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極防禦戰略

戰略,是指籌劃和指導戰爭全局的方略, 即根據對國際形勢和敵對雙方政治、 軍事、經濟、科學技術、地理等諸因素的分析判斷,科學預測戰爭的發生與發展,制定戰略方針、戰略原則和戰略計畫,籌劃戰爭準備,指導戰爭實施所遵循的原則和方法。

積極防禦戰略

現階段,我國實行的是積極防禦軍事戰略。積極防禦,是指以積極的攻勢行動,戰勝進攻之敵的防禦。這裡作為戰略思想用於指導戰爭,其基本涵義是:是在戰略防禦的形式下,靈活運用多種作戰形式和戰法,積極進行攻勢作戰,逐步改變戰略形勢,適時轉入戰略反攻和進攻,通過戰略決戰,奪取戰爭的最後勝利,或挫敗敵人的進攻,迫其停戰求和,結束戰爭。積極防禦戰略,是毛澤東在領導中國長期的革命戰爭中,堅決反對消極防禦錯誤路線,堅持實事求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原則,吸取古今中外有益的戰爭經驗,創造的出具有中國特色的戰略思想。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在抗美援朝戰爭、邊境自衛反擊作戰以及建設國防、反對戰爭、維護和平的鬥爭中,積極防禦戰略思想又發揮了巨大的指導作用。在新的歷史時期,鄧小平、江澤民繼承和發展了毛澤東積極防禦戰略思想,並賦予其新的內涵。

1.立足於打贏高技術條件下的局部戰爭

現代技術特別是高技術條件下局部戰爭,已成為戰爭的主要樣式。從世界新軍事變革發展和戰爭形態的演變來看,未來高技術條件下的局部戰爭,主要是信息化局部戰爭。在新世紀、新階段,中央軍委制定的新時期軍事戰略方針明確提出,新時期軍事鬥爭準備的基點,要從應付一般條件下的戰爭轉到打贏現代技術特別是高技術條件下的局部戰爭上來。軍隊的各項建設和一切工作,都要用新時期軍事戰略方針指導和統攬,都要服從和服務於這一戰略方針的需要,都要為確保這一方針的順利實現做好各方面的充分準備。深入貫徹軍事戰略方針,在戰略指導上,應著重解決以下三個方面的問題:
一是著重解決好從重點準備全面戰爭轉向重點準備局部戰爭軍事戰略轉移中現實問題。新中國成立後的相當長一段時間,軍事戰略的重心是時刻抗擊敵人大規模入侵,立足於打一場全面戰爭。全面戰爭立足於國土縱深殲敵,立足於把戰爭拖向持久,立足經過戰爭初期的戰略防禦才能轉入戰略反攻和進攻。而現代技術特別是信息技術條件下的局部戰爭,則立足於邊境淺近縱深、空中和海上求勝;立足於戰爭初期就以自衛反擊的形式,採取有限規模的戰略性攻勢作戰;立足於儘量減避免戰爭的擴大升級,減少對國家大局的影響。由此可見,如果仍然沿用全面戰爭的思維去思考問題、開展工作,必然會偏離戰爭形態的演變軌跡,造成巨大損失甚至失敗。因此,必須著眼於新軍事變革的發展方向,改變傳統的全面戰爭思維模式,深入研究並儘快提出符合現代技術特別是信息技術條件下局部戰爭需要的編制體制、作戰理論、訓練方法等現實問題。
二是積極探索信息化局部戰爭的特點和規律。我國的周邊安全環境和國際環境,決定了我國面臨的局部戰爭具有多樣性。但是,今後對我國國家安全威脅最大的而且是最難應付的將是信息化局部戰爭。發生在20世紀的海灣戰爭、科索沃戰爭,以及發生在21世紀的阿富汗戰爭、伊拉克戰爭等帶有濃厚信息化色彩的局部戰爭表明,信息化局部戰爭突然性更大,戰爭節奏更快,戰場透明度更高,遠程精確打擊能力更強,以及戰爭的間接交戰空間更大和直接交戰空間更小等特徵。這就要求我們在探索和研究打贏未來戰爭方面,要針對信息化局部戰爭的特點和規律,認真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探索新戰法。
三是著眼打贏未來信息化局部戰爭,加強新時期軍事鬥爭準備。我國面臨的局部戰爭誘因和類型多種多樣,其發生的方式、方向、規模等都受許多不確定性因素影響。從誘發戰爭的因素看,既可能起因於領土、海洋權益爭端,也可能起因於其他利益矛盾,還可能起因於民族宗教矛盾的激化,等等。從作戰對手看,既可能是現代軍事強國,也可能是實力相當或總體實力不及我國的對手;從爆發的方式看,既可能爆發在矛盾突然激化且預有準備的方向,也可能爆發在出乎預料的方向;從發生的地域看,即可能發生在本土一定縱深內,也可能發生在邊境附近地區;從發生的類型看,即可能是單獨的陸、海、空戰,也可能是多兵種聯合作戰。要應付各種可能出現的不確定因素,就必須在軍事戰略指導上考慮各種複雜因素的影響,要在做好重點方向準備的同時,做好多方向準備;要加快人才隊伍培養,造就一大批能夠駕馭現代戰爭的高素質人才隊伍;要有加快國防和軍隊體制編制的調整改革力度,逐步形成適應信息化戰爭需要的體制和編制;要根據未來信息化戰爭的特點,重點研製最迫切需要的武器裝備,擁有自己的“殺手鐧”,提高制敵的手段和能力。

