稿模標本
簡介
了長期保存動物的特徵,採取物理或化學手段,對動物整體或部分進行製作處理。目前,通常的稿模標本製作方法有浸制和剝製兩大類。動物標本浸製法 所用的保存藥劑,以酒精及甲醛液最為普遍。採到的動物標本,可直接浸存於70%的酒精或5~10%甲醛液或二者各半的混合液中。活的標本,要首先在純淨甲醛液或95%酒精的固定液中浸泡,然後再移置於保存液中。大形動物標本要在殺死後,將標本復面剖一小縫,使保存液易於滲透內部,或用注射器向體腔注射保存液。浸制動物標本,要在標本未固定變硬時,將附肢及其他體部伸直,成為適當姿勢,並在附肢或其他位置拴上標籤,用黑墨水註明該標本名稱、採集期與採集地。標本浸入保存液後,藥液如變為污濁,應隨時更換。裝標本用的瓶,應在瓶塞處用石蠟密封,以防保存液蒸發。動物標本剝製法 鳥類和獸類標本保存,大都使用剝製法。鳥類標本採得後,要首先對採集期、採集地、性別以及軟體部分做詳細記錄,測量體長與體重後,再按下述程式剝製。①去穢:用濕棉花揩去鳥體上血漬,務使潔淨。再將鳥嘴張開,用棉花塞入喉中,防止剝製時血水和污液流出,污染鳥的羽毛。②剝皮:用解剖刀沿鳥體腹面正中切開,自喉向後切至前腹,繼而推出鳥頸,使與外皮脫離,並在緊接肩部處把氣管、食管剪斷,續剝胸皮至兩翼基部,再剝背部及腰部,最後剝至尾部。③去肉:鳥剝皮以後,其軀幹肉塊雖然剝去,但頭、翼等部的肉尚未去盡,要仔細地將頭和翼的余肉去掉。④防腐:用毛筆將防腐劑遍塗於鳥類各部的里皮上。⑤填裝:用棉花搓成小球,填塞於鳥的眼窩,再用棉片薄片填補頭骨上颳去肌肉的部分,隨後將頭與頸部向外翻轉,恢復原形,再用棉花纏於後肢脛骨上,代替剪去肌肉,然後將後肢、翼、尾等部,依次向外翻轉,復回原狀。比較大的動物,可改用木絲、竹茹填裝。填塞完畢,自前至後,將腹皮縫合,最後用薄棉一片,緊緊包裹鳥體,使全體羽毛亮潤。獸類標本剝製,方法上與鳥體大同小異。
相關資料
以稿模標本的形態和解剖上的相似度為基礎,按照國際性和統一性的定名原則,鑑定出分類上最基本階元──種或亞種。
動物標本以種為單位,相近種集合為屬,相近屬集合為科,科屬隸於目,目隸於綱,綱隸於門。動物標本的鑑定,以種群而非以個體為單位,因而,不應專靠個別標本,而應以一系列標本為依據,從中選出模式標本。物種是分類系統最基本階元,是客觀性的,有自己穩定明確的界限,可以與別的物種相區別,而且,它還是一個繁殖的群體;至於種下的鑑定,現代以亞種為種下分類階元,也是種內唯一在命名法上被承認的分類階元。亞種主要是一個種內的地理種群或生態種群,與同種內任何其他種群有別。標本鑑定時的分類依據不同類型而不同。目以上階元的分類依據結構基型,即動物體內部特徵;科屬的分類依據比較突出,並且有一定適應性形態特徵。例如,燕科具有短闊而平扁的嘴,繡眼鳥科的舌尖,生有兩簇角質纖維;屬的分類依據是以共有的形態特徵為主,如鳥類尾羽的數目、羽冠的有無等;種的分類依據,不僅在於形態特徵,而且還在於生理上的特徵,即不同種在自然界中彼此間不互配生育。凡是種別未見亞種分化的,稱為單型種,有亞種分化的稱為多型種。博物館在進行動物標本鑑定時,要將未經研究的標本按目分檔,或將數量多而易於認別的門類,按科或屬分檔。一般首先檢索到目和科,如果有專著或動物區系論文,可檢索至屬和種;還要查考新近發表的目錄及原始描記,與正確鑑定過的標本或模式標本作對比。鑑定後,每一個標本或一系列標本都要做出標記,標籤上應寫出學名(屬名和種名)與命名者。此外,還要寫出鑑定者姓名以及進行鑑定的年份。在動物種數繁多而分類文獻分散的門類里,做出種這一水平鑑定往往是困難的。現在,依靠一個人能夠在所有動物門類都能作出權威性鑑定是不可能的,因此,必須依靠不同門類專家負責不同門類的鑑定。
稿模標本的命名,需使用世界統一的二名制,即以拉丁文或合於拉丁文格式的文字記載物種屬名及種名,再把二名連綴起來,作為該種的學名,如麻雀的學名,由屬名Passer與種名montanus合成。屬名第一個字母皆須大寫,以示主格實詞;種名常為形容詞,為首字母皆用小寫。屬名與種名文法皆須吻合。凡新種發現時,在學名後面應附加n.sp.或sp.nov.略寫,即新種之意。種名不能確定時,在屬名後附以sp.為別。如有亞種變化時,應使用三名法,在種名後面,再加亞種名稱,如中國沿海一帶的麻雀,其學名為(Passermontanussaturatus)。拉丁名後,通常要附記命名者姓氏。動物種的命名,應按國際上規定的優先律,最初命名為有效學名。凡同物異名、異物同名、無物命名者皆應廢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