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竹菎是中國早期禪林中師家指導學人,手持之物,作為點醒學人悟道之工具,又作竹菎子。
其長約四十五至五十公分,乃剖竹作無弦之弓形,手握處再卷藤塗漆。一般引申為開掌打人。又於禪林中,師家或禪徒以針鋒相對,往來挨拶,參究禪機之際,師家或首座持竹菎以參禪問答,稱為竹菎商量。
不管香板、警策棒或竹菎都是禪師教導學人最方便的教具,像戒顯禪師的器,在善用竹菎子。
竹菎長須五尺,闊止一寸,稍稍模稜,去其銳角,即便捷而易用。若夫拄杖子,設法接機則可,鍛鍊決不可用,即用亦不靈也。至於銅鐵如意,以降禪眾而已,稍近則頭進腦裂,非鍛鍊之物也。
用竹菎者,其功便於逼拶,而其妙在乎敲擊,禪眾坐時,則執之以巡者,行時即握之為利器。”其中也說明做為鍛鍊學人用具的考量,太輕無作用,銅鐵器、玉器等則恐傷到學人,竹菎子便捷,用來順手,又不會打傷學人,是很合適的法具。
典故
竹菎
在《天聖廣燈錄》卷十五汝州葉縣廣教院賜紫歸省禪師中說:“後游南方,參見汝州省念禪師。師見來,豎起竹菎子云:‘不得喚作竹菎子,喚作竹菎子即觸,不喚作竹菎子即背,喚作什麼?’”
師近前掣得擲向階下云:‘在什麼處?’念云:‘瞎。’師言下大悟。
後來,這個公案,在宋代亦為大慧宗杲所常用,後世稱之為“竹菎子話”。在《大慧杲禪師年譜》記載:“師三十七歲。圓悟著《臨濟正宗記》以付之,分座訓徒。師乃炷香為誓曰:‘寧以此身代眾生受地獄苦,終不以佛法當人情。’乃握竹菎為應機之器,於是聲譽藹著。”又本錄云:“師室中常舉行竹菎同學者曰:‘喚作竹菎則觸,不喚作竹菎則背。’”
大眾後來下語皆不契合。因為僧人請益,大慧禪師復成五頌示大眾:“
雲門舉起竹菎,開口知君話墮。上方香積不餐,甘伏食人涕唾。
雲門舉起竹菎,禪和切忌針錐,鸞鳳不棲荊棘,(左感右鳥)(左感右鳥)偏守空池。
雲門舉起竹菎,通身帶水拖泥。幅報參玄上士,撤手懸崖勿遲。
雲門舉起竹菎,擬議知君亂統。直饒救得眼睛,當下失卻鼻孔。
雲門舉起竹菎,露出心肝五臟。可憐猗死禪和,猶自魂飛膽喪。”
竹菎子是剖竹作成,呈“ㄟ”字形,形狀就如同無弦之弓。手握之處卷藤、上漆,並結絹紐,附流蘇,長度不一。現代首座論法時仍有沿用此具。而日本的禪林間也使用此法具。
可見這是禪師由鍛鍊禪眾的經驗當中,認為最適合使用的教具。
事實上,禪的開悟境界,常在老師與弟子之間啄啐同時、電光石光的機緣當中現前。所以,禪師無不隨手拈來錘鍊弟子。像禪板本來是坐禪時靠身或放手的倚具,但亦可能成為打人的香板。如:
龍牙山居遁禪師在翠微時,
問:“如何是祖師意?”
翠微曰:“與我過禪板來!”
師遂過禪板來。
翠微接得便打。
師曰:“打即任和尚打,且無祖師意!”
又問臨濟曰:“如何是祖師意?”
臨濟曰:“與我將蒲團來!”
師乃過蒲團。
臨濟接得便打。
師曰:“打即任和尚打,且無祖師意!”
可見,香板隨著自然的需要而產生,而不管硬的禪板與打坐的蒲團,都可成為鍛鍊禪者的教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