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竹瀝出自《本草經集注》(《中藥大辭典》)、《名醫別錄》(《中華藥海》)。
竹瀝是竹子經加工後提取的汁液。它是一種無毒無副作用,集藥、食兩用的天然飲品。化痰止咳平喘藥。製法為取鮮竹桿,截成30~50厘米長,兩端去節,劈開,架起,中部用火烤之,兩端即有液汁流出,以器盛之。青黃色或黃棕色液汁,透明,具焦香氣。以色澤透明,無雜持者為佳。性味甘寒,能清心肺胃之火,有豁痰潤燥、定驚之效。主要用於治中風痰迷,肺熱痰壅,驚風,癲癇,壯熱煩渴,子煩,破傷風。
1、淡竹植株木質化,呈喬木狀。竿高6-18m,直徑5-7cm,成長後仍為綠色,或老時為灰綠色,竿環及籜環均甚隆起。籜鞘背面無毛或上部具微毛,黃綠至淡黃色而具有灰黑色之斑點和條紋;籜耳及其繸毛均極易脫落;籜葉長披針形,有皺摺,基部收縮;小技具葉1-5片,葉鞘鞘口無毛;葉片深綠色,無毛,窄披針形,寬1-2cm,次脈6-8對,質薄。穗狀花序小技排列成覆瓦狀的圓錐花序;小穗含2-3花,頂端花退化,穎工或2片,披針形,具微毛;外稃銳尖,表面有微毛;內稃先端有2齒,生微毛,長12-15mm;鱗被數目有變化,3至1枚或缺如,披釷形,長約3mm;花葯長7-10mm,開花時,以具有甚長之花絲而垂懸於花外;子房呈尖卵形,頂生一長形之花柱,兩者共長約7mm,柱頭3枚,各長約smm,呈帚刷狀。筍期4-5月,花期10月至次年5月。
2、青竿竹植株木質化,呈喬木狀。植株叢生,無刺。竿直立或近直立,高達15m,徑約6cm。頂端不彎垂,竿的節上分枝較多;節間圓柱形,竿的節間和籜光滑無毛。
3、大頭典竹植株木質化,是喬木狀。竿高達15m。多少有些作之字形折曲,幼竿被毛和中部以下的竿節上通常具毛環,節間通常較短;籜鞘背部疏被黑褐色、貼生前向刺毛;釋片基部較狹;釋舌較長,長約5mm;小穗通常呈麥稈黃色;內稃背部被柔毛,脊上具較長而密的緣毛。葉鞘通常被毛;葉舌較長以及外稃背面被疏柔毛。花期3-5月,筍期6-7月。
藥品簡述
藥名:竹瀝
漢語拼音:zhu li
英文名:Bomboo Juice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
1、Phyllostachyl nigra(Lodd.ex Lindl.)Munro var.henonis(mITF.)Stapf et Rendle
2、Bambusa tuldoides Munro.
3、Sinocalamus beecheyanus (Munro)McClure var.pubescens P.F.Li[Bambusa beecheyana Munro var.pubescens P.E.Li;Dendrocalamopsis beecheyana(Munro) Keng f.var.pubescens (P.F.Li)Keng f.]
功效分類:止咳藥;清熱藥;安神藥。
科屬分類:禾本科。
別名:鮮竹瀝、竹汁、淡竹瀝、竹油。
性味:甘;苦;寒。
功能:清熱降火;滑痰利竅。
主治:中風痰迷;肺熱痰壅;驚風;癲癇;熱病痰多;壯熱煩渴;子煩;破傷風。
用法用量:沖服,30-60g;或入丸劑或熬膏。外用:適量,調敷或點眼。
生態環境:
1、淡竹通常栽植於庭園。
2、青竿竹多生於平地、丘陵。
3、大頭典竹生於山坡、平地工路旁。
資源分布:
1、淡竹分布於山東、河南、及長江流域以南各地。
2、青竿竹分布於廣東、廣西。
3、大頭典竹分布於廣東、海南及廣西。
藥材基源:為禾本科植物淡竹等的莖經火烤後所流出的液汁。
採收儲藏:取鮮竹桿,截成30~50厘米長,兩端去節,劈開,架起,中部用火烤之,兩端即有液汁流出,以器盛之。
