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個現代化

四個現代化

四個現代化即工業現代化、農業現代化、國防現代化、科學技術現代化。從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到1954年,毛澤東等中共領導人逐步提出實現現代化的工業、現代化的農業、現代化的交通運輸業和現代化的國防的構想。1954年召開的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明確的提出要實現工業、農業、交通運輸業和國防的四個現代化的任務,1956年又一次把這一任務列入黨的八大所通過的黨章中。1964年12月21日,周恩來在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宣布,調整國民經濟的任務已經基本完成。他代表中共中央提出,在不太長的歷史時期內,把我國建設成為一個具有現代農業、現代工業、現代國防和現代科學技術和社會主義強國。

基本信息

基本概況

四個現代化 形成歷史

四個現代化即工業現代化、農業現代化、國防現代化、科學技術現代化。“四個現代化”是黨對工業化戰略的深化。從1959年底至1960年初,黨開始變工業化的戰略目標為四個現代化(工業現代化、農業現代化、國防現代化、科學技術現代化)的戰略目標。改革開放後,鄧小平重提“四個現代化”,並逐步認識到“四個現代化”不是現代化的全部內容,此外還包括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社會主義民主建設。1987年以後,開始以“社會主義現代化”代替“四個現代化”,並提出了三步走戰略。

全面解析

四個現代化即工業現代化、農業現代化、國防現代化、科學技術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及中華人民共和國1950年代至1960年代提出的國家戰略目標。1964年12月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周恩來根據毛澤東建議,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出,在二十世紀內,把中國建設成為一個具有現代農業、現代工業、現代國防和現代科學技術的社會主義強國,實現四個現代化目標的“兩步走”構想。
第一步,用15年時間,建立一個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使中國工業大體接近世界先進水平;
第二步,力爭在二十世紀末,使中國工業走在世界前列,全面實現農業、工業、國防和科學技術的現代化。
1979年12月6日,鄧小平在與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會談時,把四個現代化量化為,到二十世紀末,爭取國民生產總值達到人均1000美元,實現小康水平。 鄧小平把這個目標稱為“中國式的四個現代化”,即“小康之家”。
四個現代化是建立在對“現代化”一詞的理解基礎之上的,而 現代化主要是指現代以來一種社會和文化變遷的現象,其含義比較廣泛。在經濟學意義上,基本等同於工業化和資本化,強調時間與空間的分離、貨幣的形成和專家系統的建立,以及這些機制背後的信任機制的建立。而隨著人們對現代化弊端的反思,那種將現代化與發展和進步予以等同的看法是有問題的。現代化存在內在的弊端,如對環境資源的過度開發、資本對勞動的過度強勢等。有基於此,才有後現代理論的出現,才有強調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發展觀的提出

農業現代化

通過總結蘇聯重工輕農和中國“大躍進”的經驗教訓,堅持工農業並重,以農、輕、重為序安排國民經濟的發展道路,明確地把實現農業現代化放在實現四個現代化的第一位。農業現代化的主要內容是農業實現機械化、水利化、電氣化、化肥化、良種化等。1960年10月17日,他在總結“大躍進”教訓時指出,他們的農業還沒有過關,三個化機械化、水利化、化肥化。還要加上良種化,他說“土、種是根本”。14而實現農業現代化的決定性因素是要掌握和運用現代科學技術。1963年2月26日周恩來指出,要做到農業解決化肥、種子、農藥、機械、水利、土壤等問題。這些問題都和科學技術有關。

工業現代化

工業現代化主要的是工業技術現代化,基本內容是工業生產機械化、自動化、電氣化和化學化,用世界最新技術把工業的各方面裝備起來。還指出,要實現工業現代化就要掌握和運用原子、電子、噴氣等最新的技術。而管理現代化也是工業現代化的內容之一,早在60年代,他曾提倡試辦托拉斯,說:“托拉斯要按照經濟的辦法來辦,按照經濟規律的要求來管理。”

國防現代化

周恩來:“尖端的國防,即原子、電子、飛彈、航空要更快地搞起來,從而建立起現代化的國防工業和現代化的國防力量。”17國防現代化主要是掌握和運用尖端科學技術基礎上的國防工業國防力量的現代化。它的核心是建設一支強大的正規化、現代化、革命化的軍隊。這支軍隊必須具備高度的政治素質,同時,“對現代化裝備不僅要懂得運用,還要懂得它的性能、原理。”18在現代化裝備方面,主要抓尖端,還要抓常規。他指出:“現在的常規不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的常規了,尖端主要是指原子、電子、飛彈、超音速飛機等,其他都是常規,是現代技術水平上的常規。”

