垂,以示致敬。由於國旗問題在開幕式上引起了一些糾紛。首先,美國 、瑞典 代表團進入會場後,發現會場沒有懸掛他們的國旗 ,向組委會提出了抗議。接著,擔任美國旗手的美籍愛爾蘭 人不願向愛德華七世致敬,高舉大旗通過了主席台,引起了一陣騷動。此外,與俄國為一個代表團的芬蘭 選手(當時俄、芬蘭為一個代表團,但單獨參加比賽)認為在帝俄旗幟下入場是一種恥辱,因此拒絕參加開幕式,開幕式雖出現了一些糾紛,但某些作法,如代表團著統一服裝,在各自的國旗引導下列隊入場等,為以後各屆開創了先例。
比賽項目
運動會比賽項目有田徑、游泳、水球、擊劍、體操、賽艇、腳踏車、足球、古典式摔跤、網球和射擊。因為運動會是非正式的,沒有列入奧運會屆次中,所獲獎牌,一般也不統計在國家或個人所獲奧運會獎牌數內。
參賽國家
本屆參賽國家共22個,運動員2034人,其中女子36人,總人數比前三屆的總和還要多,東道主派出了最龐大的選手團,達710人; 法國次之220人; 瑞典156人,居第三位,首次參賽的有 冰島、 紐西蘭、 俄國、 土耳其和 芬蘭。1900年,亞洲的印度曾有一名運動員隨同英國隊參加了巴黎奧運會,使歐美、亞、大洋洲均有代表參加當屆運動會,只是缺少非洲國家;1904年,非洲與歐、美大洋洲均有代表,但亞洲缺席。本屆土耳其隊與會,使奧運會首次五洲代表聚會,對奧林匹克日益國際化具有歷史意義。
本屆共設有24個大項,首次列入的有曲棍球、水上摩托和一些奇異不常見的項目,如熱傑球,這是一種法古老的類似網球打法的球。這項比賽在奧運會上壽命不長,以後只在第七屆列入過。
賽事精選
游泳距離計算方法又從碼恢復為米制。6項比賽中有5項超過世界最好成績。在聖路易斯奧運會上獲兩枚金牌的美國查·丹尼爾斯這次又獲得了100米自由式冠軍,成績1分05秒6。英國的亨·泰勒先後在400、1500米自由式中獲勝,成績分別為5分36秒8和22分48秒4,他還在4x200米接力賽中與隊友合作奪得冠軍,共獲3枚金牌,是本屆奧運會獲金牌最多的游泳運動員。
腳踏車比賽在新建的周長為666碼的賽車場進行,比賽項目原定為7個,但只賽出了6個項目的冠軍。英國獲得了其中5枚金牌,另一項2000米雙人腳踏車賽冠軍為法國人奪去。
本屆摔跤賽首次既有自由式又有古典式,但總共只有9項:自由式5項,古典式4項。如自由式獲得66.6公斤級冠軍的英國喬·德雷威斯科夫,後又在73公斤級賽中得了亞軍。拳擊僅有5項。除71.67公斤級亞軍為澳大利亞的雷·貝克獲取外,其餘均屬英國人。英國還包下了賽艇和帆船的全部金牌。比賽進行了分組預賽,如英國對瑞典為12:1,丹麥對法國二隊9:0。丹麥隊與法國隊相遇,以17:1取勝,這是奧運會史上創紀錄的比分。英國也以4:0勝荷蘭。決賽中英國隊以2:0勝丹麥,獲得冠軍。
獲獎情況
倫敦奧運會首次公布了各國得獎統計表,它對以後各國進行這方面統計或計算正式的得分產生了積極影響。本屆獲獎最多的前三名國家是:英國得金牌56枚,銀牌50枚,銅牌39枚;美國金牌23枚、銀銅牌各12枚;瑞典是金牌8枚。銀牌6枚,銅牌11枚。
大會還第一次列入了花樣滑冰。比賽是在人工冰場進行的。女子參加的項目只有網球、射箭和花樣滑冰。倫敦奧運會田徑賽共27個項目,創16項奧運會紀錄,其中有5項高於當時的世界最佳成績。在項目上也有所翻新。
獎牌榜
國家 | 金牌 | 銀牌 | 銅牌 | 合計 |
英國 | 56 | 50 | 39 | 145 |
美國 | 23 | 12 | 12 | 47 |
瑞典 | 8 | 6 | 11 | 25 |
法國 | 5 | 5 | 9 | 19 |
德國 | 3 | 5 | 5 | 13 |
匈牙利 | 3 | 4 | 2 | 9 |
