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空靈寺位於湖南省株洲縣傘鋪鄉,在湘江之濱。空靈寺坐落在空靈岸上,依崖而建。古有“觀音射箭鎮九獅”的傳說,而建此寺,亦稱“觀音岩”,最近一次修繕在1990年代。寺中奉觀音大士像,建有三聖殿、萬佛殿、藏經樓、羅漢堂、大雄寶殿等,岩壁上刻有宋代大書法家米芾題寫的“懷杜岩”三字。空靈寺香火鼎盛,名聲遠播,遠近香客齊聚。空靈寺自梁武天監年間建寺開始,後經歷代善士修建,有殿有閣,有亭有樓,依岩就勢,儷綴而成。其精巧構造與奇石嶙峋、層林郁翠之天然風景交相輝映,引來古今無數人文佳話。傳說故事
空靈寺位於株洲縣南,所在之地稱空靈岸,亦稱觀音岩。株洲人民還記得,1500年前,崑崙山逃竄下來九頭猛獅,出沒在空靈岸附近,殘害一方生靈。大茲大悲的觀音菩薩得知後從南海趕來,見獅群欲過江,當即從淨瓶中折一柳枝向獅群擲去。觀音菩薩的柳枝非同小可,只見豪光四射,九頭猛獅被鎮在湘江西岸,變成了九座山包;擲出的柳枝落在江心變成了一座狹長小島,狀似箭枝,故稱箭洲(現稱空洲)。因有兩片柳葉托島,所以不論湘江如何漲水,箭洲都是水漲島高,永不被淹。株洲人民感謝觀音,因而在此建寺紀念。歷史沿革
空靈寺自梁武天監年間建寺開始,後經歷代善士修建,有殿有閣,有亭有樓,依岩就勢,儷綴而成。其精巧構造與奇石嶙峋、層林郁翠之天然風景交相輝映,引來古今無數人文佳話:杜甫曾四游空靈,留下膾炙人口的詩章;宋朝大書畫家米芾書有“懷杜岩”;彭玉麟賜詩並雕“梅花碑”。其它如劉長卿、趙起林、左宗棠、郭松林等諸多文人騷客,無不登臨作賦,披襟吟詩。當代書法家趙朴初、方毅、李鐸等亦奉墨寶,使佳境增輝。空靈古剎聳立江岸,三聖殿、藏經樓、山門、大雄寶殿、地藏閣、鐘鼓亭等佛教建築,櫛次緣山而築。殿宇軒昂,亭台麗質,雕樑畫棟,飛閣流丹,遠眺似海空樓閣,近觀似月殿蟾宮。空靈寺在歷史上亦經多次毀建,尚有記載者,主要是近現代。嘉慶九年(1804年)邑人胡官錦倡修杜公亭於岩左。同治十二年(1813年)自毀。今尚存杜公亭柱聯:“詩雅稱王,其人秉山川秀氣;花飛送客,此地乃古今奇觀。”道光十五年(1835年)修建樓閣擴大規則。光緒五年(1879年)鄉募修葺樓閣,由馮鏡川倡首,黎培敬書《樓閣重修記》。其時,除觀音寺外,還有杜甫草堂、長嘯樓等建築。後彭玉麟贈梅花畫並捐銀300兩,復刻於石,方建築梅花閣。民國元年(1911年)劉乃學、鄧光橋首倡修葺。主要是整修杜公亭,重整杜詩並奉杜公像於亭。又經譚岳泉找粵漢鐵路局方達志,將寺廟基本換成鐵軌,上復麻石樓板。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鐵軌未加防腐處理年久生鏽,由杜景遠改換鐵軌,並成立“重修空靈岸工程處”再次修葺。1958年,鐵道部門將基部鐵軌換出,改為木料,並撥3000元油漆費,再加防護。1987年,愛國華僑捐資修葺空靈寺殿堂。1999年4月,被株洲市人民政府列入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先後列入省、市重點宗教活動場所名錄。建築結構