科學技術現代化

周恩來主要是要把世界科學最先進的成就介紹到中國各個部門中來,用世界最新的技術把中國各個方面裝備起來,使中國在科學技術方面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他在當時所說的科技現代化的具體標誌是掌握和運用原子、電子、超音速等現代科學技術。他說:現在是“原子、電子時代,技術水平提高很快,這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是沒有的。”對“四個現代化”在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的相互關係,周恩來在1962年12月曾指出,國民經濟各部門如何結合?“一個是基礎,一個是主導,把兩者很好地結合起來,才能實現四個現代化。”1963年1月,他又強調要把“四個現代化”作為一個統一的整體來看待,指出:“他們的四個現代化,要同時並進,相互促進,不能等工業現代化以後再來進行農業現代化、國防現代化和科學技術現代化。”又說:“必須在好的農業基礎上、好的工業水平上,尖端技術才能突破,不然是不可能的。”周恩來立足於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全局,根據國際和國內形勢特點和中國農業、工業、國防、科技的實際水平,提出中國的發展目標和步驟,建立“四個現代化”合理的發展機制,並審時度勢地進行調整以保證社會主義四個現代化建設的發展。

全面形成

建國伊始,黨提出的中國發展戰略目標是實現工業化,即由一個落後的農業國變成一個富強的工業國。1952年底,國民經濟恢復任務勝利完成,中國經濟戰略發展目標開始逐步由單一的工業化向四個現代化轉變。
1953年6月, 周恩來在審定政務院財經委在全國勞模大會上的報告時提出,不應該孤立地只提工業化,“因為這個口號在我們這個過渡時期作為唯一目標來說是不完全的,其中沒有包含農業集體化和改造資本主義工業”。
1954年9月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召開。毛澤東在大會開幕詞中提出:“在幾個五年計畫之內,將我們現在這樣一個經濟上文化上落後的國家,建設成為一個工業化的具有高度現代文化程度的偉大的國家。”周恩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也提出:“如果我們不建設起強大的現代化的工業、現代化的農業、現代化的交通運輸業和現代化的國防,我們就不能擺脫落後和貧困。”這是黨最早提出的“四個現代化”的概念,它與後來四個現代化的內容是有區別的。1956年1月全國知識分子會議召開。會後,全國出現了“向科學進軍”的高潮,促進了科學文化現代化的提出。
1957年2月至3月間,毛澤東先後在最高國務會議第十一次會上和黨的全國宣傳工作會上兩次提到“將我國建設成為一個具有現代工業、現代農業和現代科學文化的社會主義國家”。儘管黨在“一五”計畫和過渡時期就提出了“四個現代化”的最早概念和構想,但這一時期的現代化或者從屬於工業化,或者是解釋工業化,或者是工業化的同一語,黨並沒有變工業化的戰略目標為四個現代化的戰略目標。
從1959年底至1960年初,黨開始變工業化的戰略目標為四個現代化的戰略目標,並完整地提出四個現代化的概念。1959年12月至 1960年2月,毛澤東親自組織了一個讀書小組,認真研讀蘇聯《政治經濟學(教科書)》。基於對當時國防形勢的判斷分析,毛澤東在讀書時提出,建設社會主義,原來要求是工業現代化、農業現代化、科學文化現代化,現在還要加上國防現代化。這樣,毛澤東第一次比較完整地提出了“四個現代化”的概念。
1960年2月中旬, 周恩來在廣州從化與國務院部分部委及中南局同志在讀書時,提出將“科學文化現代化”改為“科學技術現代化”。這種提法較以往更為準確、更為科學。但是,由於國民經濟處於暫時困難時期,黨不得不集中主要力量抓國民經濟的調整、鞏固、充實、提高工作。這就是此後二三年內,黨沒有強調四個現代化戰略目標的主要原因。1963年1月28日, 周恩來在上海市委召開的各界民主人士春節座談會上提出:“我們要為實現我國的農業現代化、工業現代化、國防現代化和科學技術現代化的目標而奮鬥。”同年12月閉幕的二屆人大四次會議,號召全國人民為把中國建設成為一個具有現代農業、現代工業、現代國防和現代科學技術的強大的社會主義國家而奮鬥。
1964年12月21日,周恩來在三屆人大一次會議上作《政府工作報告》時,正式向全國人民宣布中國今後的戰略目標是:“要在不太長的歷史時期內,把我國建設成為一個具有現代農業、現代工業、現代國防和現代科學技術的社會主義強國。”從此,四個現代化成為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戰略目標,成為全國人民自覺行動的口號。