加拿大 | 3 | 3 | 10 | 16 |
挪威 | 2 | 3 | 3 | 8 |
義大利 | 2 | 2 | 0 | 4 |
比利時 | 1 | 5 | 2 | 8 |
澳大利亞 | 1 | 2 | 2 | 5 |
俄國 | 1 | 2 | 0 | 3 |
芬南 | 1 | 1 | 3 | 5 |
南非 | 1 | 1 | 0 | 2 |
希臘 | 0 | 3 | 1 | 4 |
丹麥 | 0 | 2 | 3 | 5 |
波西利亞 | 0 | 0 | 2 | 2 |
荷蘭 | 0 | 0 | 2 | 2 |
奧地利 | 0 | 0 | 1 | 1 |
合計 | 110 | 106 | 107 | 323 |
運動員
大項 | 小項 | 金牌運動員 | 大項 | 小項 | 金牌運動員 |
馬球 | 男子 | 英國隊 | 田徑 | 男子跳遠 | 艾恩斯(美國) |
曲棍球 | 男子 | 英國隊 | 田徑 | 男子跳高 | 波特(美國) |
牆網球 | 男子雙人 | 埃斯特/彭內爾(英國) | 田徑 | 男子標槍 | 萊明(瑞典) |
牆網球 | 男子單人 | 埃文·諾爾(英國) | 田徑 | 男子撐桿跳高 | 庫克(美國) |
橄欖球 | 男子 | 澳大拉西亞 | 田徑 | 男子古典式鐵餅 | 謝里登 |
賽艇 | 男子四人無舵手 | 卡德摩爾/加爾蘭/馬克尼頓/史密斯(英國) | 田徑 | 男子自由式標槍 | 萊明(瑞典) |
賽艇 | 男子雙人無舵手 | 份寧/湯姆森(英國) | 體操 | 男子團體 | 瑞典隊 |
賽艇 | 男子八人單槳有舵手 | 英國隊 | 體操 | 男子個人全能 | 阿爾貝托(義大利) |
賽艇 | 男子單人雙槳 | 布萊克斯塔夫(英國) | 網球 | 男子室內雙打 | 巴雷特/戈爾(英國) |
射擊 | 男子1000碼自選步槍臥射 | 米爾納(英國) | 網球 | 女子室內單打 | 史密斯(英國) |
射擊 | 男子100米跑鹿雙發 | 文南斯(美國) | 網球 | 男子室內單打 | 戈爾(英國) |
射擊 | 男子100米跑鹿單發 | 斯萬(瑞典) | 網球 | 男子雙打 | 多爾泰/希利亞德(英國) |
射擊 | 男子100米跑鹿單發團體 | 瑞典隊 | 網球 | 女子單打 | 錢伯斯(英國) |
射擊 | 男子25碼小口徑步槍顯現靶 | 斯泰爾斯(英國) | 網球 | 男子單打 | 里奇(英國) |
射擊 | 男子25碼小口徑步槍移動靶 | 弗萊明(英國) | 跳水 | 男子三米跳板 | 齊納(德國) |
射擊 | 男子300米自選步槍三種姿勢 | 黑格魯德(挪威) | 跳水 | 男子十米跳台 | 約翰松(瑞典) |
射擊 | 男子50碼軍用步槍團體 | 美國隊 | 游泳 | 男子100米仰泳 | 比貝爾施泰因(德國) |
射擊 | 男子50米手槍 | 范阿斯布洛克(比利時) | 游泳 | 男子100米自由式 | 丹尼爾斯(美國) |
射擊 | 男子50米步槍臥射 | 卡內爾(英國) | 游泳 | 男子1500米自由式 | 泰勒(英國) |
射擊 | 男子50和100碼小口徑步槍團體 | 英國隊 | 游泳 | 男子200米蛙泳 | 霍爾曼(英國) |
射擊 | 男子全口徑步槍團體 | 挪威隊 | 游泳 | 男子400米自由式 | 泰勒(英國) |
射擊 | 男子步槍團體 | 美國隊 | 游泳 | 男子4200米自由式接力 | 英國隊 |
射擊 | 男子多向飛碟 | 尤因(加拿大) | 摩托艇 | 男子60英尺以下級 | 雷德伍德(英國) 斯羅尼科羅弗特(英國) |
射擊 | 男子飛碟團體 | 英國隊 | 摩托艇 | 男子8米級 | 斯羅尼科羅弗特(英國) |
