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小說以第一人稱“我”展開,“我”代表獨立黨與斯坦華脫·勒·伍福特先生和約翰·特·霍夫曼先生(共和黨和民主黨)的代表人物一起參加紐約州州長的競選。開始,“我”覺得自己有超過這兩位先生的顯著優點,但心裡卻像有一股濁流在涌動一樣。過幾天“我”在閱讀報紙時,發現了一篇關於“我”的文章,“我”竟然被指控有偽證罪。“我”當時愕然不已,後來越來越多的報紙開始控起“我”來,給“我”加上了各種各樣的罪名,最終使“我”放棄了競選。
創作背景
1861年,美國爆發南北戰爭至1865年結束,以北部的勝利恢復了國家的統一。此時,美國資本主義經濟得到迅速發展,形成壟斷資本,控制國家政權,對內實行兩黨制,以民主自由為幌子,實行殘酷的階級壓迫和剝削,對外資本輸出,進行掠奪和擴張。當時美國總統選舉,各州州長也是由兩黨競選而產生,民主黨與共和黨各自拉攏選票,不惜重金收買想在競選中獲勝,兩黨互相攻擊,不惜造謠中傷。《競選州長》反映了這一黑暗的社會現實,為美國的“民主”描繪了一幅絕妙的諷刺畫。
該篇小說發表於美國南北戰爭結束後五年。1865年,戰爭剛一結束,接替被刺身死的林肯任總統的詹森就赦免了一部分叛亂的奴隸主。並荒唐地提出以"平等的原則"接受南方叛亂各州重新加入聯邦。與此同時,北方的投機商、南方的奴隸主、臭名昭著的三K黨肆虐橫行。在美國人民的鬥爭的壓力下,美國國會通過"重建南部"的法令,並先後公布了黑人公民權法案;頒布了憲法修正案。但是,寫在紙上的是一回事,實際行的又是一回事。該作就是這樣的背景下產生的。
人物介紹
獨立黨候選人
從品格上看,獨立黨候選人是個“正派人”,而從意志品質方面看、他又是個怯懦者。對於競選對手——一群政治流氓的種種肆無忌憚的誹謗和陷害,竟然束手無策,步步退讓,直至退出競選。造成這樣的結果,一方面自然是外部的邪惡勢力太強、太卑鄙;另一方面則是由於獨立黨候選人本身的一味退讓。從一定意義上說,獨立黨人本身的忍讓、怯懦導致了邪惡的猖獗。
獨立黨候選人在州長競選過程中的表現出軟弱無力、不堪一擊。在反民主行為面前,被迫承受,毫無辦法,這正反映了當時美國政治的真實一幕,人們在虛偽的民主面前只能暗自磋嘆。
作品鑑賞
作品主題
資本主義的美國一貫自詡的“民主政治”不過是兩大政黨橫行霜道、為所欲為的政治;所謂的“自由選舉”不過是一出無恥的傾軋、誹謗和陷害的鬧劇。獨立黨候選人是“民主政治”和“自由選舉”的犧牲品,他的退出是民主政治的虛偽所致。
“民主政治”是資產階級革命的產物,“自由選舉”是“民主政治”的表現形式,歷來為資產階級政客們竭力推崇並引以為榮。美國的民主黨和共和黨在競選過程中都無不大加宣揚並信誓旦旦地要為捍衛“民主”“自由”而戰直至獻身。然而把揭露美國資本主義文明的各個方面作為自己一生創作基本任務的馬克·吐溫在《競選州長》中卻為人們勾畫出了民主黨和共和黨活生生的反民主的一面。短短的四千餘字把民主黨和共和黨政客在競選活動中的醜惡嘴臉和卑鄙行徑揭露得淋漓盡致。
當他們執掌的政權受到威脅時、他們再也顧不上什麼“民主”“自由”這些好看的面紗,而是極盡其能以求搞垮競爭對手。他們的行為表現出三個特徵:其一,兩黨配合密切,充分利用輿論。共和民主兩黨候選人很清楚報紙等新聞媒體
在競選中的重大作用,故意混淆視聽,輪番在報紙上製造出一個個罪名,強加在獨立黨候選人身上。其二,打著“人民”、“公眾”的旗號,欺騙選民。在對獨立黨候選人實施誹磅打擊的過程中、他們一方面為獨立黨候選人炮製出種種為民憎恨,能激起公憤的罪名,另一方面則把自己裝扮成正人君子、民意的代言人,號召人們不要投獨立黨人的票。貌似為民請命,實則陰險狡詐。其三,手段狠毒,步步緊逼,直至打垮對手。他們從“揭露”獨立黨候選人犯“偽證罪”“小偷”入手,進一步挑動、組織不明真相的民眾“採取斷然行動”。衝進他家,對他人身及財產進行攻擊。最後,他們拿出常人想像不到的“絕妙的”殺手鐧,無中生有地揭露獨立災候選人犯有“殺人罪”等四大罪行。這樣、獨立黨候選人終於招架不住,從而提出“退出競選州長”。
藝術特色
風格
《競選州長》是一部獨具藝術特色的作品,是介乎諷刺小品和短篇小說之間的特殊體裁。小說要刻畫人物性格,具有完整的情節,但《競選州長》並沒有著重刻畫人物性格,也可以說沒有情節,只是一大堆巧妙安排的新聞報導和其間插入的簡短評語。從這一方面來說,它像是一篇滑稽故事,或者諷刺性雜文。然而,它又不同於一般的諷刺小品,因為它雖然沒有著重刻畫人物性格,但卻又不能說它完全沒有表現人物,它自始至終貫穿著一個人物“我”的情緒變化和覺醒的過程。