歷史發展

四個現代化 四個現代化
從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到1954年,毛澤東等中共領導人逐步提出實現現代化的工業、現代化的農業、現代化的交通運輸業和現代化的國防的構想。後來,又逐漸確立了現代化的戰略目標。1957年2月27日,毛澤東在《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的講話中說:將我國建設成為一個具有現代工業、現代農業、現代科學文化的社會主義國家。
1957年3月12日,毛澤東在中國共產黨全國宣傳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說:我們一定會建設一個具有現代工業、現代農業和現代科學文化的社會主義國家。
1959年12月到1960年2月,毛澤東在讀蘇聯《政治經濟學教科書》時說:建設社會主義,原來要求是工業現代化,農業現代化,科學文化現代化,現在要加上國防現代化。由此,毛澤東首次較完整提出了四個現代化的內容。
1960年2月中旬,周恩來在讀蘇聯《政治經濟學教科書》時,將科學文化現代化改稱科學技術現代化。1963年1月29日,周恩來在上海市科學技術工作會議上稱,我國過去的科學基礎很差。我們要實現農業現代化、工業現代化、國防現代化和科學技術現代化,把我們祖國建設成為一個社會主義強國,關鍵在於實現科學技術的現代化。同年9月6日到9月27日召開的中共中央工作會議,提出分兩步走:第一步,建立一個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使我國工業大體接近世界先進水平;第二步,使我國工業走在世界前列,全面實現農業、工業、國防和科學技術現代化。同年11月17日到12月3日召開的第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號召全國人民奮發圖強, 自力更生,為把我國建設成為一個具有現代農業、現代工業、現代國防和現代科學技術的強大的社會主義國家而奮鬥。
1963年8月6日, 薄一波在各部委負責人會議上所談的主要內容有,原打算1963年開始第三個五年計畫,現在不搞了,1966年開始。這3年的調整,著重於充實、鞏固、提高,填平補充,成龍配套。由於第三個五年計畫1963年不能出台,所以才在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會議上將第三個五年計畫的目標四個現代化作了公布。
1964年12月,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主席毛澤東在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總理周恩來在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代表國務院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時表示:我們必須打破常規,儘量採用先進技術,在一個不太長的歷史時期內,把我國建設成為一個社會主義的現代化的強國。1964年12月20日到1965年1月4日,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舉行,周恩來在會上向全國人民宣布實現四個現代化的任務:
今後發展國民經濟的主要任務,總的來說,就是要在不太長的歷史時期內,把我國建設成為一個具有現代農業、現代工業、現代國防和現代科學技術的社會主義強國,趕上和超過世界先進水平。為了實現這個偉大的歷史任務,從第三個五年計畫開始,我國的國民經濟發展,可以兩步來考慮:第一步,建立一個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第二步,全面實現農業、工業、國防和科學技術的現代化,使我國經濟走在世界的前列。
1975年1月,在第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 周恩來遵照 毛澤東的指示,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重申了在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的分兩步走、全面實現四個現代化的戰略。周恩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宣布:從第三個五年計畫開始,我國國民經濟的發展,可以按兩步來構想:第一步,用十五年時間,即在一九八〇年以前,建成一個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第二步,在本世紀內,全面實現農業、工業、國防和科學技術的現代化,使我國國民經濟走在世界的前列。

