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用機械和化學的處治方法,使天然土(或砂礫)獲得穩定的強度、抗水性和抗凍性,以築成能滿足行車要求的道路。利用穩定土築路可以就地取材,節省資源、降低造價,有廣闊的發展前景。
紀元前羅馬帝國曾用石灰穩定土修築了阿庇烏大道(一譯亞平大道)和其他道路。中國用石灰土穩定地基也有一千多年歷史;1949年後,石灰土築路有了較快發展,從50年代起廣泛用於城市道路與公路。西方國家套用水泥土築路始於1915年,到1949年,僅美國就鋪築了400萬米2;英、法、蘇、日等國也先後發展了水泥土和水泥穩定砂礫基層。
穩定土築路方法 常用的有:無機結合料(石灰或水泥)穩定、有機結合料(瀝青)穩定、粒料(級配材料)穩定、吸濕鹽類穩定和綜合穩定等(見表)。
影響石灰土強度的主要因素有:①土的性質與粉碎程度;②石灰的性質與劑量;③氣溫與濕度;④施工質量。
水泥穩定土 在粉碎土中摻配適量(通常不大於6%)水泥經拌和、攤鋪,在最佳含水量時壓實而成,多用作重交通量道路的基層。水泥在分散體系的土中水解硬化,並與土發生相互作用而使水泥土獲得較高的早期強度並隨齡期增長。水泥土有較好的水穩定性、抗凍性和板體性,能適應多種氣候和水文地質條件,顯著改善土的物理力學性質。土的顆粒組成最好有一定的級配,含硫酸鹽多於0.25%的土不宜用水泥穩定。
瀝青穩定土 在粉碎的土中摻配適量的瀝青材料,經拌和、 攤鋪、碾壓而成。 它比石灰土和水泥土耐磨,使用壽命也較長,但在寒冷和多雨地區施工質量不易保證,故較適用於乾暖地區。穩定材料過去多用慢凝液體瀝青,由於成型較慢,又多消耗輕油,故近來多代之以陽離子乳化瀝青。瀝青乳液中的水分使瀝青土的含水量較易掌握,從乳液中分離出來的瀝青膜與土粘結良好,從而使瀝青土具有較高的力學強度和穩定性。
粒料或級配材料穩定土 根據當地土的成分和性質,適當摻配粒料或級配材料(包括摻土),以改善土的顆粒組成,經拌和、攤鋪,在最佳含水量時壓實到最大密實度而成;可以一次築成,也可在土路上多次添加粒料而分期築成。大多用作路面底基層,有時也可用作基層或輕交通量公路的簡易面層。粒料穩定土能改善土的工程性質,但由於混合料中細料較多而有較強的親水性,因此穩定效果不如結合料穩定土。
吸濕鹽類穩定土 在土路中摻入吸濕鹽類,從大氣中吸收水分而穩定土的濕度,保證土粒間的粘結,減少磨耗揚塵,提高土路的使用質量。施工方法包括拌和法和撒布法。前者系將土路翻鬆至規定深度再添加鹽類,進行拌和、攤鋪和壓實。後者系將鹽類直接撒布在潮濕的土路上,再用路刮刮勻;在土路乾燥時也可灑布鹽類的水溶液。鹽類穩定土的厚度不宜大於10厘米,摻量不超過0.8~1公斤/米2。在土的粘性較大時宜用氯化鈣穩定,反之,則用氯化鈉穩定。在產鹽區也可利用以氯化鎂為主要成分的鹽滷穩定。
綜合穩定土 根據具體情況綜合採用兩種穩定方法常可得到比單一穩定更好的效果。例如:粘性較大的土先用2%石灰處理再用水泥或瀝青穩定,可更好的粉碎和拌和;含有機質較多的土先用2%石灰或0.5%氯化鈣處理再用水泥穩定,可減少有機質的危害性;先在土中摻加粒料改善級配再用結合料穩定,有利於提高密實度和強度,並可減少結合料的用量。此外,還有熱處理法和電化學法等,但尚未達到實用階段。
穩定土施工 見路面機械化施工。其中石灰穩定土、水泥穩定土應力爭在溫暖季節施工。在碾壓後應注意保濕養護,在未鋪面層前不宜開放交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