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度凱旋門

第度凱旋門

凱旋門是羅馬帝王為炫耀其侵略戰爭勝利而創造出的紀念性建築物。羅馬共和時期的凱旋門建立不多,到了帝國時期,幾乎每一次重大戰役的勝利都要建立凱旋門。後為歐洲其他國家所沿用。凱旋門常建在城市主要街道中或廣場上。用石塊砌築,形似門樓,有一個或三個拱券門洞,上刻宣揚統治者戰績的浮雕。提圖斯凱旋門是帝國前期提圖斯皇帝為紀念他鎮壓猶太人的勝利而建立的。是現在羅馬城中保留下來的最典型的三座凱旋門之一。

簡介

第度凱旋門第度凱旋門
第度凱旋門於公元82年建成,位於羅馬從羅曼努姆廣場到羅馬大角斗場的路上,高14.4米,寬13.3米,深度6米,第度凱旋門是羅馬皇帝為自己建造的凱旋門,是一座典型的單券洞凱旋門。它給人以穩定、莊嚴之感。凱旋門為混凝土澆築,外部用白色大理石貼面,檐壁上刻著凱旋時向神靈獻祭的行列,立面上使用的組合柱式是羅馬現存的最早實例。

第度凱旋門為帝國早期建築物。公元82年為紀念第度鎮壓猶太人而建。單開間,立面大體為長方形,用券柱式構圖,中央一個券洞。其整體控制控制在水平的節奏中,豎向的線條處於附屬地位。科林斯角柱的使用使它體形上保持了完整性。在裝飾和浮雕的使用上也保持了極大的克制,女兒牆上只是銘文。部件各部分清晰完整,部件之間的關係也富於邏輯性。這裡是鄉賽麗寨大街的盡頭,又是沙佑山丘的最高點。宏偉、壯麗的凱旋門就聳立在廣場中央的環島上面。這座拱門是在拿破崙時期1806年由夏爾格蘭負責動工建築的。

根據拿破崙的命令,它被用來紀念法國大軍。凱旋門建成於1836年。它只有一個拱洞,上為桶形穹窿,其規模超過了羅馬的康斯坦丁凱旋門。高50米,寬45米,凱旋門的每一面上都有巨幅浮雕。其中最著名也是最精美的的一幅就是位於面向鄉塞麗寨大街一面右下側的那幅浮雕,上面描繪了1792年義勇軍出征的情景。拿破崙大捷慶祝儀式的場面則被刻在這幅浮雕上方的其他位置,在頂端的盾形飾物上刻有每場戰役的名稱。1920年在拱洞下建了一處“無名戰士墓”,每到傍晚,這裡便燃起不滅的火焰。建築物里還有一座小開支的紀念館,館內記載著這座紀念性建築物的歷史。

建築風格

第度凱旋門凱旋門
古羅馬建築是古羅馬人沿習亞平寧半島上伊特魯里亞人的建築技術,繼承古希臘建築成就,在建築形制、技術和藝術方面廣泛創新的一種建築風格。古羅馬建築在公元一~三世紀為極盛時期,達到西方古代建築的高峰。古羅馬建築的類型很多。有羅馬萬神廟、維納斯和羅馬廟,以及巴爾貝克太陽神廟等宗教建築,也有皇宮、劇場角斗場、浴場以及廣場和巴西利卡(長方形會堂)等公共建築。居住建築有內庭式住宅、內庭式與圍柱式院相結合的住宅,還有四、五層公寓式住宅。

古羅馬世俗建築的形制相當成熟,與功能結合得很好。例如,羅馬帝國各地的大型劇場,觀眾席平面呈半圓形,逐排升起,以縱過道為主、橫過道為輔。觀眾按票號從不同的入口、樓梯,到達各區座位。人流不交叉,聚散方便。舞台高起,前有樂池,後面是化妝樓,化妝樓的立面便是舞台的背景,兩端向前凸出,形成台口的雛形,已與現代大型演出性建築物的基本形制相似。古羅馬多層公寓常用標準單元。一些公寓底層設商店,樓上住戶有陽台。這種形制同現代公寓也大體相似。從劇場、角斗場、浴場和公寓等形制來看,當時建築設計這門技術科學已經相當發達。

古羅馬建築師維特魯威寫的《建築十書》就是這門科學的總結。古羅馬建築能滿足各種複雜的功能要求,主要依靠水平很高的拱券結構,獲得寬闊的內部空間。巴拉丁山上的弗萊維王朝宮殿主廳的筒形拱,跨度達29.3米。萬神廟穹頂的直徑是43.3米。公元一世紀中葉,出觀了十字拱,它覆蓋方形的建築空間,把拱頂的重量集中到四角的墩子上,無需連續的承重牆,空間因此更為開敞。把幾個十字拱同筒形拱、穹窿組合起來,能夠覆蓋複雜的內部空間。羅馬帝國的皇家浴場就是這種組合的代表作。

古羅馬城中心廣場東邊的君士坦丁巴西利卡,中央用三間十字拱,跨度25.3米,高40米,左右各有三個跨度為23.5米的筒形拱抵抗水平推力,結構水平很高。劇場和角斗場的龐大的觀眾席,也架在複雜的拱券體系上。拱券結構得到推廣,是因為使用了強度高、施工方便、價格便宜的火山灰混凝土。約在公元前二世紀,這種混凝土成為獨立的建築材料,到公元前一世紀,幾乎完全代替石材,用於建築拱券,也用於築牆。混凝土表面常用一層方錐形石塊或三角形磚保護,再抹一層灰或者貼一層大理石板;也有在混凝土牆體前再砌一道石牆做面層的作法。古羅馬建築的木結構技術已有相當水平,能夠區別桁架的拉桿和壓桿。羅馬城圖拉真巴西利卡,木桁架的跨度達到25米。