發展實現

四個現代化 四個現代化
按照周恩來關於實現四個現代化目標的設計,中國準備從1966年起開始用“巨大而又穩重的步伐”進行建設。然而,“文化大革命”的爆發影響了這一進程。直到1975年1月18日,在四屆人大一次會議上, 身患癌症的周恩來以驚人的毅力,向全國人民重申了在本世紀末實現四個現代化的方針。這再次激起了全國人民把中國建設成為社會主義強國的鬥志。但是因為“四人幫”的阻礙和破壞,“四化”任務又一次受到嚴重影響。
粉碎“四人幫”以後,1977年黨的“十一大”和1978年2月的五屆人大一次會議再次重申了在本世紀內實現四個現代化的目標,並且把它規定為中國新時期的總任務。
1978年12月召開的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了把黨的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的戰略決策。鄧小平同志強調:“我們黨在現階段的政治路線,概括地說,就是一心一意地搞四個現代化。”建設四個現代化的社會主義強國的目標重新確立後,黨中央認為一定要從實際出發,從基本國情出發。首先,逐步認識到四個現代化不可能在本世紀末全部實現,而是需要更長的時間。其次,逐步認識到四個現代化不是現代化的全部內容,此外還包括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社會主義民主建設。
1982年9月召開的黨的“十二大”, 在總結建國以來社會主義建設經驗的基礎上,以六中全會的《決議》為根據,對四個現代化和黨在新的歷史時期的總任務進行了更為全面而科學的概括。其中變化最大的就是在四個現代化的順序上,恢復了黨最初關於四個現代化提法的順序,把“工業”放在“農業”的前頭。這種變動是符合四個現代化客觀發展的實際情況的。因為工業現代化是整個現代化的物質技術基礎,農業現代化要依賴於工業現代化去裝備和改造,先有工業現代化,才有農業現代化。
1987年9月黨的“十三大”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為立論, 確立了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分“三步走”的戰略,並認為到第三步基本實現的時候,就基本實現了社會主義現代化。黨的“十三大”以後,“四個現代化”一語就很少提及而代之以“社會主義現代化”了。

