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鶴圖[南宋法常創作水墨淡設色畫]

竹鶴圖[南宋法常創作水墨淡設色畫]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竹鶴圖》是南宋法常創作水墨淡設色畫。

畫作內容

竹鶴圖[南宋法常創作水墨淡設色畫] 竹鶴圖[南宋法常創作水墨淡設色畫]

在法常筆下的鶴姿是在竹林中邊鳴邊走,昂首闊步。周圍迷漾暗淡,只有竹梢問映出的月光,使竹林時隱時現,顯得十分瀟灑。地面只有草根和片片竹葉,儘管景物清寒蕭瑟,但孤鶴卻英姿颯爽,神態自若,勇往直前,鶴聲響亮。通過此畫作者告訴人們在風雲突變的世界,人們必須看清塵世,要像竹林中的孤鶴一樣,鎮定自若,高歌直前,嚮往美好的未來。這可以說是一幅包蘊著“禪機”的繪畫,宣傳的是超凡出世的佛教思想。

藝術鑑賞

《竹鶴圖》、《觀音圖》、《猿圖》為三幅一套。無款印。這種有機結合的組畫,作者分別表現三個側面的內容。法常是一位僧人,因此僧人傳教說教是在理之上。觀音圖是作者作為正面說教而作,這是他的思想體系的核心。另二幅以動物為主題的花鳥畫,都有佛道的潛意之說。“鶴圖”則居於三者之間,筆法輕峻而有致,墨色酣暢多變。

鶴,常常被人們喻吉祥之物,也賦予很多美喻的詞句,如“松鶴延年”、“鶴鳴之士”……。被建築家置於房屋的屋脊上,作祥瑞之物,又是畫家傳統題材的作品內容,亦是詩人賦詩的比喻題材等。總之,人們將它作為超凡脫俗的象徵。在佛教經義中同樣吸收了其高尚的含義,將佛祖人滅之處,稱作“鶴林”。

作者以接近於工筆畫法,精細地畫出鶴的頭部,丹頂,長嘴,頸、身略為簡放,雙足以勁筆劃出,頗見功底,倘功力一般的畫家難以企及。一隻高足嬌健、孤傲的丹頂鶴躍然紙上。竹林子利用乾淨利落的刷筆和竹葉描法,配以濃淡不一的墨色,畫出水墨竹林,表現出墨色的自如,是在他以前的畫家畫竹時所少有的。在圖的經營位置上,區別於《觀音》與《猿圖》的中心點構圖法,而以鶴的不規則形體打破了竹與地面坡線的工板配置,妙在鶴足的八字形插入,恰到好處地解決了竹子與地面成縱橫直線形成的“死角”。這倒是法常構圖上的特色,被後來人讚賞,並且為明清畫家中的呂紀及邊壽民等所繼承和發展。

作者簡介

法常(?—約1281),南宋畫家。杭州西湖長慶寺僧,俗姓李,號牧豁,蜀(今四川)人。初儒生,中年出家,在臨安(今浙江杭州)與日僧圓爾辨圓(1202—1280)為徑山無準師範(1178—1249)的法嗣。性情豪爽,好飲,一日語傷賈似道,避罪于越之丘氏家。法常敏慧,善畫龍虎猿鶴、花木禽鳥、人物山水,筆墨蕭散虛和,亦作潑墨山水,或用蔗渣草結,隨筆點墨,不弗妝綴,意趣盎然。當時曲高和寡,元人多予惡評,視為“粗惡無古法”。明人項元汴則評為“狀物寫生,迨出天巧,不惟肖似形貌,並得其意象。”傳世作品有《觀音、猿、鶴》三聯幅,《龍虎》對幅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