竇家村[山東省高青縣高城鎮東北方向]

竇家村位於山東省高青縣高城鎮東北方向,距鎮政府駐地7公里,濱博高速公路從村西穿過,地理條件優越,交通便利。該村黨支部3職,共有黨員27名,全村人口640人,耕地1700畝。

基本信息

高青縣高城鎮

簡介

近年來,該村積極開展創建“五個好”黨支部工作,不斷加強村民自治,確保了黨對農村各項政策的貫徹落 實,有力推動了全村物質文明、精神文明的協調發展。村民人均純收入5000元。多年來,該村從未發生過一起刑事與上訪案件,一直是政通人和、村泰民安,人人有事乾,天天見效益,家家遵法紀,戶戶守誠信,扎紮實實不斷推進了全村的小康建設。竇家村的老一輩是從山東那邊過來的,但是現在的竇家村是在房村鎮的南邊,靠近安徽,人口大概在600左右,耕地面積具體沒計算,不過人均有4--5畝地,在2000 年時候是在附近幾個村莊比較富裕的,村莊四面環水,河流較多,特別是在東北面的田地,土壤肥沃,年年豐收,現在主要的農作物為水稻,冬小麥,蓮藕,特別是淺水藕,非常有名,每畝地一年大概5000元收入。

發展

扭住了一個關鍵

村景 村景

--狠抓黨建、提高素質。 農村基層黨組織是黨在農村的全部工作和戰鬥力的基礎,關係著黨的路線方針政策能否貫徹執行,關係著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歷史重任能否實現。竇家村扭住黨建這個關鍵不放鬆,在陣地建設、隊伍建設、制度建設上做文章,不斷擴充新鮮血液。一是多方籌資,建成一塊強陣地。今年該村投資6萬餘元,對村兩委活動陣地進行了改造、整修,各室齊全、制度上牆、公開欄顯眼……成為村里一大亮點。民眾開會有了場所,黨員學習有了地方。二是團結奮鬥,形成一個好班子。團結的基礎是民主集中制原則。在竇家村,凡涉及人、財、物及關於全村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問題,都必須由“三會”層層討論通過後方可執行。“會前多交流,會中可討論,會後不扯皮”,大家都自覺維護著班子的團結。為此,該村黨支部要求班子成員做到“六講六不”,在這一作風的要求下,村領導工作中互相支持補台,在生活中情同手足。常常為工作和原則問題爭得面紅耳赤,在生活中又都是互敬互助、無話不說的好朋友。“

大事講原則,小事講風格”在這裡得到淋漓盡致的表現。三是一套好制度,管好了人和事。基層工作千頭萬緒,矛盾錯綜複雜。村黨支部認為只有建章立制、照章理事,用制度管好人,才能做好各項工作。因此,黨支部在全村建立了有關黨組織建設、黨員定期培訓、經濟社會及部門改造的制度30餘項。每項制度有分管領導,有責任人,有監督人,有考核評比,並層層簽訂責任狀。大家的制度大家定,自己定出的制度管自己。該村扭住黨建不放鬆,以黨建促發展,使社會經濟全面啟動。黨支部重顯生命活力,各項工作都有了新的起色。

緊扣了一個主題

村貌 村貌

--為民服務、幫民致富。 帶領農民致富奔小康,是黨在新時期的偉大任務。為民眾創造一個優良的致富環境,是各級黨組織義不容辭的責任。竇家村兩委多方籌資,把錢用在“刀刃”上,極大的方便了民眾的生產生活:硬化了村內路面2000㎡,修繕了1200米長的排水溝;投資3萬元新打水井2眼,確保旱澇保收;投資2萬元,新安路燈50盞同時整修了電路;尤為值得一提的是村兩委非常注重科技在農民致富中的作用,每年組織養殖大戶外出參觀學習,並未他們訂購致富刊物……致富的願望、優良的環境、全方位的服務,使該村形成了乾群同心奔小康、一心一意謀發展的喜人局面。

