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書岩圖軸

清代趙之謙畫《積書岩圖軸》。

此畫經過畫家的奇思妙想,取王蒙細密之法繪製而成,繁而不亂,構圖飽滿卻不顯得雍塞。趙之謙認為,在繪畫表現上,古人已採用篆、隸法畫松樹,而自己則要以草書入畫。經過不懈努力和探索,終於取得成就。此圖筆致流暢,以草書來表現松石,老辣紛披,淋漓恣肆,體現了作者奔放不羈的性格和憂鬱苦悶的心境。

名畫檔案

名 稱:《積書岩圖》
作 者:趙之謙
創作時間:清
尺 寸:縱69.5 厘米,橫39 厘米
材 料:紙本,設色
收 藏:上海博物館

名畫賞析

文人畫在確立自己主流地位以前,書法作用和精神一直隱藏於繪畫當中,隨著繪畫藝術的發展,文人畫家主動將書法帶入繪畫領域,強調以書入畫,使書法藝術主導了文人畫藝術的品性。趙之謙把碑學之法用於繪畫,使文人畫出現了新的生機,為近代美術尋找了一條新的道路。
趙之謙的繪畫得益於他的書法和篆刻。他的書法初學顏真卿,而後致力於北碑書體的研習,字型方整樸厚。篆、隸師學鄧石如,並臨寫金文石刻、碑板。他的篆刻,融合了浙、皖兩家之長而開新的風貌。他引北碑書風入畫,並不是機械搬用,而是在古厚樸拙的用筆中寓以靈動之氣,這使他的繪畫在渾厚古雅中充滿著清新活潑的意趣。
趙之謙擅作花卉、木石及雜畫,尤以花卉畫成就最大。他繼承了陳淳、徐渭及“揚州八怪”的筆墨風格,在繪畫中有意識地加入了更多的書法意味,下筆沉著雄健,豪邁有力,筆墨酣暢,形神兼備,一掃清晚期宮廷中所崇拜的陰柔。他善於運用紅、綠、黑3 種重色,敷色濃艷,氣氛熱烈,在對比中求協調,開創了清新明麗、雅俗共賞的寫意花卉新畫風,創立了海派的基調。鄭振鐸曾在《近百年中國繪畫的發展》中說:“他(指趙之謙)的藤蘿紫花,顯出了剛柔互濟配合得恰到好處的特色。常常以濃艷豐厚的色彩,布置全幅的牡丹花、桂花等季節性的花卉,雖然是滿滿的一幅,卻不顯得擁擠,更沒有雜亂之感。在艷裹濃妝中,呈現出自己的特色……”
這幅《積書岩圖》取材於北魏酈道元《水經注》中的“河北有層山,其下層岩峭舉,壁岸無階,士罕有津逮者,因謂之積書岩”一段。圖左上有作者的自題“積書岩圖。鄭侍郎命趙之謙畫”,下鈐印“趙之謙”,題中的鄭為作者摯友。
圖中崖腳下碧波蕩漾,陡直的峭壁險峻無路,石崖間青松盤曲,蒼翠欲滴。
山腰上綴有一穴洞窟,洞內隱約可見天然交錯的石紋,看上去猶如堆積書卷的藏書庫,與史書所記載的積書岩大同小異,使畫面充滿了生機和情趣。此圖布局緊湊妥貼,參差有致,整個山岩占去了畫幅的大半部分,疏密得當,畫眼突出了積書岩並用松樹襯托,突顯了主題。
用筆上,乾濕兼顧的筆墨,既秀潤又蒼厚,水紋以乾筆復加淺墨,表現出水的動感。同時作者又借鑑了郭熙的“鬼臉皴”,枯濕濃淡,陰陽向背,質感十足,且工寫結合,筆致流利活潑。從山巒起伏、山石的結構等方面來看,作者遠追王蒙、石濤的山水技法,並吸收變化,形成特有的藝術形式。岩上松樹挺拔巍峨,岩下溪水漣漪,使人如聞潺潺之聲。從這幅圖中可以看出,趙之謙將書法與繪畫結合得恰到好處。

畫家小傳

趙之謙(1829~1884年),字叔、益甫,號悲庵、無悶、冷君等,浙江會稽(今紹興)人。清鹹豐年間舉人,曾做過江西鄱陽、奉新、南城等縣知縣。在繪畫、書法、篆刻、詩文、碑帖考證等方面,都獨具風格並取得了極高的成就。著有《補寰宇訪碑錄》、《六朝別字記》等。繪畫的代表作品有《積書岩圖軸》、《古柏圖軸》等。

藝術價值

趙之謙山水畫的代表作;
清代文人畫的代表作品;
引書入畫的典範之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