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人體的溫度是由代謝活動、骨骼肌肉運動等產生的熱量形成的,通過丘腦下部的體溫調節
中樞維持體內產熱和散熱的平衡,故正常人的體溫是相對恆定的。有時受測量時間、部位、年齡、飲食和運動等情況的影響而略有差異。在一晝夜裡,體溫呈周期性波動,凌晨2~6時最低,下午6~8時最高,變動範圍在0.6℃左右。一般口腔溫度為36~37℃,肛門溫度比口腔高0.3~0.5℃,腋下溫度比口腔低0.2~0.3℃。
體溫超過37.4℃時,稱之為發熱。37.4~38℃為低熱,38.1~38.9℃為中度熱,39℃以上為高熱,臨床上常把41℃以上稱為超高熱。
稽留熱是臨床上常見的一種發熱類型,由於體溫過高,發熱持續時間過長,機體消耗比較大,甚至會對中樞神經和各系統造成損害,應及時降溫處理。
其他常見熱型
(一)弛張熱
多為高熱,體溫高低不等,發熱時可達39℃以上,晝夜變動範圍大於1℃,有時
體溫可降至38℃以下,但最低溫度仍在正常體溫以上。常見於化膿性疾病、敗血症、嚴重肺結核、川畸病、晚期腫瘤、惡性組織細胞病等。
(二)間歇熱
臨床出現惡寒或寒戰後,體溫驟升,可達39℃以上,持續數小時後降至正常或正常以下,間歇數小時至數日又如此反覆,稱周期性發熱。見於瘧疾,如間日瘧或三日瘧等。
(三)不規則熱
發熱時體溫波動的範圍極不規則,持續時間也不一定,體溫曲線毫無規律。體溫常在38℃左右或波動於37~40℃之間。臨床可見於多種疾病,如上呼吸道感染、支原體肺炎、肺結核、胸膜炎、感染性心內膜炎、風濕熱、白血病等,亦可見於藥物或物理降溫之干擾。
(四)波浪熱
體溫逐漸升高,數日後又逐漸降至低熱或正常溫度,經數日後又逐漸上升,如此反覆發作,體溫曲線呈波浪型,見於布氏桿菌病。
症狀診斷
大葉肺炎:1.該病好發於青壯年男性和冬春二季。
2.起病前多有誘因存在,約半數病例先有上呼吸道病毒感染等前驅表現。
3.突然起病寒戰、高熱。
4.咳嗽、胸痛、呼吸急促,鐵鏽色痰。重症患者可伴休克。
5.肺實變體徵。重症患者血壓常降至10.5/6.5KPa(80/50mmHg)以下。
6.血白細胞總數增加,中性粒細胞達0.80以上,核左移,有中毒顆粒。
7.痰塗片可見大量革蘭氏陽性球菌。
8.痰、血培養有肺炎球菌生長。
9.血清學檢查陽性(協同凝集試驗、對流免疫電泳檢測肺炎球菌莢膜多糖抗原)。
10.胸部X線檢查顯示段或葉性均勻一致的大片狀密度增高陰影。
11.血氣分析檢查有PaO2及PaCO2下降,原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患者PaCO2可上升。
斑疹傷寒:1.流行病學資料 當地流行情況,好發季節,疫區旅居史與帶虱者接觸史以及被虱叮咬的可能性等,對診斷有重要參考價值。
2.臨床表現 發熱及熱程特點,發疹日期,皮疹特徵以及明顯的中樞神經系統症狀等有助診斷。
3.實驗室檢查 血象特點,外斐反應陽性,尤其是恢復期血清效價較早期有4倍以上增長有診斷價值,但不能分型。有條件可作普氏立克次體凝集反應,補體結合試驗以及免疫螢光間接染色法檢測特異性抗體進行型別的鑑定。動物接種得陽性結果尤有診斷意義。
鑑別診斷
張弛熱:體溫在39°C以上,24小時之內體溫差達到2度以上,一天內最低的溫度也是高於正常水平,叫做弛張熱。多見於敗血症、風濕熱、重症肺結核、化膿性炎症。
間歇熱(undulant fever) :體溫驟升達高峰後持續數小時,又迅速降至正常水平,無熱期(間歇期)可持續一天至數天,如此高熱期與無熱反覆交替出現。常見於瘧疾,急性腎盂腎炎等。
大葉肺炎:1.該病好發於青壯年男性和冬春二季。
2.起病前多有誘因存在,約半數病例先有上呼吸道病毒感染等前驅表現。
3.突然起病寒戰、高熱。
4.咳嗽、胸痛、呼吸急促,鐵鏽色痰。重症患者可伴休克。
5.肺實變體徵。重症患者血壓常降至10.5/6.5KPa(80/50mmHg)以下。
6.血白細胞總數增加,中性粒細胞達0.80以上,核左移,有中毒顆粒。
7.痰塗片可見大量革蘭氏陽性球菌。
8.痰、血培養有肺炎球菌生長。
9.血清學檢查陽性(協同凝集試驗、對流免疫電泳檢測肺炎球菌莢膜多糖抗原)。
10.胸部X線檢查顯示段或葉性均勻一致的大片狀密度增高陰影。
11.血氣分析檢查有PaO2及PaCO2下降,原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患者PaCO2可上升。
斑疹傷寒:1.流行病學資料 當地流行情況,好發季節,疫區旅居史與帶虱者接觸史以及被虱叮咬的可能性等,對診斷有重要參考價值。
2.臨床表現 發熱及熱程特點,發疹日期,皮疹特徵以及明顯的中樞神經系統症狀等有助診斷。
3.實驗室檢查 血象特點,外斐反應陽性,尤其是恢復期血清效價較早期有4倍以上增長有診斷價值,但不能分型。有條件可作普氏立克次體凝集反應,補體結合試驗以及免疫螢光間接染色法檢測特異性抗體進行型別的鑑定。動物接種得陽性結果尤有診斷意義。
發熱處理
稽留熱的熱度比較高,常持續數日,對中樞神經及各系統有明顯影響,機體消耗也比較大,應及時予以藥物降溫。降溫的同時應查找高熱的原因,明確診斷,積極治療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