射箭 | 男子50米大陸式單輪 | 格里索(法國) | 摩托艇 | 男子9米級 | 雷德伍德(英國) |
射箭 | 女子全國式雙輪 | 紐沃爾(英國) | 摩托艇 | 男子公開級 | 特布羅恩(法國) |
射箭 | 男子約克式雙輪 | 多德(英國) | 拔河 | 男子 | 英國隊 |
拳擊 | 男子71.67公斤以上級 | 奧爾德姆(英國) | 腳踏車 | 男子場地腳踏車100公里 | 巴特利特(英國) |
拳擊 | 男子52.62公斤以下級 | 托馬斯(英國) | 腳踏車 | 男子場地腳踏車雙人2000米 | 奧弗雷/希萊斯(法國) |
拳擊 | 男子52.62-57.15公斤級 | 岡恩(英國) | 腳踏車 | 男子場地腳踏車20公里 | 金格斯布里(英國) |
拳擊 | 男子57.15-63.5公斤級 | 格雷斯(英國) | 腳踏車 | 男子場地腳踏車5000米 | 瓊斯(英國) |
拳擊 | 男子63.5-71.67公斤級 | 道格拉斯(英國) | 腳踏車 | 男子場地腳踏車團體1980碼追逐賽 | 英國隊 |
水球 | 男子 | 英國隊 | 腳踏車 | 男子場地腳踏車一圈爭先賽 | 詹森(英國) |
田徑 | 男子100米跑 | 沃克(南非) | 兜網球 | 男子 | 加拿大隊 |
田徑 | 男子10英里競走 | 拉爾納(英國) | 帆船 | 12米型(混合) | 英國隊 |
田徑 | 男子110米跨欄 | 史密斯(美國) | 帆船 | 6米型(混合) | 英國隊 |
田徑 | 男子1500米跑 | 斯巴達德(美國) | 帆船 | 7米型(混合) | 英國隊 |
田徑 | 男子200米跑 | 克爾(加拿大) | 帆船 | 8米型(混合) | 英國隊 |
田徑 | 男子3200米障礙 | 拉塞爾(英國) | 摔跤 | 男子古典式93公斤以上級 | 韋斯(匈牙利) |
田徑 | 男子3500米競走 | 拉爾納(英國) | 摔跤 | 男子古典式66.6公斤以下級 | 波羅(義大利) |
田徑 | 男子3英里跑團體 | 英國隊 | 摔跤 | 男子古典式66.6-73公斤級 | 馬滕松(瑞典) |
田徑 | 男子400米跑 | 雷爾斯維爾(英國) | 摔跤 | 男子古典式73-93公斤級 | 維克曼(芬蘭) |
田徑 | 男子400米跨欄 | 培根(美國) | 古典網球 | 男子個人 | 高爾德(美國) |
田徑 | 男子4100接力跑 | 美國隊 | 花樣滑冰 | 混合雙人 | 布格爾/許布勒(德國) |
田徑 | 男子5英里跑 | 沃伊特(英國) | 花樣滑冰 | 男子特殊圖形 | 帕寧(俄羅斯) |
田徑 | 男子800米跑 | 斯巴達德(美國) | 花樣滑冰 | 女子個人 | 塞耶斯(英國) |
田徑 | 男子馬拉松 | 海斯(美國) | 花樣滑冰 | 男子個人 | 薩爾霍夫(瑞典) |
田徑 | 男子立定跳遠 | 尤里(美國) | 擊劍 | 男子佩劍團體 | 匈牙利隊 |
田徑 | 男子立定跳高 | 尤里(美國) | 擊劍 | 男子佩劍個人 | 福克斯(匈牙利) |
田徑 | 男子鏈球 | 弗拉納根(美國) | 擊劍 | 男子重劍團體 | 法國隊 |
田徑 | 男子鉛球 | 羅斯(美國) | 擊劍 | 男子重劍個人 | 阿利貝 |
田徑 | 男子三級跳遠 | 艾亨(英國) | 足球 | 男子 | 英國隊 |
田徑 | 男子鐵餅 | 謝里登(美國) |
重大事件
1.奧林匹克名言的產生
