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日[沈從文的文章]

端午日[沈從文的文章]
端午日[沈從文的文章]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本文選自《邊城》,是一篇著重描寫端午日賽龍舟、趕鴨子場面的短文。作者憑藉著對湘西端午民俗的細緻觀和深切感受,緊扣‘‘端午日’’這個文題,描寫了龍舟競渡和追趕鴨子的歡快場面,展示了茶峒人同慶端午的淳樸民風,表現出了奮發向上,合作爭先的民族精神。

文章內容

端午日,當地婦女、小孩子,莫不穿了新衣,額角上用雄黃蘸酒畫了個王字。任何人家到了這天必可以吃魚吃肉。大約上11點鐘左右,全茶峒人就吃了午飯。把飯吃過後,在城裡住家的,莫不倒鎖了門,全家出城到河邊看划船。河街有熟人的,可到河街吊腳樓門口邊看,不然就站在稅關門口與各個碼頭上看。河中龍船以長潭某處作起點,稅關前作終點,作比賽競爭。因為這一天軍官、稅官以及當地有身份的人,莫不在稅關前看熱鬧。划船的事各人在數天以前就早有了準備,分組分幫,各自選出了若干身體結實、手腳伶俐的小伙子,在潭中練習進退。船隻的形式,與平常木船大不相同,形體一律又長又狹,兩頭高高翹起,船身繪著朱紅顏色長線,平常時節多擱在河邊乾燥洞穴里,要用它時,拖下水去。每隻船可坐12個到18個槳手,一個帶頭的,一個鼓手,一個鑼手。槳手每人持一支短槳,隨了鼓聲緩促為節拍,把船向前划去。坐在船頭上,頭上纏裹著紅布包頭,手上拿兩支小令旗,左右揮動,指揮船隻的進退。擂鼓打鑼的,多坐在船隻的中部,船一划動便即刻嘭嘭鐺鐺把鑼鼓很單純的敲打起來,為划槳水手調理下槳節拍。一船快慢既不得不靠鼓聲,故每當兩船競賽到激烈時,鼓聲如雷鳴,加上兩岸人吶喊助威,便使人想起小說故事上樑紅玉老鸛河水戰時擂鼓的種種情形。凡是把船劃到前面一點的,必可在稅關前領賞,一匹紅布,一塊小銀牌,不拘纏掛到船上某一個人頭上去,都顯出這一船合作努力的光榮。好事的軍人,當每次某一隻船勝利時,必在水邊放些表示勝利慶祝的500響鞭炮。

賽船過後,城中的戍軍長官,為了與民同樂,增加這個節日的愉快起見,便派士兵把30隻綠頭長頸大雄鴨,頸脖上縛了紅布條子,放入河中,盡善於泅水的軍民人等,自由下水追趕鴨子。不拘誰把鴨子捉到,誰就成為這鴨子的主人。於是長潭換了新的花樣,水面各處是鴨子,同時各處有追趕鴨子的人。

船與船的競賽,人與鴨子的競賽,直到天晚方能完事。

作品鑑賞

沈從文的這篇短文,按照時間順序,有詳有略地描寫了端午日這天,人們賽龍舟和趕鴨子的場面。通讀全文,我們可以很容易發現,作者將寫作的重點放在對賽龍舟的場面描寫上,至於趕鴨子的情況,則在此以後一筆帶過、點到為止。短文的主體部分在文章的第1段,它描述全茶峒人在端午日這天,爭相到長潭觀看賽龍舟的歡樂場景。在這個重點部分,作者主要寫了河邊看划船、河上賽龍船和勝利者領賞三個場面。這三個場面又是按照賽龍舟從開始到結束的時間順序來記敘的,顯得脈絡清楚,條理分明。其中:第一個場面,寫全茶峒人到河邊觀看划船。在簡單交代了當地端午日的習俗後,介紹了划船的地段和終點,為下文寫賽龍舟作了鋪墊。“莫不穿了新衣”一句,看似隨意一筆,實則顯示了人們對賽龍舟的看重,突出了過節的喜慶和歡樂。“額角上用雄黃蘸酒畫了個王字”,民風淳樸,並帶有幾分神秘色彩,顯得虎虎有生氣。“上午11點鐘左右,全茶峒人就吃了午飯”,真有點兒迫不及待了。“莫不倒鎖了門”,表示全家出動,家家如此。“莫不在稅關前看熱鬧”,當官的、當地有身份的人也不例外。真正達到了“萬人空巷”的程度。三個“莫不”相當有分量,充分體現了端午日賽龍舟這個傳統活動在人們心目中的分量。整個這一段都在為下文寫賽龍舟的熱鬧場面蓄勢,讓讀者從中讀到了人們喜悅的心情。第二個場面,寫划船前的準備、船上賽手的配置和龍舟競賽的盛況。“數天以前就早有了準備”,準備充分,一點不馬虎。“身體結實、手腳伶俐的小伙子”,暗示了競爭的激烈。賽龍船時,作者運用一系列準確而生動的詞語,寫出槳手、帶頭的、鼓手、鑼手有特徵的動作,表現了賽船場面的熱烈氣氛。“便使人想起人說故事上樑紅玉老鸛河水戰時擂鼓的種種情形”,運用想像,進一步渲染了龍舟競賽的激烈程度。第三個場面,寫划船競賽的優勝者領賞和軍人放鞭炮慶賀的情景。雖然只寫了兩句話,但氣氛同樣熱烈感人。綜觀這一部分,作者在處理詳略的時候,也是有所取捨的。顯然,對第一、第二個場面作者著筆較多,目的就是為了渲染歡樂的場面和人們過節時喜悅的心情。而對賽後領賞、慶賀的情況則惜墨如金,進行略寫處理。而且,同樣是詳寫的一、二兩個場面,寫法也不盡相同,如第一個場面以記敘為主,達到交代的目的;第二個場面以動作描寫為主,這是由賽龍舟這個活動本身性質決定的,這樣可以給讀者留下具體可感的印象。第2段,記述賽龍船後人們下水追趕、捕捉鴨子的情景。“為了與民同樂,增加這個節日的愉快起見”,交代放鴨河中的目的。“綠頭”“紅布”,色彩鮮艷,與喜慶氣氛相應。“水面各處是鴨子,同時各處有追趕鴨子的人”,可以想見熱烈、歡樂的程度不下於賽龍船。第3段,簡述划船競賽和追鴨競賽“直到天晚方能完事”,表明端午日全民同樂時間很長。在人們的戀戀不捨之中,歡樂的一天就這樣過去了。但餘音繞樑,不絕於耳,端午節這一天留給人們的快樂卻是永遠韻味無窮、難以忘懷的。

創作背景

寫於1943年,選自中篇小說《沈從文小說選 邊城》是沈從文的代表作。關於這篇小說的創作動機,作者說:“我要表現的本是一種‘人生的形式’,一種‘優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我主意不在領導讀者去桃源旅行,卻想借重桃源上行七百里路酉水流域一個小城小市中幾個愚夫俗子,被一件普通人事牽連在一處時,各人應得的一分哀樂,為人類‘愛’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說明。”全篇以翠翠的愛情悲劇作為線索,淋漓盡致地表現了湘西地方的風情美和人性美,表達了作者對童年故鄉的讚美和眷戀之情。

作者簡介

作家沈從文(1902——1988),原名沈岳煥,苗族,生於荒僻而風光如畫、富有傳奇性的湘西鳳凰縣。
沈從文創作豐富,作品結集約有80多部,是現代作家中成書最多的一個。 主要作品有小說《邊城》、《長河》、散文集《湘行散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