理論提出

四個現代化的提出 四個現代化的提出
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目標,是實現工業、農業、科學技術和國防四個現代化,這四個現代化 郵票已經是家喻戶曉、人人皆知的基本常識了。但是,“實現社會主義四個現代化”這個振奮人心的口號和目標究竟是誰提出來的呢。對此,過去有許多人是不清楚的。由於不清楚,有些別有用心的人就利用這一點大作文章,他們在講話、文章和報告中,給人造成一種印象,即就連“實現社會主義四個現代化”這樣重要的口號和任務目標都不是毛主席提出來的,而是某某人提出來的,更不要說其他的了;從而以此來影射毛主席不重視經濟建設。
其實,“實現社會主義四個現代化”這個口號恰恰是 毛主席提出來的。今天,雖然時間已經過去了許多年,但是,為了還歷史以其本來的面目,也為了揭露某些以攻擊和污衊毛主席為能事的人們的醜惡嘴臉,仍然有對這方面的史實加以回顧的必要。改變舊中國極端貧窮落後的面貌,使中華民族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成為富強、民主、文明的國家,這是毛主席從很年輕的時候起就確立了的奮鬥目標。他投身和領導革命與建設,歷經幾十年艱苦卓絕的鬥爭,可以說都是為了實現這個目標。而這個目標的文字表述,則是在革命和建設的實踐過程中逐步清晰、逐步明了起來的。1945年,在黨的七大的政治報告《論聯合政府》中,他的提法是“在抗日戰爭結束以後。中國工人階級的任務,不但是為著建立新民主主義的國家而奮鬥,而且是為著中國的工業化和農業近代化而鬥爭。”( 《毛澤東選集》第二版第三卷1081頁)在黨的七屆二中全會上的講話中,他提出了“由落後的農業國變成了先進的工業國”的奮鬥目標,這裡他在“農業國”和“工業國”之前分別加上了“落後的”和“先進的”兩個定語(《毛澤東選集》第二版第四卷1433頁)。改變落後的農業國,建成先進的工業國,是毛澤東同志這一時期對國家建設目標的表達方式。 
1954年6月14日,他在《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草案》的講話中說:“我們是一個六億人口的大國,要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要實現農業的社會主義化,機械化”(《毛澤東文集》第六卷329頁)。這個提法比過去又進了一步。同年10月18日,在國防委員會第一次會議上的講話中,他第一次把工業、農業、文化、軍事並提。他說:“我們現在工業、農業、文化、軍事還都不行,帝國主義估量你只有那么一點東西,就來欺負我們。”(《毛澤東文集》第六卷357頁)這是四個現代化提法最初的芻形。 1957年3月,在中國共產黨全國宣傳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他提出了三個現代化。他說:“我們一定會建設一個現代工業、現代農業和現代科學文化的社會主義國家。”(《毛澤東文集》第七卷268頁)。這次講話中的上述提法,離四個現代化的提法只差小小的一步。1959年末至1960年初,在讀蘇聯《政治經濟學教科書》筆記中,他對這一提法作了完善和補充。他說:“建設社會主義,原來要求是工業現代化,農業現代化,科學文化現代化,現在要加上國防現代化。”(《毛澤東文集》第八卷116頁)這裡的“原來要求”,就是指的他在全國宣傳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提出的要求。至此,“實現社會主義四個現代化”的口號就全面地完整地提出來了。1960年3月18日,他宣傳標誌2在同尼泊爾首相的談話中,再一次地對實現四個現代化的奮鬥目標作了重申。他說:我們的任務“就是要安下心來,使我們可以建設我們國家現代化的工業,現代化的農業,現代化的科學文化和現代化的國防。”(《毛澤東文集》第八卷162頁) 
毛主席關於四個現代化的奮鬥目標,提出的當時並沒有立即向外界公布。後來是通過寫進第三次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國務院總理的《政府工作報告》的形式正式公諸於世的。再後來,又一次地寫進了於1975年召開的第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的《政府工作報告》中。這樣,“實現工業、農業、科學技術和國防現代化”的口號就更加廣泛深入地傳播開來,成為鼓舞我國億萬人民團結奮鬥的目標基礎和精神動力。
需要指出的是,在毛主席關於四個現代化的上述表述中,他是把科學和文化聯結在一起來提的。這個表述說明,在毛主席的心中,第一位的是工業,其次是農業,擺在第三位的是科學,緊接其後的就是文化了。這個表述,反映了他對文化現代化的高度重視。重視文化在整個社會進程和進步中的作用,重視發展文化事業,這是毛主席的一貫思想。今天回過頭來看,毛主席的這個提法也許更加準確和全面。的確,在實現社會主義四個現代化的進程中,是不能沒有文化的現代化的。隨著其他幾個現代化的逐步推進,文化的現代化就更顯得重要了,就更加不能忽視了。這一點,今天和今後都值得我們很好地深思和把握。
