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家岙遺址

簡介

童家岙遺址位於慈谿市橫河鎮童家岙村境內,是當地農民在挖肥田的塘泥時發現的。在當地叫做黑沙泥灘的地點,村民發現在堆積深厚的黑土層中夾雜著鹿角、骨頭、木頭、陶器、石器等未被腐蝕的物件,便將情況反映給當地政府。
1979年浙江省考古研究所派員到實地進行調查,並試掘探方一個,從剖面獲悉,第一層為耕土層,第二層為25厘米厚的泥炭層,第三層為25厘米厚的灰黑色文化層,第四層為30厘米厚的灰白色沙土層,其下即生土層,為青灰色海相亞粘土。文化層中的出土文物主要有石器和陶器。石器多以黑色變質岩製成,有錛斧之類,其中石錛頂窄刃寬,平面呈梯形,除刃部磨光外,器身都有明顯的打琢痕跡,標本長短不一,是有段石錛的早期形式,與河姆渡第四文化層所見類同。陶器以夾砂灰黑陶為主,全系手工製作,火候較低;器表素麵居多,偶爾口沿有弦紋和錐刺紋,以及腹部拍印繩紋等裝飾;主要器物有釜、貯火尊、罐、缽、器蓋和支腳等。器物中釜有敞口和斂口之別:敞口釜頸部附鋬,也有肩部附突脊;而斂口釜口沿施弦紋。貯火尊作高頸喇叭口,頸部施弦紋略呈瓦楞狀,肩部附高突脊;器蓋為覆碗式,平頂,半環耳鈕;支腳為夾砂紅陶,質地疏鬆,體形碩大如腿狀。此外,還有喇叭狀殘豆把,以及鹿角和獸骨等。其時代與河姆渡第四文化層較接近,豆把之類器物具有第三文化層的特徵。
遺址景色遺址景色

童家岙遺址的試掘,掀開了當地古代人類生活的面紗,真實地傳達了原始村落中先民們活動的信息。可以想像,遠古時代的童家岙一帶,依山臨海,森林茂密,氣候溫暖,水源充沛,是先民生息繁衍的理想場所。遺址大致範圍包括現今一條無名小河以西、大埠頭村以北、獅子山之西南、老鼠山以東的一片田畈,總面積約15,000平方米。
童家岙遺址內涵豐富,保存較好,是一處值得重視的河姆渡文化類型遺存,對研究浙東一帶的自然面貌、地理變遷及人類文明史,都具有較高的史料價值。1986年8月,慈谿縣人民政府把童家岙遺址公布為第三批文物保護單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