滷菜淵源
“鹵”——就是利用特製香料藥材熬成的液體,使食物致熟並讓其入味的一種烹調手法。據史書記載,早在夏商時期,人們將鹽、香料等調味品置於銅器炊具中,加水與食物煮熟後用刀分割食之,這就是最初鹵烹的雛形。
川鹵最初的形成經歷了從秦惠王統治巴蜀(公元前221年)到明代的歷史階段,大約經歷了千餘年的時間。秦代蜀郡太守李冰率萬餘民工修建都江堰水利工程後,又派人生產出四川最早的井鹽,當時人們已經學會使用岩鹽和花椒製造滷水。 到西漢時,由於井鹽的大量開採和使用,川人“尚滋味、好辛香”的飲食習慣已經初步形成。“蜀都”即是其中寫道:“金城石郭,兼帀中區。既麗且崇,實號成都”。當時的生產已經極大的豐富,經濟也飛速發展,這也是“成都”名號的由來。
笆笆丫的來歷
在川西平原的峰巒疊嶂、蔥蘢一片的龍門山脈下,蜿蜓東流的石亭江邊有一個小鎮,這就是以產板鴨而名聞全川的綿竹市玉泉鎮。
綿竹特產的玉泉板鴨,分為鹵板鴨和臘板鴨,是醃鹵食品中的精品,歷史悠久(早在明清時期就有相當規模),是與劍南春、雙花皮蛋、綿竹年畫、齊名的綿竹特產。自明清時期,因綿竹市玉泉鎮多泉凼,當時玉泉便有養殖鴨子的農戶,以其加工鴨類副產品,深加工為業。到50年代玉泉老街有一歐姓夫妻(歐遠揚)經營玉泉板鴨在當時物質及其匱乏的時間裡,來自成都、德陽、綿陽等地的食客雲集到川西小鎮,購買板鴨。當時的滷菜燒臘品種不像現在如此豐富,能買到一份板鴨就可以算上人間美味和贈客必備。板鴨系以其在晾曬和醃鹵過程中,均採用竹骨繃撐,成品成板狀而得名。皮色金黃、肉色紅潤、肥而不膩、嫩而化渣、耐久咀嚼、鮮香味獨特。
至90年代初,綿竹玉泉鎮郭板鴨夫婦,便以繼承發揚歐遠揚等一批老師傅滷菜製作技術,經過20餘年的技術研究創新,得到了當地民眾的喜愛與稱讚,我們也成為綿竹地區首批滷菜行業樣板作坊。獲得製作銷售衛生許可證,個體戶工商營業執照,生食、熟食分開,消毒間、更衣室、休息室、香料房、烘房、食品配送車、晾曬場等一系列生產工藝達到國家食品衛生要求。郭板鴨以成為了綿竹市地區滷菜板鴨行業試點。建築面積1000餘平方米,年營業額100萬以上,主要加工豬肉、牛肉、雞、鴨等起副產品上百種產品。
2008年5月12日,山河破碎,舉國悲哀,綿竹笆笆丫滷菜食品店面受損,作坊受損,但是為了滿足災區人民的物質食品需求我們加大人力物力,馬上調集近10噸的原材料加工,保證了災區頭一個月的物質充沛,員工冒著餘震不斷的情況下,加班生產,價格不變,滿足了當地災區民眾的生活必須。一邊我們迅速組織災後重建,保證食品安全。省疾病控制中心,每天對我們作坊進行檢測,我們也組織人力天天對作坊進行消毒處理。保證了特殊時期產品質量不變。
“笆笆丫”則為綿竹滷菜行業標桿的四川滷菜網【綿竹郭板鴨】所創,自從傳承正統的四川滷菜技術以來,郭師傅不斷進行著滷菜技術的蒐集、總結、教學、研究、開發,集百家滷味之所長使“笆笆丫”滷味技術更加精湛,品種更加豐富。
笆笆丫滷菜的特點
笆笆丫滷菜可謂是滷菜一絕,歸納起來主要有五大特點:
一、選料精,配方獨特。所用調料大部分是笆笆丫自己作坊生產的,所採用的中草藥都是十分考究的;二、甜鹹適口,南北皆宜;三、講究原汁原味,在滷製過程中絕不加入任何化學原料或添加劑;四、火候足、下料狠,菜餚軟火巴,易消化。滷菜的顏色均是通過火候來控制的,所以滷菜的色澤自然乾淨,一看就能吊起人們的胃口;五、高蛋白低脂肪,營養豐富。笆笆丫滷菜在滷製過程中一定先要去血水、退脂,因此滷菜一點也不油膩,也從不粘手。“笆笆丫”涵蓋麻辣、醬香、鹽香、炒制泡椒、涼拌六大系列,其中涵蓋夫妻肺片、棒棒雞、百味雞、紅油兔丁、五香牛肉、鹵排骨、無骨鳳爪、香鹵豬蹄、絕味鴨脖、紅油耳片、滷雞翅、甜皮鴨、奇味龍蝦、藤椒雞等幾十種知名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