7月9日,是未安排比賽的星期天。大家出於宗教信仰的原因都到倫敦最著名的聖保羅大教堂參加基督教禮拜活動。賓夕法尼亞大主教有感於彼得里的事跡,在講道時使用了一句:“在奧運會上,參加比取勝更重要。”這使在座的顧拜旦非常感動,他因此把這句話改編為“在奧運會上最重要的是參加,而不是取勝,正如在生活中最重要的不是成功而是鬥爭,不是征服而是努力奮鬥。”自1908年起,這句名言成為奧林匹克的信念,出現在歷屆奧運會及有關奧林匹克活動的場合與刊物上,流傳至今。
2.奧運會被分為兩個階段進行:
從4月27日到10月31日,夏季運動會然後是秋季運動會(花樣滑冰,拳擊和團體項目:足球,曲棍球,橄欖球和長曲棍球)
3.首次為奧運會專門建了體育場
倫敦奧運會首次修建了游泳池,使奧運會游泳比賽結束了在海灣、河流和人造水池中比賽的歷史。
4.馬拉松規定長度
本屆奧運會最著名的就是馬拉松。最後長度被定為42公里195米,最後的195米就是從溫莎堡到皇家包廂的距離。自從1924巴黎奧運會後,這一距離成為了正式馬拉松的規定長度。兩個國家在同一名字下聯合參賽澳大利亞和紐西蘭以一個代表團身份出席,代表團名字叫做澳大拉西亞。
5.花樣滑冰成為歐洲人的專利
英國、瑞典、俄國的運動員包辦了男單、女單和雙人的所有金牌。這次滑冰項目的設立,且使用人工冰場,都為以後冬季奧運會的發展打下了基礎。
6.體操運動發源地之一的德國,派隊在倫敦奧運會上進行體操表演。國際奧委會向德國體操隊授予了奧林匹克獎盃。
7.本屆奧運會為健全並建立奧運會的競賽規則及裁判制度奠定了基礎。
在拔河比賽時,按規則規定各隊選手只能穿運動鞋。當美國與英國警察隊對陣時,發現對手穿了帶鋼邊的皮靴,就向裁判提出抗議。但英國裁判不予理會,美國隊因此罷賽。最後英國3個隊包攬了前三名。為此,有人譏諷英國裁判為“愛國裁判”。
東道主英國裁判的執法態度,引起了國際奧委會的注意。本屆奧運會之後,國際奧委會積極主動地加強與各有關國際單項體育組織的聯繫,逐步健全並建立奧運會的競賽規則及裁判制度,改變了以前由國際奧委會與主辦國負責處理競賽及裁判問題的做法,規定今後裁判工作由各國際單項體育組織統一籌劃。這對維護奧林匹克的公平競爭精神,具有重要意義。
這屆奧運會建立的許多制度,一直沿用至今。除了籌委會編印所有競賽規程、規則以及安排的細節、宣傳海報等之外,對參賽選手的資格,尤其是業餘身份,也有嚴格的規定。個人項目,每國選手報名以12人為限。計量長度的單位,也改成公制。總之,本屆奧運會一反前兩屆奧運會給世人留下的不良印象,以其良好的組織工作和出色的設備引起了世人的關注,使奧林匹克理想逐步得到傳播。
英雄人物
多蘭多·皮特里
堅強的義大利人——糖果商多蘭多·皮特里,身著19號運動衫的義大利糖果商多蘭多·皮特里從比賽一開始就跑在前面,他身材矮小,但步伐輕快。第一個進入了運動場,但此時他已精力竭,神志不清,先是跑錯了方向,後因疲勞過度",幾次摔倒在地,但每次他都掙扎爬起,然後又向前跑去。
離終點最後15米處,他又一次倒下了,並沒能再爬起來。兩位好心的醫生,攙扶著他走到了終點。因藉助了他人的力量,他被剝奪了獲金牌的資格,皮特里雖然是賽場上的失敗者,但他的名字以另一種方式——頑強精神,載入了奧林匹克運動的史冊。英國王后亞歷山德拉為了安慰失望的皮特里,捐了一個獎盃,並在閉幕式上親手將其贈與皮特里,以示同情和鼓勵。
亨·泰勒
大贏家——英國選手 亨·泰勒,游泳距離計算方法又從碼恢復為米制。6項比賽中有5項超過世界最好成績。在聖路易斯奧運會上獲兩枚金牌的美國查·丹尼爾斯這次又獲得了100米自由式冠軍,成績1分05秒6。
英國的亨·泰勒先後在400、1500米自由式中獲勝,成績分別為5分36秒8和22分48秒4,他還在4x200米接力賽中與隊友合作奪得冠軍,共獲3枚金牌,是本屆奧運會獲金牌最多的游泳運動員。
沃·懷南斯
