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晚效應

第一晚效應,是指一些人換床後無法入睡的現象稱為。復旦大學醫學神經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黃志力課題組揭示出:大腦內蛋白質“多巴胺D2受體”是調控覺醒行為的重要受體,從而豐富和發展了醫學界有關睡眠、覺醒調節理論系統,為臨床治療人群中普遍存在的換床入睡難的“第一晚效應”頑症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

背景

第一晚效應第一晚效應

隨著工業化進程的加快,社會競爭、工作壓力、不良夜生活習慣及人口老齡化等原因,全球三分之一的人存在睡眠問題,其中不少人因經常出差不能在習慣的床上睡眠或入睡前情緒改變、精神亢奮或緊張而難以入眠,深陷“第一晚效應”的痛苦之中不能自拔,嚴重影響到次日工作效率和身體健康。

簡介

醫學上把一些人換床後無法入睡的現象稱為“第一晚效應”。

復旦大學醫學神經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黃志力課題組揭示出:大腦內蛋白質“多巴胺D2受體”是調控覺醒行為的重要受體,從而豐富和發展了醫學界有關睡眠、覺醒調節理論系統,為臨床治療人群中普遍存在的換床入睡難的“第一晚效應”頑症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

這一科研成果發表在最新一期美國《神經科學雜誌》上。

研究

多巴胺D2受體

復旦大學醫學神經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黃志力課題組研究人員曲衛敏副教授、徐昕紅博士等運用高度自動化睡眠覺醒解析系統,記錄已經基因剔除“多巴胺D2受體”小鼠的睡眠過程,並結合藥理學等手段,從基因到行為解析了多巴胺D2受體在睡眠覺醒調控中的作用。結果發現,與正常小鼠(野生型小鼠)相比,剔除了多巴胺D2受體的小鼠,活動期維持覺醒困難,睡眠量增加。

關聯第一晚效應

為模擬人在新環境下如出差住宿等,出現換床後失眠現象,即“第一晚效應”,研究人員更換動物居住環境,考察小鼠在新環境中的睡眠行為。結果顯示,多巴胺D2受體正常的小鼠面對新環境刺激,極為不習慣、入睡困難,而剔除了多巴胺D2受體的小鼠則“高枕無憂”,迅速入睡。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