空靈寺文物古蹟甚為豐富,其中有山石門,又有“覺路門”,牌坊由四根二尺見方花崗岩石柱支立。屋檐頂端有一展翅蝙蝠雕塑。門上方鑲有一塊長方形大理石橫額,上書“覺路”二字,字底藍色,四根石柱上均有聯。門側分立石獅二尊。從山石門至空靈寺大門有一條八十餘米長石路,沿岩腰一線穿過。路內側岩壁依次排列二十餘塊祁陽石捐碑,石碑總長度占據石路四分之一。石路外側臨江是花崗岩石欄柵,約30根欄柱。每節欄柵由上中下三根長條石構成,中間長條寬幅,上刻有各種花鳥圖案。空靈寺大門前十米處有一焚香爐,為三層寶塔形,上刻“焚香爐”三字。進寺香宮人多時在此焚香,人少則進寺焚香。空靈寺樓閣進口處大門,厚二寸,木質,門上方嵌大理石橫匾,上草書“空靈岸”三字,字底藍色,兩側有門聯。進空靈寺大門有一間八平方米進道屋,進門右側門後置捐碑四塊,繞過捐碑下三級台階進入殿堂。進門左側有石條長椅,繞過長石上五級台階進入空靈洞。洞口上方橫匾書“有求必應”,台階兩側有湘繡聯,用鏡框裝掛,底色黃白。洞原深三丈,高六尺,寬二丈。中奉觀音像。洞右側依壁排列二十四位諸天塑像,右側依壁排列送子娘娘和十八羅漢像,並置鍾、鼓。鐘鼓上方有一長方形黑底金字匾,曰:“果然靈”。昔有僧人立於旁,接納香客所奉“鐘鼓錢”、“香燭錢”。洞底部坐蓮觀音後有石泉,原有二尺多深,四時不涸,雲療百病,故稱“仙泉”。清代釋惟虛曾贊空靈洞曰:“岸亦飛來者,巍然勢欲浮。香泉生石洞,瘦竹上空樓。秀色自今古,雲心無去留,唐賢遺詠在,讀罷意悠悠。”
空靈寺殿堂建於空靈洞前,依岩懸空建造。殿堂臨江有門,門外有一走廊,供遊人觀賞江中景色。廊下有一假屋檐裝飾,自江中遠望,似三層樓閣,實只二層,一層是支柱,殿堂當中神座高一米多,與空靈洞中心線相對應,上奉阿彌陀佛,面江而坐。殿堂右壁有“劈山救母”石刻,由四塊方石組成。臨江面置太師椅若干張。殿堂之上懸掛各種匾額,殿堂左側有一大鐘。殿堂右邊為和尚住室。出殿堂左側門,上三級台階有路通梅花閣,藏王閣。
梅花閣位於杜公亭下側,大門朝江,門上有乙卯歲何鍵題字。閣內有一塊石雕梅花,色透黑,旁置大理石筆墨筒。梅花石雕為清欽差大臣彭玉麟所贈,遊人常拓印梅作為紀念品。梅花石雕上附詩一首:“神工劈出空靈岸,穩坐菩提自在身,寫樹梅花作清供,瓊瑤一色靜無藏。”藏王閣位於殿堂與杜公亭之間。門朝江,門楣上書“地藏閣”三字,無門聯。閣內有地藏王,奉於一米多高的坐檯上,頭抵樓板,周身鍍金、香爐。門外設有焚香爐。
名聞遐邇的杜公亭建於臨江岩下,位梅花閣上側,是從江上入寺石路之必經處。杜公亭由四根二尺見方的木柱支架,亭呈方形。亭正中壁上神龕置杜公像,高一尺多,像後有大理石刻“詩聖”二字,亭中四柱均有對聯,其中有翰林大學士趙啟霖題“瀟湘行邁,霞石留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