淨化了一方水土

--和諧相處、民樂村安

該村黨支部深刻地認識到,全面建設農村小康社會,必須不斷提高全體村民的整體素質。為此,在大力發展農村經濟的同時,積極推進了全村的精神文明建設。首先是在堅持依法以德治村中,一直注重了對村全體村民的教育。充分利用農閒時節,以村民大會的形式,先後請市、鎮司法人員來宣傳各種法律法規,使村民法制意識明顯增強。其次是大力構築精神文明載體。投資5萬多元,建成了文明一條街,安設了健身器材,設立了讀報欄、宣傳欄,牆上刷寫《村規民約四季歌》、《村民文明公約歌》等宣傳標語,使民眾在潛移默化中提高文明修養。再是堅持易風移俗與樹新風結合,提倡喪事簡辦,喜事新辦;開展了“十星級文明戶”、“好婆婆、好兒媳、好妯娌”、“衛生模範戶”等創建活動,並實行動態管理,目前該村已有85%以上的戶達到創建標準。“幫扶弱勢群體,構建和諧村居”也一直是該村工作的主旋律,逢年過節,村里給十幾戶困難、貧困戶送去救助金及食用油、米、面等生活用品,今年還協調縣殘聯等部門免費為村民做白內障手術,讓他們切實感受到了村支部的溫暖與關愛。

新農村建設

房村鎮竇家村位於104國道南側,房靈路穿鎮而過,南與安徽靈璧縣接壤,全村總面積12平方公里,耕地面積7000餘畝,人口3500人。2006年之前的竇家村生產落後,靠天吃飯,村莊建設沒有規劃,房前屋後到處堆放柴草,民居、廁所、豬牛圈建設混亂,“髒、亂、差”現象嚴重。近年來,特別是新農村建設在該村開展以來,村支兩委積極發動民眾,立足本村實情,大力發展農村經濟,重點抓好村體改造和壞境整治工作,使昔日破舊侷促的小村莊逐漸展露出乾淨整潔,民風淳正的新面貌,新農村建設收到了較好效果,就連來往經過該村的安徽人也不禁發出 “蘇北的幹部就是乾實事、竇家的變化真是出人意料”的感嘆。

領導重視是新農村建設的關鍵。鎮黨委副書記張廣輝親自抓竇家村的新農村建設工作,他每周主持召開一次新農村建設領導小組成員會議,及時研究部署有關工作,每周安排三天時間深入竇家村現場解決有關問題。在發動民眾,規劃編制, 項目計畫申報,檢查評估等關鍵環節,他都及時到第一線指導。為做好09年的新農村建設工作,今年春節期間他放棄休息,七天假期有五天在該村度過。對因道路建設須拆除的建築,有的民眾不理解、不配合,他和村幹部一起進入民眾家中屈膝長談,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在法、情、理允許的範圍內,儘量滿足民眾的要求。僅春節期間,他就解決類似問題10餘件,為節後的建設奠定了基礎。竇家村主任李世領,年過五十,又是跨村幹部 ,為了保證道路建設的質量,他整個人都撲在了這項工作中,餓了吃包速食麵,渴了喝口白開水,是他的家常便飯。支部書記王光鋒四處奔波協調工作,就連兒子結婚的當天,他還在協調工作的路上……

資金到位是新農村建設的保證。新農村建設,對於後發鎮而言。由於經濟基礎薄弱,生產生活設施滯後,農民生活還不夠富裕等問題,建設新農村壓力大,擔子重,困難多。而竇家村面對困難不畏難,不退縮,不放棄,積極籌措建設資金。資金從哪裡來,指望等、靠、要是不行的,必須拓寬眼界,解放思想。村支兩委想方設法,多次召開黨員、幹部、民眾代表會議,群策群力,獻計獻策,充分協商,調動各方面的力量。籌集資金的辦法是:民眾捐助一點,社會力量貢獻一點,建設單位墊付一點,向上爭取扶持一點,即 “四個一點”投入機制。在2008年投入建設資金200萬元的基礎上,今年繼續加大投入,到目前為止,已在溫莊自然村硬化道路9000m2,投入資金45萬元。修建下水道2000m,投入資金16萬元,計畫在月底前再修建1000m。栽植景觀樹4000株,花卉10000株,投入資金8萬元。改造門面已近尾聲,投入資金120萬元。建農民公園一處,面積2100m2,投入20萬元,規劃、設計、地基等基礎工作已結束,7月底可建好開放。安裝路燈20盞,投入2萬元。新建“一池三改”100戶,計畫投資30萬元,地下沼氣池建設已經完工, 6月中旬可全面建成通氣。