用藥禁忌
1、寒嗽及脾虛便溏者忌服。
2、《綱目》:"薑汁為之使。"
3、《本草經疏》:"寒痰濕痰及次食生痰不宜用。"
4、《本草備要》:"寒胃滑腸,有寒濕者勿服。"
中藥化學成分
淡竹等鮮竹瀝水溶性部分含天冬氨酸(aspartic acid),蛋氨酸(methionine),絲氨酸(serine),脯氨酸(proline)等十三種胺基酸;早竹等竹瀝中尚含胱氨酸(acetic acid),苯甲酸(benzoic acid),水楊酸(salicylic acid)等。
藥理作用
1、鎮咳作用:慈竹瀝30ml/kg、5ml/kg灌胃,能明顯延長小鼠氨水刺激半數有效致咳噴霧時間(EDT50),分別為對照組的226%、186%,作用強於同劑量的淡竹瀝。
2、祛痰作用:氣管酚紅法證實小鼠灌胃5ml/kg、15ml/kg。30ml/kg慈竹瀝均有明顯的祛痰作用,在5-30ml/kg劑量範圍內,量效關係不明顯。
3、平喘作用:慈竹瀝10ml/kg灌胃,每日2次,連續3天能明顯降低0.5%磷酸組胺噴霧所致的豚鼠Ⅳ級哮喘發生率,延長哮喘潛伏期,作用強於淡竹瀝。
4、對小鼠小腸運動的影響:慈竹瀝5ml/kg、15ml/kg、30ml/kg灌胃,有促進小鼠小腸運動的作用,高劑量組差異有顯著性。
5、毒性:慈竹瀝以2倍濃縮液灌胃,每次50ml/kg,24小時內給藥4次(總計給藥量為400ml/kg),小鼠無異常反應。
常用方劑
1、竹瀝化痰丸(《增補萬病回春》),主治在上之濕痰,及腸胃之積痰。
2、竹瀝湯(《備急千金要方》),主治風痱,四肢不收,心神恍惚,不知人,不能言。
3、竹瀝達痰丸(《雜病源流犀燭·六淫門》),治痰涎凝聚成積,結在胸膈。
4、竹瀝泄熱湯(《備急千金要方》),治肝實熱,陽氣伏邪熱,喘逆悶恐,目視無明,狂悸非意而言。
5、竹瀝磨犀角飲子(《太平聖惠方》),主治小兒心熱,驚悸。
6、竹瀝湯(《梅師集驗方》),主妊娠恆若煩悶,名子煩。
常用配方
1、治中風口噤不知人:淡竹瀝一升服。(《千金方》)
2、治風痱四肢不收,心神恍惚,不知人,不能言:竹瀝二升,生葛汁一升,生薑汁三合。上三味相和溫暖,分三服,平旦、日晡、夜各一服。(《千金方》竹瀝湯)
4、治產後身或強直,口噤面青,手足強反張:飲竹瀝一、二升。(《梅師集驗方》)
5、主妊娠恆若煩悶,此名子煩:茯苓三兩,竹瀝一升,水四升,合竹瀝煎取二升,分三服,不差重作,亦時時服竹瀝。(《梅師集驗方》竹瀝湯)
6、治小兒驚風天吊,四肢抽搐:竹瀝一盞,加生薑汁三匙,膽星末五分,牛黃二厘調服。(《全幼心鑒》)
7、治小兒口噤,體熱:用竹瀝二合,暖之,分三、四服。(《兵部手集方》)
8、治乙腦、流腦高熱,嘔吐:竹瀝代茶飲。(江西《中草藥學》)
9、治金瘡中風,口噤欲死:竹瀝半大升,微微暖服之。(《廣利方》)
10、治小兒大人咳逆短氣,胸中吸吸,咳出涕唾,嗽出臭膿涕粘:淡竹瀝一合服之,日三、五服,大人一升。(《兵部手集方》)
11、治小兒吻瘡:竹瀝和黃連、黃檗、黃丹,敷之。(《全幼心鑒》)
12、治小兒赤目:淡竹瀝點之,或入人乳。(《古今錄驗方》)
13、治小兒重舌:竹瀝漬黃檗,時時點之。(《簡便單方》)
文獻論述
1、《本草衍義》:竹瀝行痰,通達上下百骸毛竅諸處,如痰在巔頂可降,痰在胸膈可開,痰在四肢可散,痰在髒府經絡可利,痰在皮里膜外可行。又如癲癎狂亂,風熱發庢者可定;痰厥失音,人事昏迷者可省,為痰家之聖劑也。
2、《本草衍義補遺》:竹瀝,《本草》大寒,泛觀其意,以與石膏、芩、連等同類,而諸方治產後胎前諸病及金瘡口噤與血虛自汗,消渴尿多,皆陰虛之病,無不用。《內經》曰,陰虛發熱,大寒而能補,正與病對,薯蕷寒而能補,世或用之,惟竹瀝因大寒置疑。竹瀝味甘性緩,能除陰虛之有大熱者,大寒者言其功也,非以氣言,幸相與可否,若曰不然,人吃筍自幼至老者,可無一人因筍寒而有病,瀝即筍之液也,況假於火而成者,何寒如此之甚。
