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個現代化[中國政治用語]

第五個現代化[中國政治用語]

第五個現代化系指習近平2013年在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上提出的“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這是“工業現代化、農業現代化、國防現代化、科學技術現代化”後的第五個現代化,“第五個現代化”是建立在“四個現代化”基礎上的現代化。

基本信息

簡介

第五個現代化系指習近平2013年在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上將全面深化改革總目標“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這是“工業現代化、農業現代化、國防現代化、科學技術現代化”後的第五個現代化,是習近平等中共高層因應世界局勢,徹底實現現代化政黨轉變和長期執政的必然之途。

解讀

習近平提出“第五個現代化”習近平提出“第五個現代化”

習近平對於“第五個現代化”的解讀,在2014年2月17日的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學習貫徹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全面深化改革專題研討班開班式上,就已經向外界作了進一步的闡述。在這個面向幾乎所有中共省部級以上高層官員的會議上,習近平強調,“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必須完整理解和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這是兩句話組成的一個整體,即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我們的方向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因此可以說,在習近平眼裡,從政治屬性來看,國家治理體系是在中共的政治領導和政策推動下治理國家的一系列制度和程式,其本質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體系的集中體現,而並非西方國家的民主制度。

習近平提出“第五個現代化”是現代化視野下的概念,它強調“國家治理”而非“國家統治”,強調“社會治理”而非“社會管理”,這不是簡單的詞語變化,而是思想觀念的變化。正如習近平強調的:“治理和管理一字之差,體現的是系統治理、依法治理、源頭治理、綜合施策。”

如果說“四個現代化”所要面對的是中國長期一窮二白的現狀,旨在大力發展生產力,那么“第五個現代化”則是從上層建築的層面來減少“四個現代化”在新的階段進一步發展的阻礙。所以說,“第五個現代化”是建立在“四個現代化”基礎上的現代化。

里程碑

習近平提出和強調“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這個現代化的含義十分明確,不僅是國家機構、官員素質的現代化,也是執政黨的現代化。“第五個現代化”回答了堅持改革總目標必須解決好制度模式選擇、價值體系建設等重大問題,是中國政治發展的重要里程碑。可以預知推行“第五個現代化”將真正使中國走出以往人治的陰影,使治理國家變得文明規範,也將使中共成為全面現代化的執政黨,這是實現中國夢的關鍵。

背景

鄧小平1992年在南方談話中提出,再有30年的時間,我們才會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為此習近平提出“第五個現代化”,在觀察人士看來,他顯然具有洞悉世界政治發展潮流的遠見和自覺順應時代發展改造中共執政方式的自覺性,即拋除一切人治思維的痕跡,真正地成為一個成熟的、現代化的執政黨;同時,將社會矛盾的解決納入法制化、有序化的模式當中,有效地將自己的執政行為規範化,化解社會矛盾對執政根基的衝擊。其中,信仰的整合與理念的革新都將在“第五個現代化”的落實過程中同步進行。

經濟問題上,以習為首的中共高層也正在用“第五個現代化”來轉變觀念。從十八屆三中全會的主題定為“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到習對政府和市場兩隻手的辯證性認識,到李克強的定向刺激,調整結構,不僅計畫經濟和西方經濟理念有著完全的不同,與以往的簡單、粗放比,也有著更為現代化的轉變。

總設計師

鄧小平同志是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公認的享有崇高威望的卓越領導人,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久經考驗的共產主義戰士,中國社會主義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總設計師,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開創者和鄧小平理論的主要創立者。

隨著改革開放的興起,“總設計師”提法就已公開出現。早在1980、1981年,胡耀邦(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等在黨內會議上,就引用國外媒體的報導,稱鄧小平為“政治設計者”、“主要設計師”。

1979年12月6日,鄧小平在與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會談時,把四個現代化量化為,到二十世紀末,爭取國民生產總值達到人均1000美元,實現小康水平。鄧小平把這個目標稱為“中國式的四個現代化”,即“小康之家”。

四個現代化是建立在對“現代化”一詞的理解基礎之上的,而現代化主要是指現代以來一種社會和文化變遷的現象,其含義比較廣泛。在經濟學意義上,基本等同於工業化和資本化,強調時間與空間的分離、貨幣的形成和專家系統的建立,以及這些機制背後的信任機制的建立[1。而隨著人們對現代化弊端的反思,那種將現代化與發展和進步予以等同的看法是有問題的。現代化存在內在的弊端,如對環境資源的過度開發、資本對勞動的過度強勢等。有基於此,才有後現代理論的出現,才有強調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發展觀的提出。

1985年7月26日,李鵬(時任國務院副總理)出訪美國,在回答記者提問時說:“鄧小平主任(鄧小平時任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主任)是中國四個現代化建設的總設計師。”這是“總設計師”的提法第一次公開出現於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講話中。

1987年10月中共十三大前後,“總設計師”提法第一次集中出現。此時,鄧小平已從第一線退了下來,這使一些不了解中國政治的外國記者,對鄧小平在十三大後中國改革開放中的歷史地位表示困惑。

為澄清疑惑,1987年11月1日,十三大新聞發言人朱穆之在記者招待會上回答問題時說:“鄧小平對黨和國家的功勳是人所共知的。他在我們黨和國家中起重要的領導作用,並不是因為他擔任了什麼職務,而是由於他思想正確而決定的。粉碎‘四人幫’以後,他沒有擔任黨的主席,也沒有當總書記,但是仍然是黨的政策的總設計師。”

1989年,主要提法是“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1989年6月24日,江澤民在黨的十三屆四中全會上的講話指出:“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和指導者是鄧小平同志。”這是中央全會上黨的總書記首次使用“總設計師”來稱呼鄧小平同志。9月,中共十三屆五中全會公報對鄧小平作出了這樣的評價:“鄧小平同志是當之無愧的總設計師。”至此,“總設計師”的提法在中央全會的檔案中正式確定下來。

1992年10月召開的中共十四大,正式稱鄧小平為“我國社會主義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總設計師”。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