2.堅持高技術條件下的人民戰爭

早在革命戰爭年代,毛澤東就深刻地指出,戰爭偉力之最濃厚的根源存在於民眾之中。堅持高技術條件下的人民戰爭,從根本上講,就是堅持毛澤東人民戰爭的戰略思想。毛澤東人民戰爭戰略思想的基本內容,就是在黨的領導下,動員民眾、組織民眾、武裝民眾、依靠民眾進行戰爭,建立一支人民的軍隊,建設鞏固的革命根據地,實行野戰軍、地方軍、民兵三結合的武裝力量體制,把武裝鬥爭這個主要鬥爭形式和各條戰線各種形式的鬥爭結合起來,運用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正是在人民戰爭的戰略思想的指引下,人民軍隊才戰勝了一個又一個敵人,不斷從勝利走向勝利。
堅持高技術條件下的人民戰爭,是符合中國的實際。新時期軍事戰略,是建立在人民戰爭基礎之上的,目的是維護世界和平和維護國家利益,因而能夠贏得國內外大多數人的擁護。我國地域遼闊,人口眾多,擁有強大的“三結合”武裝力量,具有深厚的人民戰爭潛力和持久作戰的社會基礎,富有人民戰爭的傳統和經驗,因此,打贏未來信息化局部戰爭,最根本的還是要依靠人民戰爭。當代高技術的迅猛發展,世界新軍事變革的影響,使高技術條件下人民戰爭面臨著許多新情況和新問題。突出表現在,一是在未來信息局部戰爭中,以往舉國迎敵、全民參戰的形式面臨挑戰;二是作戰力量從單純的人力量對抗,發展為技術密集的精兵對抗;三是作戰空間和戰場範圍相對狹小,利用廣闊國土分散耗敵的作戰方式面臨挑戰;四是作戰節奏的速戰速決,使以戰略上持久作戰扭轉戰局的作戰方式面臨挑戰。

3.注重遏制戰爭和推遲戰爭

注重遏制戰爭的爆發,是我國軍事戰略重要指導原則。根據國家發展戰略的需要,人民解放軍靈活運用各種軍事手段,同政治、經濟、外交等鬥爭密切配合,改善中國的戰略環境,減少不安全、不穩定因素,努力遏制局部戰爭和武裝衝突的爆發,使國家建設免遭戰爭的衝擊。中國始終奉行不首先使用核武器政策,對發展核武器採取極為克制的態度。中國從不參加核軍備競賽,也從不在國外部署核武器。中國保持有限的核反擊力量,是為了遏制他國對中國可能的核攻擊。
在新的歷史時期,我國的安全形勢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堅持和發展積極防禦的戰略方針,遏制和推遲戰爭,必須正確處理好三個方面的關係。第一,要正確處理好防禦與進攻的關係。積極防禦,不是單純的防禦,而是攻勢防禦,是攻守結合的防禦。在戰略指導上,既要堅持戰略上的防禦和後發制人,又要重視在戰役戰鬥上採取積極的攻勢行動和先機制敵;既要有持久作戰的準備,更要力爭在戰役戰鬥上快速反應、速戰速決,特別是應付高技術條件下的局部戰爭,在具備了戰略速決條件下,就要力爭戰略上的速決。在防禦形式上,既要堅持後發制人,又要堅持靈活性與主動性的有機統一。“後發”就是“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爭取政治上、外交上的主動權。“制人”就是“人若犯我,我必犯人”,顯示出自衛還擊的決心和能力。中國既不會主動惹事,但也不會臨事示弱。一旦國家的主權和安全遭到侵犯,中國將毫不猶豫地堅持正義的自衛戰爭,消滅一切來犯之敵。第二,正確處理好軍事與政治的關係。軍事工作是實現政治目標的手段,軍事戰略受政治、外交等因素的制約大,具有很強的政治性和政策性。為此,貫徹積極防禦的軍事戰略,最根本的還是要從政治上考慮和處理軍事問題,並使軍事戰略必須跟整個國家的政治、外交、經濟戰略密切協調。我黨我軍在正確處理軍事與政治的關係上有許多寶貴的經驗。主要體現為軍事鬥爭要嚴守自衛立場,充分準備,慎重初戰,有理、有利、有節地行動。第二,正確處理遏制戰爭與打贏戰爭的關係。遏制戰爭,就是在和平時期,利用威懾力量,從軍事上和政治上設法制止或推遲戰爭的爆發。解決如何準備打和如何打,以及解決如何有效地遏制戰爭與打贏現代戰爭,是新時期軍事戰略方針的要解決的兩大歷史課題。一方面,要立足充分準備,立足打得贏。這既是軍事戰略的出發點和目標,又是有效遏制戰爭的最有效途徑。為此,我們要堅持人民戰爭的優良傳統,把精幹的常備軍與強大的後備力量有機結合起來,把發展常規作戰力量與有限的核打擊力量有機地結合起來。另一方面,要運用多種手段,力爭遏制戰爭爆發。在運用各種軍事威懾手段的同時,還必須充分利用政治、經濟、外交、宣傳等鬥爭手段,達到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最高境界。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