3、《丹溪心法》:竹瀝滑痰,非薑汁不能行經絡。痰在膈間,使人顛狂,或健忘,或風痰,皆用竹瀝,亦能養血。痰(坪井《竹類圖譜》),黃苦竹。稈高5-10米,主稈及枝條呈金黃色。稈環較籜環微突起。主稈節間之背部常有縱長綠線1-2條;籜鞘黃色,並有綠色縱紋及少數淡棕色斑點,無毛;籜耳及鞘口無?毛,或僅有退化之籜耳;籜舌長約2.5mm,無毛,邊緣微有不規則的缺刻,稍呈流蘇狀;籜葉細長,帶狀,長約4.5cm,寬5mm,除最下1枚稈籜外,所有各籜葉均有小橫脈而呈方格狀,在中脈地位常有1淡綠色之縱紋。枝條每節2枚,小枝端生葉2-3枚;葉耳有白色剛毛;葉舌甚突起;葉柄長約3mm;葉片長圓狀披針形至披針形,長4.5-12.5cm,寬8-17mm,先端漸尖,基部微圓,上面綠色,無毛,下面色較淡,微粗糙,沿中脈以及向其基部密生微毛或甚粗糙,邊緣之一側有小鋸齒。筍期4-5月。多栽培於庭園。分布長江流域以南。
4、《名醫別錄》:療口瘡目痛,明目,利九竅。
5、《藥性論》:治眼赤。
6、《日華子本草》:苦竹作瀝,功用與淡竹同。
7、《本草綱目》:治牙疼。
8、《別錄》:"療暴中風風痹,胸中大熱,止煩悶(《綱目》末句下有'消渴勞復')。"
9、《藥性論》:"治卒中風失音不語。"
10、《本草拾遺》:"久渴心煩。"
11、《綱目》:"治子冒風痙,解射罔毒。"
12、《本草備要》:"消風降火,潤燥行痰,養血益陰,利竅明日。治中風口噤,痰迷大熱,風痙癲狂,煩悶消渴,血虛自汗。"
13、《本草再新》:"清心火,降肝火,化痰止渴,解熱除煩,治牙痛,明眼目。"
生藥材鑑定
性狀鑑別
本品為青黃色或黃棕色的透明液體。具竹香氣,味微甜。
藥物套用鑑別
1、竹瀝與天竹黃:兩者功能相似,皆豁痰開竅,痰熱壅肺及中風痰壅均可套用。然竹瀝性速,直達經絡,且寒滑之性甚強,功專豁痰利竅,痰熱喘促昏迷及中風痰壅者多用之;竹黃性緩,清心解熱,而更有定驚安神之妙,故小兒驚風天吊,夜啼不眠及傷風痰閉,發熱喘促者多用之。
2、竹瀝與生薑汁:二藥擅長消痰,臨床治療熱痰壅肺,中風痰壅及痰熱癲狂之證,常相須用。然竹瀝性大寒而滑利,只宜熱痰,且傷胃滑腸;生薑汁溫中益胃,胃虛不食及寒飲嘔噦常用之,寒痰濕痰之證也甚合宜
藥用植物栽培
生物學特性
淡竹:喜溫暖潮濕氣候,忌嚴寒及強風。宜選擇背風向陽山坡、村莊附近緩坡平地及水旁栽種。以濕潤、肥沃、排水良好中性或微酸性、微鹼性的砂質填土栽培,不宜在瘠薄、粘重的土壤上栽種。
栽培技術
用母竹移栽。2月中旬至3月下旬,選擇竹竿健壯、節間稠密、分枝矮、枝葉茂盛、竹鞭生長勢強、粗壯、鞭芽新鮮、芽飽滿新鮮、無病蟲害的二年生竹為母竹。挖掘長60cm、寬40cm、深30cm的根盤,2-3株或多至5株均可,挖母付時應多帶鞭根及泥土,不損傷芽胞及鬚根,切口要砍平,搬運時用稻草包裹。竹梢要切去一部分,留4-7叢丫枝,按行林距5m×3m挖穴。穴比原來根盤稍大,將竹栽入穴內。先填入一層細表土或塘泥。立正竹株,覆土分層踏實,並澆透水,培土,防止水分蒸發,並固定竹株。為防止風吹搖動,用支柱四周撐扶固定。
田間管理
移栽母竹成活後要除草鬆土。除雨季及冬季外,均要經常澆水,保持土壤濕潤。竹喜氮肥,其所需氮、磷、鉀肥比例為5:1:2。一般追肥2-3次,以勤施少施為原則。
病蟲害防治
病害有竹鏽病,為害葉片。發病初期可噴灑波爾多液防治。蟲害有竹大象蟲,為害竹筍,在成蟲交尾、產卵期,可進行人工捕捉:幼蟲孵化期,用90%晶體敵百蟲500倍液噴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