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極發展文化產業

積極發展文化產業是推進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重要內容和途徑。

積極發展文化產業

黨的十六大報告在強調文化建設和文化體制改革時提出積極發展文化產業的重要論斷,我們要全面落實這一要求,積極探索和把握文化產業發展的內在規律,及時總結推廣成功經驗,使我國方興未艾的文化產業健康有序地向前推進,走出一條符合中國國情、具有中國特色的文化產業發展道路。

文化產業是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促進先進文化發展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我國,凡是提供文化產品和服務的部門都應是發展先進文化的重要載體,肩負著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歷史任務。我國的文化產業根植於中國這塊肥沃的政治、經濟、文化土壤,儘管目前世界範圍內各種思想文化相互激盪,我國文化發展呈多樣化趨勢,但與西方已開發國家將追求感官享樂作為文化主流、文化產品和服務完全商業化的文化產業有著本質區別。文化產業具有“雙面性”,在開拓文化市場,使文化產品的生產和消費社會化的同時,可能為追逐最大經濟利益犧牲社會效益;在我國加入世貿組織、融入世界文化產業體系、促進文化開放的同時,可能為外來文化衝擊民族文化打開方便之門;在引進國外優秀文化精神產品的同時,可能把西方一些消極的頹廢的價值觀念和生活方式也帶進來。因而積極發展文化產業,應該充分認識到我國文化產業的產生、存在與發展,與中國歷史文化的傳承與發展、與繁榮中國文化的具體實踐、與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歷史進程緊密相連。必須貫徹發展先進文化的要求,自覺承擔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歷史責任,大力發展先進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後文化,堅決抵制腐朽文化,做到充分利用我國豐富的民族文化資源,積極開發優秀的民族文化產品,不斷增強中國民族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形成既能全面汲取國外文化產業發展的先進經驗,又能充分體現中國文化的創新精神;既能充分反映中華民族五千年歷史文化的深厚內涵,又能與時俱進、不斷創新、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文化產業。文化產業是先進生產力發展的必然結果,反過來又有力地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進步

縱觀文化的發展歷程,文化產業作為從事文化產品生產和提供文化服務的經營性行業,一開始就是文化與經濟結合的產物,是先進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結果。