預計總投入達293萬元。通過努力,目前已基本達到道路硬化、村莊綠化、庭院淨化、公共場所亮化、能源再生利用化、生態環境最佳化的標準。

生產發展是新農村建設的第一要務。竇家村地處黃河故道堰下,耕地屬沙質土壤,適宜種植淺水藕,村支兩委結合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引導村民大力發展淺水藕種植,目前全村淺水藕種植面積占耕地面積的86%,僅此一項人均收入6000餘元,成為致富村民的主導產業。

一是調優品種結構,提質增效富裕百姓。在逐步擴大淺水藕種植面積的基礎上,積極引進雜交白蓮藕、鄂蓮四號等優良新品種,採用全程“無公害”栽培技術,優質品種覆蓋面積已達80%以上,畝產量1500公斤以上。二是興辦特色旅遊,不斷拓寬增收渠道。充分利用橋涵錯落、荷花滿塘的觀光資源,著力打造蘇北江南水鄉,逐步建成賞荷區、採蓮區、垂釣區及服務區四大功能區域,吸引遊客來村觀光休閒,進一步提高淺水藕的附加效益。目前整體規劃已完成,觀賞旅遊區道路路基土方基本結束,橋、涵、泵、站及觀光點的基礎設施正在完善中。三是建好專業合作社,打造暢通市場“金橋”。投入60萬元,成立“眾歡”蓮藕專業合作社,交易場地占地3600m2,成功申報無公害淺水藕生產基地,獲無公害農產品資格認證。合作社指導農戶統一技術規程,統一包裝銷售,入社農戶加上利潤分成,較未入社農戶收入高20%左右。

在生產發展的基礎上,竇家村按照縣委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總體要求,重抓三件大事:一是狠抓舊村改造,改變村容村貌。聘請專家設計村莊總體規劃和村內綠化,按照先內後外的整治順序,拆除有礙觀瞻的建築物47間,修建下水道5000米、花壇6600㎡,安裝路燈30盞,修建景觀橋2座,修建花飾牆近千米,建成休閒廣場3000㎡;清理垃圾、柴草900餘立方米,清理河塘、汪塘淤泥2萬立方米;栽植景觀樹6000棵、花卉12萬株,新建無污染公廁2座,改建水沖廁所103戶。二是倡導文明風尚,培養新型農民。加快實施“農業科技入戶工程”,力爭每戶培養一名學用科技明白人;紮實開展“平安家庭創建”活動,加強對農民的法制宣傳教育,提高農民學法、守法、用法能力。通過努力,十年來全村沒有出現一例刑事案件、民眾上訪及打架鬥毆事件。三是健全自治組織,激發參與熱情。成立了以村黨支部書記為組長的新農村建設領導小組,採取由民主張、由民管理、由民監督、由民支撐、由民評定的“五個由民”思路,典型帶動,激發廣大村民參與熱情。

濟陽縣垛石鎮

簡介

竇家村位於濟陽縣城北部,北鄰徒駭河。全村現有113戶,428人,耕地629畝,姓氏有竇、於、劉、董4姓。

據傳,該村於明永樂年間由河北棗強遷入。

1967年竇宗禹入黨,1968年成立民兵連。因該村黨員人數極少,1971年設立黨支部,現有黨員13名。

發展

該村利用沿248線的優勢,自1993年起,就開發商業街,發展經濟。農業種植以西紅柿、大蒜為主。從1999年起,開始發展蔬菜大棚,現在已達32個,並發展大蒜種植。使村民走上了富裕之路。2005年,農民人均純收入達3000多元。

解放後,該村重視教育,1978年,建起了竇家國小,歷屆大、中專畢業生達20名之多。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