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空靈岸](/img/e/378/nBnauM3XxMjM2czM0MzMxUDOxUTM4QjMycDNzQTNwAzMxAzLzMzLyQzLt92YucmbvRWdo5Cd0FmLwE2LvoDc0RHa.jpg)
空靈岸附近方圓數里,有大小高低如出一胎、酷似雄獅型的九尊山岩,且以赤壁丹崖為特色,看去似赤城層層,雲霞片片,而取名霞石。千里湘江,在一尊尊神態各異的九獅石岩旁流過,江中危崖倒映,宛如一方方黑里透紅的寶石。在這些獅岩秀林中,奇花異草甚多,如菩提樹、猢猻姜、石菘、鹿蔥、首烏等。加之古藤蔓生,苔蘚披覆,紅、黃、紫、綠,宛如彩繡獅衣。
景點風光
![空靈岸](/img/4/56a/nBnauM3X1IDO2ETN1MzMxUDOxUTM4QjMycDNzQTNwAzMxAzLzMzLxIzLt92YucmbvRWdo5Cd0FmLwE2LvoDc0RHa.jpg)
空靈岸洲上設有娛樂場所和度假村。洲邊還在平坦沙淨地段設有天然游泳場。空靈岸的人文勝跡更勝一籌,佛界接受海內外文化良知損資復建空靈寺,空靈寺分山門、三聖殿、觀音廟、磊雄寶殿,皆建築精巧,金碧輝煌。有左宗棠、郭松林等歷代名人及當代方毅、趙朴初、李鐸、李立的詩賦、墨寶、文物。
歷史沿革
早在民間,空靈岸有和尚岩、石鐘山、懸鐘岩、獅子岩等別稱。南北朝梁武天監七年(508)建空靈寺,中奉觀音大士像,故又名觀音岩。唐大曆四——五年(769—770)詩人杜甫攜眷載舟,遊覽湘江, 四登空靈岸遊覽,曾想定居在此,並作《次空靈岸》詩。
![空靈岸](/img/2/2a4/nBnauM3X4QDMzEDO3YTMzYTN2ITM0IDO5MzMwADMwAzMxAzL2EzL0AzLt92YucmbvRWdo5Cd0FmL0E2LvoDc0RHa.jpg)
清嘉慶九年(1804),邑人胡官錦建杜公亭於空靈寺右側,刻杜甫《次空靈岸》詩於石碑。道光十五年(1835)維修空靈寺樓閣,擴大規模。光緒五年(1879) 由馮鏡川為首修復樓閣,再次擴大規模,形成空靈寺、長嘯樓、藏王閣、杜甫草堂。後彭玉麟贈梅花,復刻於石,方建梅花閣。民國元年(1912),劉遒學、鄧光橋倡首繼修樓閣。後來,杜鎮遠募資倡修空靈寺。後因兵燹風雨剝蝕,梁歪瓦落,多處漏水,1968年塌毀。
昔日空靈岸,怪石嵯峨,幽深奇秀,上有蒼松翠柏,下有紫竹芳草。巨石瀕江突兀,翼凌深潭。空靈寺壁立於石岸中部,上下三層,歇山重檐式建築。由南側山門拾級而上,有一牌坊上書空靈岸三字。過牌坊,為沿江石壁棧道,長約100米,曲折有致,直通寺內。寺後有石洞,縱深14米,高2.7米,寬9米,洞口與寺相通。洞中石台突起,高0.5米,形似床,稱“仙人床”,中奉觀音大士像。佛像後,有清泉涓滴不涸,甘甜可口,人們稱為“仙泉”。岩洞左下石階百餘步一巨石懷抱,上建杜公亭、梅花閣,岩壁上刻有唱和詩。 空靈寺香火鼎盛,名聲遠播,遠近香客齊聚。曾有不少達官貴人,到此即興題詠。
1987年10月,湘籍台胞唐應濤先生受采縣政協委員肖伯良建議,在海外組織個人捐資,重修空靈寺,縣人民政府以莫高耀為首組織修葺。依岩修築山門、棧道、三聖殿、藏經樓、大雄寶殿、地藏閣、鐘鼓亭、僧舍等,建築面積960平方米,紅牆金瓦,蔚為壯觀。國務院副總理方毅題寫空靈岸匾額,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朴初題寫三聖殿匾額,金石書畫家李立題寫佛光普照匾額,全國著名書法家李鋒題有大雄寶殿金匾。1990 年,繼續修葺房屋、旅遊等基礎設施,擴大規模,形成人們旅遊、觀光、拜佛的理想場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