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豬瘟又稱“爛腸瘟”,是由黃病毒科瘟毒病屬的豬瘟病毒引起豬的一種急性,發熱、接觸性傳染病。急性病例呈敗血症的臨診症狀;剖檢可見內臟器官出血、壞死和梗死。慢性經過的病例,主要是纖維素性壞死性腸炎。感染豬瘟病毒的豬抗病力降低,極易並發或繼發豬肺疫。尤其是在寒冷、潮濕、冷熱交替、天氣劇變、擁擠、通風不良等不良條件下,使豬體抵抗力降低,可引起巴氏桿菌大量繁殖,毒力增強而發病,如不及時控制,可造成豬只大批死亡。
診斷要點
發病特點
在自然情況下,只是豬和野豬感染髮病,任何年齡、品種、性別的豬都可以發病;本病在任何季節都可以發生。不按期進行預防注射的地區,一旦發病,在短期內,可造成廣泛的流行。發病和死亡都很高。在常發地區或注射密度不很高的地區,可呈零星散發。
病豬是主要的傳染來源。傳染途徑主要是消化道,也可通過呼吸道、眼結膜及皮膚傷口感染。豬只的買賣、運輸、屍體處理不當、內品衛生檢驗不嚴,獸醫衛生措施執行不力,人、動物和昆蟲等都可成為間接的傳染媒介,促進本病的發生和流行。通過胎盤傳染使仔豬患病,成為防制中十分棘手的問題。
臨診症狀
豬瘟與發生敗血症的豬丹毒、豬肺疫和仔豬副傷寒在症狀方面很相似,較準分開,應注意區別診斷。豬瘟的臨診特點是:體溫升高到40.5~42C稽留熱;有膿性結膜炎;病初便秘,後腹瀉;在病豬耳後、腹部、四肢內側等毛稀皮薄等處,出現大小不等的紅點或紅斑,指壓不褪色;公豬有包皮發炎,用手擠壓時,有惡臭混濁液體射出,急性病例,多在1周左右死亡。死亡率可達60﹪~80﹪;小豬有神經症狀;慢性豬病,體溫時高時低,食慾時好時壞,便秘與腹瀉交替發生,病豬明顯消瘦、毛焦臁糜,行走不穩。一般病程可達20天或以上,死亡居多。病理剖檢變化
急性豬瘟主要呈現敗血症變化,有診斷價值的變化是:皮膚或皮下有出血點;顎凹、頸部、鼠蹊、內臟淋巴結腫大,呈暗紅色,切面周邊出血;腎臟色淡,不腫大,有數量不等的小點出血;脾臟邊緣梗死;喉頭黏膜、會厭軟骨、膀胱黏膜、心外膜、肺及腸漿膜,黏膜有出血。慢性病豬特徵的變化是有盲腸、結腸及回盲口處黏膜上形成扣狀潰瘍。潛伏期
一般為5—7天,根據臨床症狀可分為最急性、急性、慢性和溫和型四種類型。最急性型A:最急性型:
病豬常無明顯症狀,突然死亡,一般出現在初發病地區和流行初期。急性型 B:急性型:
病豬精神差,發熱,體溫在40—42℃之間,呈現稽留熱,喜臥、弓背、寒顫及行走搖晃。食慾減退或廢絕,喜歡飲水,有的發生嘔吐。結膜發炎,流膿性分泌物,將上下眼瞼粘住,不能張開,鼻流膿性鼻液。初期便秘,乾硬的糞球表面附有大量白色的腸粘液,後期腹瀉,糞便惡臭,帶有粘液或血液,病豬的鼻端、耳後根、腹部及四肢內側的皮膚及齒齦、唇內、肛門等處黏膜出現針尖狀出血點,指壓不退色,腹股溝淋巴結腫大。公豬包皮發炎,陰鞘積尿,用手擠壓時有惡臭渾濁液體射出。小豬可出現神經症狀,表現磨牙、後退、轉圈、強直、側臥及游泳狀,甚至昏迷等。慢性型
C:慢性型:
多由急性型轉變而來,體溫時高時低,食欲不振,便秘與腹瀉交替出現,逐漸消瘦、貧血,衰弱,被毛粗亂,行走時兩後肢搖晃無力,行走不穩。有些病豬的耳尖、尾端和四肢下部成藍紫色或壞死、脫落,病程可長達一個月以上,最後衰弱死亡,死亡率極高。溫和型
D:溫和型:
又稱非典型,主要發生較多的是斷奶後的仔豬及架子豬,表現症狀輕微,不典型,病情緩和,病理變化不明顯,病程較長體溫稽留在40℃左右,皮膚無出血小點,但有淤血和壞死,食慾時好時壞,糞便時乾時稀,病豬十分瘦弱,致死率較高,也有耐過的,但生長發育嚴重受阻。
防治措施
加強集市管理和運輸檢疫杜絕病豬在集市出售和收購、運輸、傳播疫病。生豬交易市場、豬庫、屠宰場等豬只集中場所,特別應加強獸醫衛生管理及檢疫措施。
改善飼養管理,搞好圈舍、環境及管理用具的獸醫衛生、消毒工作。
1.堅持自繁自養,免疫接種,定期用消毒劑,如柏蘭膚乳淨清洗食槽,用菌毒諾安場地噴灑。
2.做好預防工作,用超高倍面議療法,對慢性或非典型性豬瘟按每10kg體重肌肉注射5頭份的豬瘟細胞培養活疫苗,50kg以內病豬加大劑量注50頭份,並配合強心、利尿、補液等,對症治療。同時套用柏蘭紅黴素粉、喘痢康或柏蘭功夫飲水治療併發症,用維多利、多礦鹽補充營養與體液,增加抗病能力。
3.用中藥荊防敗毒散或清瘟敗毒散拌料餵服。
4.用卡耳療法卡耳治療,如柏蘭卡耳霜卡耳,卡耳搭檔拌料。
驗方:皮硝(硫酸鈉)120g、土狗子(螻蛄)7個。土狗子搗爛,先服皮硝,後服土狗子,連服2劑(50kg重豬1次內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