優秀射手兼藝術家——美國選手沃·懷南斯,奧運會射擊項目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一直處於不穩定狀態。不僅項目經常變換,而且時多時少。上屆沒有列入,這次一下達到15項。本屆東道主成績最佳,獲得其中6項冠軍,美國次之,為3項。在這次“跑鹿”雙發射擊中獲得冠軍的美國選手沃·懷南斯,不僅是位優秀射手,而且是一個藝術家。1912年奧運會文學藝術賽中,他又以《來自美國的飄泊者》浮雕獲金牌。而在“跑鹿”單發射擊比賽中,瑞典人奧斯卡·斯瓦恩以60歲高齡奪取冠軍,成為奧運會歷史上奪得金牌年齡最大的選手。
趣聞拾零
人滿為患的體操場
奧運會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沒有固定的比賽項目和規則,體操比賽時,對參賽人數也不加限制,誰願意參加都可以,甚至可以當場舉手報名,當場比賽。結果,這屆體操比賽人數最少的隊有16人,最多的竟達60多人,成為奧運會史上參加體操比賽單個隊人數最多的一次盛會。
父子同是神槍手
1908年第四屆奧運會射擊"跑鹿"單發賽中,61歲的奧斯卡·斯旺以25環的成績獲金牌。在團體賽中,又與兒子並肩作戰,為瑞典隊獲冠立下了汗馬功勞,父子倆一同登上了領獎台。留著長長白鬍子的老斯萬不但參加了倫敦奧運會,而且參加了1912年斯德哥爾摩奧運會和1920年安特衛普奧運會,以72歲高齡成為奧運史上年紀最大的選手。
歷屆奧林匹克運動會
奧林匹克運動會(希臘語:Ολυμπιακοί Αγώνες;法語:Jeux olympiques;英語:Olympic Games)簡稱“奧運會”,是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主辦的世界規模最大的綜合性運動會,每四年一屆,會期不超過16日,分為夏季奧運會(奧運會)、夏季殘奧會、冬季奧運會(冬奧會)、冬季殘奧會、夏季青年奧運會(青奧會)和冬季青年奧運會。奧運會是各個國家用運動交流各國文化,以及切磋體育技能,其目的是為了鼓勵人民的運動精神。 | ||
---|---|---|
1896年雅典奧運會(第1屆) 1900年巴黎奧運會(第2屆) 1904年聖路易斯奧運會(第3屆) 1908年倫敦奧運會(第4屆) 1912年斯德哥爾摩奧運會(第5屆) 1920年安特衛普奧運會(第7屆) 1924年巴黎奧運會(第8屆) 1928年阿姆斯特丹奧運會(第9屆) 1932年洛杉磯奧運會(第10屆) | 1936年柏林奧運會 (第11屆) 1948年倫敦奧運會 (第14屆) 1952年赫爾辛基奧運會 (第15屆) 1956年墨爾本奧運會(第16屆) 1960年羅馬奧運會 (第17屆) 1964年東京奧運會 (第18屆) 1968年墨西哥城奧運會 (第19屆) 1972年慕尼黑奧運會(第20屆) 1976年蒙特婁奧運會(第21屆) 1980年莫斯科奧運會(第22屆) | 1984年洛杉磯奧運會 (第23屆) 1988年漢城奧運會(第24屆) 1992年巴塞隆納奧運會(第25屆) 1996年亞特蘭大奧運會(第26屆) 2000年悉尼奧運會(第27屆) 2004年雅典奧運會(第28屆) 2008年北京奧運會(第29屆) 2012年倫敦奧運會(第30屆) 2016年裡約熱內盧奧運會 2020年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 (第32屆未舉辦) |
兩次世界大戰期間,第6屆、第12屆、第13屆奧運會因戰停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