對於上述過程,鄧小平同志當然知道得是很清楚的。因此,他在一次會見外賓的談話中就曾明確地指出:“我們現在講的四個現代化,實際上是毛主席提出來的,是周總理在他的政府工作報告裡講出來的。”(《鄧小平文選》第二版第二卷第311—312頁)在了解了上述“實現社會主義四個現代化”這個奮鬥目標“提出來”與“講出來”的過程之後,我們就更進一步地加深了對鄧小平同志的這段論述的理解。同時也從一個側面加深了對“非毛”、“反毛”“精英”們借“建設社會主義四個現代化”的口號和任務目標的提出問題,來影射和攻擊毛主席,這樣一種醜惡嘴臉的認識。 
當前國際形勢的特點,仍然是天下大亂,而且越來越亂了。資本主義世界面臨戰後最嚴重的經濟危機,世界各種基本矛盾進一步激化。一方面是世界人民的革命傾向蓬勃發展,國家要獨立,民族要解放,人民要革命,已成為不可抗拒的歷史潮流。一方面是美蘇兩個超級大國爭奪世界霸權越來越激烈。它們的爭奪遍及世界各個角落,爭奪重點在歐洲。蘇聯社會帝國主義是聲東擊西。美蘇兩個超級大國是當代最大的國際壓迫者、剝削者和新的世界戰爭策源地。它們的激烈爭奪,總有一天要導致世界大戰。各國人民對此必須有所準備。世界上到處講緩和、講和平,恰恰證明,這個世界沒有緩和,更談不上什麼持久和平。目前,革命和戰爭的因素都在增長。不論是戰爭引起革命,還是革命制止戰爭,國際形勢總是朝著有利於人民的方向發展,世界的前途總是光明的。 我們要繼續執行毛主席的革命外交路線,著眼於人民,寄希望於人民,把對外工作做得更好。我們要堅持無產階級國際主義,同社會主義國家,同全世界被壓迫人民、被壓迫民族加強團結,互相支援。我們要聯合國際上一切可以聯合的力量,反對殖民主義、帝國主義特別是超級大國的霸權主義。我們願意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基礎上同一切國家建立和發展關係。第三世界是反殖、反帝、反霸的主力軍。中國是一個發展中的社會主義國家,屬於第三世界。我們要加強同亞、非、拉國家和人民的團結,堅決支持他們爭取和維護民族獨立,捍衛國家主權,保護本國資源,發展民族經濟的鬥爭。我們堅決支持 朝鮮越南高棉寮國巴勒斯坦和阿拉伯國家、南部非洲各國人民的正義鬥爭。我們支持第二世界國家和人民反對超級大國控制、威脅和欺負的鬥爭。我們支持西歐國家在宣傳標誌3這個鬥爭中聯合起來。我們願意同日本政府和人民一起,在中日聯合聲明的基礎上,為增進兩國友好睦鄰關係而努力。 中美兩國之間存在著根本分歧。由於雙方的共同努力,三年來兩國關係有所改進,兩國人民的往來有了發展。只要中美上海公報的各項原則能夠認真執行,兩國關係就可以繼續得到改善。 蘇聯領導集團背叛了馬克思列寧主義。
我們同他們的原則爭論是要長期進行下去的。但是,我們歷來認為,這種爭論不應妨礙中蘇兩國正常的國家關係。蘇聯領導採取了一系列惡化兩國關係的步驟,對我國進行顛覆,直至挑起邊界武裝衝突。他們背棄中蘇兩國總理早在一九六九年就已經達成的諒解,拒絕簽訂包含有互不使用武力、互不侵犯內容的維持邊界現狀、防止武裝衝突、雙方武裝力量在邊界爭議地區脫離接觸的協定,致使中蘇邊界談判至今沒有結果。他們連中蘇邊界存在著爭議地區都不承認,連雙方武裝力量在邊界爭議地區脫離接觸、防止武裝衝突這樣的事情都不乾,卻侈談什麼互不使用武力、互不侵犯的空洞條約,這除了為著欺騙 蘇聯人民和世界輿論以外,還有什麼呢?我們奉勸蘇聯領導,還是老老實實坐下來談判,解決一點問題,不要再玩弄那些騙人的花招了。
毛澤東教導我們:“深挖洞、廣積糧、不稱霸”,“備戰、備荒、為人民”。我們要保持警惕,加強防禦,準備打仗。英雄的人民解放軍擔負著保衛祖國的光榮任務。全軍要堅決執行毛主席的建軍路線,加強軍隊建設,加強戰備。要認真辦好民兵。人民解放軍和廣大民兵要同全國各族人民一道,隨時準備殲滅一切敢於入侵之敵。我們一定要解放台灣。台灣同胞和全國人民團結起來,為實現解放台灣、統一祖國的崇高目標而共同努力。各位代表,在國內外大好形勢下,我們首先要把中國自己的事情辦好,爭取對人類作出較大的貢獻。我們必須牢記毛主席的教導,抓大事,抓路線,堅持“要搞馬克思主義,不要搞修正主義;要團結,不要分裂;要光明正大,不要搞陰謀詭計”的基本原則。我們必須堅決擁護黨的一元化領導。工、農、商、學、兵、政、黨這七個方面,黨是領導一切的。我們各方面的工作,都必須置於各級黨委的統一領導之下。我們必須發揚遵守紀律的光榮傳統,認真執行民主集中制,在毛主席革命路線的基礎上統一認識,統一政策,統一計畫,統一指揮,統一行動。 我們必須堅持從民眾中來,到民眾中去的民眾路線,堅定地相信和依靠民眾的大多數。不論是革命還是建設,都要放手發動民眾,大搞民眾運動。 我們必須艱苦奮鬥,勤儉建國,勤儉辦一切事業。我們要保持過去革命戰爭時期的那么一股勁頭,那么一股革命熱情,那么一種拚命精神,把革命工作做到底。 
我們必須堅持無產階級國際主義,堅決、徹底、乾淨、全部地消滅大國主義。我們永遠不稱霸,永遠不做超級大國,永遠站在全世界被壓迫人民和被壓迫民族一邊。在毛主席為首的黨中央領導下,我國人民奮發圖強,戰勝種種艱難險阻,只用了二十多年的時間,就把一個貧窮落後的國家變成初步繁榮昌盛的社會主義國家。我們再用二十多年的時間,一定能夠在本世紀內把我國建設成為社會主義的現代化強國。我們應當繼續努力,發揚成績,克服缺點,謙虛謹慎,戒驕戒躁,乘勝前進。在毛主席革命路線指引下,團結起來,爭取更大的勝利。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