結構

第度凱旋門第度凱旋門
公元一世紀建造的羅馬大角斗場可容納五萬觀眾,只用了5~6年時間就建成了。它建在一個填沒的湖上,但地基竟沒有明顯的沉陷。公元二世紀中葉建造的巴爾貝克太陽神廟,周圍45根柱子,每根高19.6米,底徑2米,都是用整塊花崗石加工而成的。在神廟後牆8米高處,砌有三塊各約500噸的大石塊,可見當時起重能力之大。公共浴場一般都有集中供暖設施。從火房出來的熱煙和熱氣流經各個大廳地板下、牆皮內和拱頂里的陶管,散發熱量。據維特魯威《建築十書》記載,劇場的座位下埋有銅質的共鳴瓮,以改善音質。此外,至遲在公元1世紀中葉,已經在窗上安裝幾十厘米見方透明度很高的平板玻璃。除了在首都羅馬城集中了古羅馬建築的最高成就以外,帝國各地都有水平很高、規模很大的各類建築物。古羅馬建築藝術成就很高,大型建築物的風格雄渾凝重,構圖和諧統一,形式多樣。

羅馬人開拓了新的建築藝術領域,豐富了建築藝術手法。其中比較重要的是:新創了拱券覆蓋下的內部空間,有莊嚴的萬神廟的單一空間,有層次多、變化大的皇家浴場的序列式組合空間,還有巴西利卡的單向縱深空間。有些建築物內部空間藝術處理的重要性超過了外部體形。羅馬第度凱旋門發展了古希臘柱式的構圖,使之更有適應性。最有意義的是創造出柱式同拱券的組合,如券柱式和連續券,既作結構,又作裝飾。帝國各地的凱旋門大多是券柱式構圖。出現了由各種弧線組成的平面、採用拱券結構的集中式建築物。公元2世紀上半葉建於羅馬郊外的哈德良離宮,是成熟的實例。歐洲建築風格-古羅馬建築公元四世紀下半葉起,古羅馬建築潮趨衰落。十五世紀後,經過文藝復興、古典主義。古典復興以及十九世紀初期,法國的“帝國風格”的提倡,古羅馬建築在歐洲重新成為學習的範例。這種現象一直持續到二十世紀20~30年代。

歷史

第度凱旋門第度凱旋門
在皇帝奧古斯都統治時期還建造了許多凱旋門。而在眾多的凱旋門中,建於公元10到25年間的半圓形拱門是最精美、也是最為引人入勝的建築之一。這座羅馬時代的凱旋門,其上裝飾著淺浮雕,記載著羅馬帝國統治下的和平與繁榮。1544年,當時還是公國的奧朗日成為德意志拿騷家族威廉一世(沉默者)的領地。從此威廉及其後人以封地為名,稱為奧倫治家族。威廉一世公爵是荷蘭的開國元勛,至今荷蘭王室仍然有其血統,他的曾孫渡海成為英國國王,稱威廉三世,直到1713年,奧朗日才劃歸法國。這段與歐洲兩個王室有關的歷史,常使奧朗日人引以為傲。

第度凱旋門是對奧朗日殖民地的建立的慶祝,同時,它也象徵著曾經在這裡進行的無數次陸地戰爭及海上戰。凱旋門的裝飾及其軍事戰利紀念品都被完好無損的得到了保存,從而對其中的幾次戰役具有詳細的記載。在世界上的羅馬建築中,奧朗日古劇場也因其保存完整、氣勢恢弘而成為獨一無二的古羅馬建築物。

浮雕

第度凱旋門上的浮雕為大理石浮雕,約創作於公元81年,現存於羅馬市內。這塊浮雕,表現提圖斯的軍隊正抬著從耶魯撒冷神廟裡繳獲的重要戰利品——黃金聖案、燭台和銀喇叭,興高采烈地走在象徵著羅馬的凱旋門前。浮雕布局和造型運用虛實相間的手法,創造出真實的空間感。由於著意表現人物的動勢,浮雕中的人物雖不多,卻給人以氣勢宏偉之感。

藝術特點

第度凱旋門羅馬特色建築
羅馬藝術是希臘藝術的直接繼承和發展,它們共同奠定了西方文明的基礎,成為西方文明的搖籃。馬其頓希臘建立了地跨歐亞非三洲的希臘大帝國時,在義大利半島台伯河流域又興起了一個國家,它歷經600年左右的發展終成為強大的帝國,這就是羅馬大帝國。它於公元前146年征服了希臘本土,公元前30年擊敗埃及的托勒密王朝,自此,原來為希臘所統治的廣大地區,包括希臘本土,全部歸入了羅馬帝國的版圖。羅馬成為希臘之後的西方政治、文化的中心。羅馬本身的藝術並不發達,當羅馬人征服了許多文化藝術繁榮的國家,將那裡的大量藝術品,尤其是雕塑和繪畫當作戰利品劫運到羅馬,同時還把許多受過良好教育的藝術家、工藝師、工匠等當奴隸和人質集中到羅馬,這就為繁榮羅馬文化提供了優越的條件。據說當時羅馬城人口只有6萬,而劫得的希臘雕刻藝術品卻有幾十萬之多。正如古羅馬著名詩人賀拉斯所言:“被俘的希臘反使蠻族主人成為俘虜,她把藝術帶給了粗野不文明的拉丁姆。”羅馬著名的凱旋門就是其中代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