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皮河

竹皮河

竹皮河發源於荊山山脈,屬漢江小支流,是荊門市中心城區內唯一的一條自然河流,上游有海會溝和瀏河兩條支流,在北門橋匯合成竹皮河,流經城區15.51公里。

地形地貌

竹皮河發源於荊門砂子嶺西麓,屬漢江小支流,是荊門市城區內惟一的自然河流,也是鍾祥市匯入漢江的八大支流之一。 竹皮河上游有海會溝(3.4公里)和瀏河(4.8公里)兩條支流,在北門橋匯合成竹皮河(6.16公里),流經城區15.51公里。流經鍾祥市兩個鄉鎮一個農場(賀集鎮、石牌鎮康橋湖農場)的西南邊陲,在石牌閘(荊門市馬良何家大橋附近)注入漢江。流域總面積755.6平方公里,河道長75km,在鍾祥境內流域面積267平方公里,河長38.8km,河道兩側為淺丘夾圍衝擊平原。

氣象條件

竹皮河流域屬於亞熱帶季風區,光照時間長,熱量豐富,無霜期長,雨熱同期。該區多年平均氣溫15-16℃,年無霜期達270天,多年平均降雨量912mm,最大年降雨量1349.7mm(1980年)最小年降雨量573.9mm(1981年),降雨主要集中在4月至10月,越占全年降水總量的83%左右,大暴雨多發生在7-8月份。

水文條件

竹皮河屬季節性雨源河流,規模不大,流域內十年一遇一日暴雨產水總量為9286萬立方米,其中鍾祥境內產水量為3458萬立方米,多年平均降雨徑流量2.2億立方米。多年平均流量6.92立方米/秒,最枯流量0.1立方米/秒(不含工業及生活棄水)。原河道斷面為梯形,河寬5—42米,水深0.5—4米。出口石牌閘閘底高程37m(吳淞高程系)。

文獻記錄

據《荊門州志》記載,竹皮河古時稱“權水”,繞城區段稱“蒙水”(古時象山稱蒙山),下游稱竹陂河,後來才演變成“竹皮河”。其源頭有兩支,北支出自城區西北郊聖境山東麓,流入城區瀏河;西支出自城區西郊羅漢山麓,經海會溝,匯象山東麓蒙、龍、惠、泉四泉水,繞大、小南門流至北門橋,與瀏河水匯為正流向東南流去,經鍾祥天鵝院注入漢江,全長約50公里,流域面積473平方公里。傳說竹皮河的上游以前種滿竹子,荊門城內的居民要用竹子做竹器,就到上游去砍伐,將竹子放入河中漂流而下,城內的人再將竹子取走,竹皮河由此得名。 《竹皮河記》云:“壬午仲春,古老竹皮河新姿出浴。都市風情入畫裡,政通人和寫盛世。往事兩千年,竹皮河北源聖境山,西發羅漢坡潤澤權國城池。日月輪迴,朝代更迭,行政治所不替蒙山東麓竹皮河畔。‘波澄擬卻暑,地迥忽如秋’。修竹鬱鬱蔥蔥,碧水汩汩悠悠,合城盡染。地靈人傑,老萊子隨國而來斑衣娛親,陸象山建院築台以講心學。”

綜合整治

荊門市市委、市政府從1998年著手進行竹皮河的綜合治理工作,經過河道整治、河床硬化、部分岸邊景觀改造和部分污水截流綜合整治後,在2003年建成荊門市夏家灣污水處理廠(一期5萬噸/日)並投入運營。主要解決了泄洪安全和城市污水部分截污處理問題,也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城市品味。
2008年荊門市委、市政府又啟動了竹皮河第二輪綜合治理工作,主要是擴建夏家灣污水處理廠(二期5萬噸/日),新建楊樹港污水處理工程(5萬噸/日)等工程。兩輪治理,先後投入資金8億多元。
為保障第三輪竹皮河治理工作落到實處,取得實效,荊門市市委、市政府領導高度重視,地方政府和市直部門群策群力,本著職責分工,根據“截污、清淤、提標、治污、補水、修復”綜合治理思路紮實開展工作,完成了竹皮河上游至匯合口段截污乾管和底泥清淤工程,關停了福嶺化工等污染嚴重的10家企業,清除了歷史遺留的沿岸磷石膏渣場,完成了格林美公司高含鹽廢水的脫鹽工程。2015年4月,竹皮河正式建立了生態補水長效機制。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