從美學上說,幽默和諷刺屬於喜劇。當本質上十分醜惡的事物以故作美好、正義的形式表現出來的時候;或者相反,當本質上善良的事物以某種與其本質不盡協調的無害形式表現出來的時候,往往產生喜劇性效果——前者常可能表現為具有諷刺性的滑稽可笑,後者則可能表現為幽默、可笑。《競選州長》就是根據這種內容與形式的矛盾的原則,並採取誇張手法來造成喜劇效果的。
馬克·吐溫的幽默與諷刺的藝術風格在《競選州長》譯文中有著全面的體現,但是其用幽默的風格揭露和諷刺資本主義社會的醜惡作風卻不是第一次,也不是唯一一次。他的代表作《湯姆·索亞歷險記》、《哈克貝里·費恩歷險記》等作品中,都用他獨特的藝術風格在深刻揭露資本主義的種種醜惡嘴臉。而且,隨著他對美國式”民主“及其帝國主義的侵略掠奪本性的進一步認識,他的藝術風格也由早期的情調輕鬆的輕幽默轉化為後期的諷刺和批判。
敘事
小說採用第一人稱的形式,通篇是“我”即獨立黨候選人的自我獨白。小說的情節,就是“我”敘述自己參加競選的過程。這種由自己敘述不幸遭遇的形式,好似在向公眾宣讀控訴狀,給人們一種真實感,容易喚起人們的憤怒和同情。小說的構思也極其巧妙。在競選之初,“我”自認為有優越性,因為“聲望還好”、而兩個對手都是無恥的政客。雖然“我”在最初也意識到同這樣的人一起競選有些不愉快,但後來所發生的一切,對手之卑鄙無恥完全超乎他的意料,一個正派人被誣衊為無恥的偽證犯、小偷、舞弊分子和訛詐者,甚至是罪大惡極的殺人放火犯,被迫退出競選,而任意誣陷別人的惡棍卻把自已裝扮成道貌岸然的“正人君子”、甚至是人民的代言人,取得了競選的勝利,這樣一個正反顛倒的故事,無疑具有極大的諷刺性。加上作者使用了絕妙的“含著哀怨、合著諷刺”(魯迅語)的幽默筆法,使這個“惡人告狀”的故事,更加顯得生動並富有揭露力量,它標誌著馬克·吐溫的諷刺藝術達到了空前的高度。與其說他是美國的幽默小說家,不如說他是社會小說家。《競選州長》就是一個絕好的例證。
諷刺
語言上的反諷,是《競選州長》這篇小說最為出彩的一個顯著特點。對於語言的運用,馬克·吐溫不急不躁,徐徐道來,通過生動、細膩的筆觸將文中的我內心的細微變化和前後反差表現得淋漓盡致。比如,文中我看到《新聞報》刊登的關於污衊我盜竊的報導之後,內心極度恐慌,開始提心弔膽。為了更好地描寫這種心理,作者用了個生動的比喻:“正如同你睡覺時拿起床毯子,可總是不放心,生怕裡面有條蛇似的。”而對於競爭對手對自己的污衊,我則把它們比作自己的“頭銜”。同樣,對於競爭對於對自己的大肆污衊,作者語言中的反諷特色也越來越明顯。當我的競爭對手對我實施最後一擊時,手法更是已經卑劣到了令人髮指和無以復加的程度了,正如文中寫的:“最後,黨派鬥爭的積怨對我的無恥迫害達到了自然而然的高潮:“有人教唆9個剛剛在學走路的包括各種不同膚色、穿著各種各樣的破爛衣服的小孩,衝到民眾大會的講台上來,緊緊抱住我的雙腿,叫我做爸爸!”這樣的飽含反諷意味的語言在文中比比皆是,也正是這種特色明顯的語言特點才讓這篇作品變得膾炙人口。
作為一代批判現實主義的大師,馬克·吐溫寫作的藝術特色是建築在對資本主義的社會百態和世事人情的深刻洞察力之上,批判的鋒芒直接指向資本主義虛偽、醜惡的靈魂,但通篇看不到作者詞義暴露的批判和謾罵;他用違反生活邏輯的“意外”、生動細緻的人物形象及其動作描寫和心理描寫、扣人心弦的故事情節、豐富的修辭手法、優美豐富的語言含而不露、入木三分地揭開資本主義政界所謂的“民主”“自由”的面紗;既幽默又辛辣,讓人在笑聲中進行深刻的反思,更顯示出了他高超的諷刺技術。
作品影響
《競選州長》是馬克·吐溫的代表作之一,曾被選入中學語文課本,在中國廣為人知。
作者簡介
馬克·吐溫(1835—1
910),美國作家,真實姓名是塞繆爾·蘭霍恩·克萊門斯。“馬克·吐溫”是他的筆名,原是密西西比河水手使用的表示在航道上所測水的深度的術語。馬克·吐溫一生寫了大量作品,題材涉及小說、劇本、散文、詩歌等各方面。從內容上說,他的作品批判了不合理現象或人性的醜惡之處,表達了這位當過排字工人和水手的作家強烈的正義感和對普通人民的關心;從風格上說,專家們和一般讀者都認為,幽默和諷刺是他的寫作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