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名稱】《積書岩圖》軸
【作者】趙之謙
【材質】紙本、設色。
【規格】縱69.5厘米,橫39厘米。
作品賞析
清代書畫家趙之謙在《積書岩圖》軸作品中,以特寫的方式,表現了山岩的雄偉與奇特。整個畫面所留空間極少,無近、中、遠之層次。山岩幾乎鋪滿全幅,但山勢的起伏感卻被很好地表現出來,具有很強的真實感。陡直的峭壁,險峻而不見路徑。石崖中的青松盤曲生長,蒼翠欲滴。山腰上有一洞窟,洞內有橫豎交錯的石紋,遠望,狀如書卷堆積的藏書庫,為畫面增添了無限的生機和情趣。右上部一小角空白的天空,在山岩濃厚的墨色映襯下,更加顯得明朗、透亮。山岩下,碧波蕩漾,雖空間不大,但水紋密布。活潑流利的線條表現出水的形態和奔騰的氣勢。畫中,山岩的密集與天空的一抹留白形成了強烈的疏密對比。趙之謙這種“疏可走馬,密不透風”的布局方式得益於對印章章法的熟練運用。《積書岩圖》的構圖突破了宋代以後或四平八穩、或狂放不羈的構圖藩籬,而是“平中取奇,險中求穩”(阮榮春語)。
趙之謙用傳統筆墨、以工寫結合的方式繪出《積書岩圖》。此作皴法獨特,既不同於前人,也不同於趙氏的其他畫作,勾、擦、點並用,層層積累,有如松鱗,被稱為“松鱗皴”。趙之謙擅畫松樹。此圖便是用畫松鱗的方法來皴寫山石,枯潤相生,以線條寫其輪廓,突出岩石的層疊感。“松鱗皴”的表現力很強,和其他皴法一樣,也能很好地表現出山石的體積感。若研究山水畫的“松鱗皴”,趙之謙的這幅《積書岩圖》便是很好的研究對象。趙之謙曾說:“獨立者貴。天地極大,多人說總盡,獨立難索難求。”他認為,古人既已用篆隸法畫松樹,那么自己就不應再用此法畫松樹。於是,他選擇了以草書筆意入畫。他的《積書岩圖》就是以草書筆法表現松石的,並融入了篆刻的樸拙感和力度感。此畫用筆恣肆、雄勁,墨色厚重、濃郁,體現了他狂放不羈的性格。
趙之謙的畫以花鳥見長,山水作品傳世甚少。而《積書岩圖》法度嚴謹,氣勢恢弘,無論構圖,還是用筆、設色,都極為老到,可見他對山水畫亦有很深的造詣。左上角的題跋方厚、雄健,與畫面的筆趣相輝映。
畫家介紹
趙之謙 (1829-1884)清末書畫家、篆刻家,初字益甫,鐵三,支自,又號悲庵,又字冷君、梅庵、子兄,又號坎寮,憨寮,晚號無悶、笑道人、婆婆世界,凡夫,思悲翁等,會稽(今浙江紹興)人。鹹豐舉人。幼年時十分聰慧,稍長又鑽研金石篆刻,二十一歲得中秀才,此後中舉,歷江西奉新知縣。在作官前曾在杭州、上海等地賣字畫謀生。他不僅繼承明代陳道復、徐渭,清初八大山人及清中期"揚州八怪"以來的寫意畫傳統,並有所創新,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善書,初法顏真卿,後專意北碑,篆、隸師鄧石如,加以融化,自成一家,以北碑寫行書尤為特長。花草、木石亦以書法出之,為清末寫意花卉之開山,是近百年來著名畫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