從國際上看,文化產業是伴隨著全球範圍內工業化和現代化而產生和發展起來的,是一個集中代表現代經濟、社會和文化發展的全球性新興產業。早在二戰前,西方已開發國家已經出現文化與經濟密切結合、比較系統的文化產業體系。二戰後的半個世紀裡,文化產業得到較快的發展,從過去一個附屬的產業形態,逐步發展成為人類社會不可缺少的產業部門。近幾年來,隨著高新技術向文化領域的廣泛滲透,文化產業作為新的經濟成長點迅速崛起,占據經濟總量的比重越來越大。美國、日本、英國、澳大利亞等已開發國家文化產業已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從業人員也占有很高比例。從國內看,文化產業的興起與發展也是先進生產力不斷發展的結果。改革開放20年來,中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綜合國力大幅度躍升,產業結構重大調整,有力地啟動了文化產業的發展;發展文化產業已成為轉變經濟成長方式,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戰略目標的一個重要選擇。同時文化產業全球化的趨勢給中國文化發展提出新的挑戰,從而刺激了我國文化產業的蓬勃發展。當今世界,綜合國力的競爭,不僅包括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和國防實力等方面的競爭,而且包括文化實力的競爭。正是在這樣一種大的時代背景下,根據社會生產力發展要求和經濟結構調整的需要,黨和國家不失時機地提出積極發展文化產業的政策。發展文化產業對於刺激內需、最佳化結構、拓寬領域、擴大就業、提高服務業競爭力和促進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01年底,文化部門主管的文化娛樂業、音像分銷業、演出經紀與代理業、藝術品經營等門類的產業單位是22.3萬個,從業人員近92萬人,固定資產468億元,年上交各項稅金總共20.2億元,創增加值118.9億元。與此同時,社會力量興辦的文化產業發展更為迅速。1990年社會力量興辦的文化產業在總量上還遠遠小於文化系統。2001年,僅文化娛樂業,社會興辦的文化產業機構總數和從業人員總數已達到文化系統的4.4倍以上,所創增加值4.1倍以上。文化產業已經成為創造社會財富的一個新的源泉,成為我國國民經濟發展的一個新的增長點。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推動文化產業發展,進而促進我國經濟發展,必須遵循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規律和文化藝術自身發展規律,積極推進文化產業與市場機制的結合,推進藝術生產、流通與高新技術結合;必須進一步解放思想,加快文化體制改革的步伐,按照“精簡、統一、效能”的原則,改革和調整文化行政管理體制,不斷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必須善於從文化和經濟兩個角度研究文化產業發展的內在規律和特點,加大文化領域的結構調整力度,著眼於社會文化需求,搞好文化產品和服務的合理布局;必須注意運用高新技術,積極推動文化產品的多層次開發和網路化服務,改造傳統文化,開發新興文化產業,努力提高文化產品的科技含量,提升文化企業的市場競爭力;必須深入調查研究,不斷完善文化產業政策,為文化產業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政策支撐;必須充分發揮市場機制在資源配置上的基礎性作用,進一步放寬國內民間資本的市場準入領域,形成“多渠道多元化投資、國有文化單位為骨幹、多種所有制形式並存競爭”的文化產業發展格局;必須加快演出、展覽等文化中介機構的改革和發展,大力推進集約化、系統化、網路化的文化產品行銷服務;必須實施“引進來”和“走出去”的戰略,開闢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利用好國際國內兩個資源,積極鼓勵具有優秀文化特色和市場競爭力的文化產品和服務打入國際市場;必須建立健全行業自律機制,發揮行業協會的作用,維護行業權益,幫助指導文化產業各個門類健康協調發展;必須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強化服務意識,提高辦事效率,面向社會搞好服務。凡是有利於文化產業發展的,無論是國有的還是民營的,都給予全方位的支持。發展文化產業的最終目的是滿足人民民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現今旺盛的精神文化需求有力地帶動了文化產業發展

隨著物質生活的不斷改善,人們休閒時間越來越多,廣大民眾對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的質量要求越來越高,文化消費更趨多元化、多樣性和自主選擇性。而目前我國公益性的文化事業還難以滿足民眾多層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文化產業作為一種按照工業標準生產、再生產,儲存以及分配文化產品和服務的經營活動,其複製性、批量化、標準化的生產特徵,決定了它是一種更易於為大眾所普遍接受的大眾文化和通俗文化,有著巨大的消費潛力。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字,2001年我國城鄉居民直接文化消費支出總額約為4555億元,專家預計,今年將達到5500億元。我國文化產業的發展空間十分巨大,發展前景非常廣闊。面對新形勢新情況新任務,廣大文化工作者必須在繁榮文化事業的同時,積極發展文化產業。要以對黨和人民高度負責的態度,始終把社會效益放在第一位,同時努力尋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最佳結合點,將兩個效益統一在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的質量中,實現在文化市場上;要注意研究不同地區、不同人群的文化消費心理和消費需求,以創新的精神,不斷推出新的市場對路、健康、優質、豐富的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形成多元化、多形式、多層次的文化消費結構;要通過加強管理,千方百計減少成本,降低文化產品和服務價格,使更多的民眾能有機會學習、休閒和娛樂,不斷提高生活質量,實現人人應該享有的文化權益;要推出一批實力雄厚、競爭力強的大型文化企業,打造一批具有中華民族特色的“文化品牌”,力爭在“十五”期間,使我國社會文化消費總量有一個較大幅度增長,文化產業增長速度明顯高於國內生產總值增長速度,文化產業的整體實力和競爭力得到大大增強。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