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遊戲方法

生理反應
這種遊戲的原理就是通過各種人為的方法,使一些人體器官的功能發生紊亂,主要是使心臟的血液不能流到大腦,導致大腦短暫性缺血,出現窒息,這種窒息後的暈厥就類似於人在死亡的邊緣。在這個窒息過程中,人就會有一些奇特的感受。這種感受因人而異,有些人會有輕飄飄的感覺,有的人則會產生幻覺。
危險
窒息遊戲不僅僅在於會導致遊戲者喪生,還有可能造成遊戲者嚴重受傷。非致命性後果包括腦損傷,癲癇、眼睛出血以及由於失去知覺後跌倒造成的震盪和骨折。
社會危害
統計數據
美國疾病預防與控制中心2006年首次在全國範圍內對這種遊戲進行了調查。結果發現,美國有大約20%的青少年玩過這種遊戲。在1995年到2007年之間,至少有82名青少年因為玩“窒息遊戲”而喪生,他們的年齡都在6歲到19歲之間。
根據美國疾病預防與控制中心的調查,1995年~2004年,每年只有不到3人死於“窒息遊戲”。但在2005年之後,“窒息遊戲”開始在青少年當中流行,2005年有22人死亡,2006年有35人死亡,2007年有9人死亡。
美國俄勒岡州健康部門對5000多名8年級學生進行的調查顯示,1/16的美國青少年曾玩過致命窒息遊戲至少一次。研究還發現,那些承認玩過窒息遊戲的孩子中,近2/3承認不止一次玩過,超過1/4承認至少玩過5次。那些沉迷性慾、毒品以及酒精的孩子,更有可能玩“窒息遊戲”。參加這種遊戲的青少年中男性女性人數基本相同。
流行

窒息遊戲並非只在美國流行,它的鄰國加拿大也受害甚深。加拿大官方的調查數據顯示,這種遊戲已導致該國74名兒童因為忍受窒息時間過長而需要留醫。此外,在埃及、英國、澳大利亞、印度和南非等國也都出現過有關“窒息遊戲”的死亡報告。
2012年調查發現,“抓茫”的窒息遊戲在台灣初、高中校園流傳,有些台灣學生在教室里就玩起“抓茫”窒息遊戲,看似正常嬉鬧,卻隱藏著致命危機。在台灣被稱為“抓茫(閩南語發音)”的遊戲,是由歐美傳入的窒息遊戲,也有人叫壓心臟、太空人、死亡遊戲等。因網路發達,在中學校園流傳,多數是男生,用力壓住被玩者脖子兩側頸動脈或心臟,使其腦部缺氧、暈倒,女生較少玩此種遊戲。有一份統計針對高雄地區監所內261名青少年進行訪談,發現有40多人在校園玩過抓茫遊戲,至少有100人聽過或是看過同學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