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鹹陽遺址

秦鹹陽遺址

中國戰國後期秦國都城遺址。位於陝西省鹹陽市以東約15公里處。秦孝公十二年 (公元前350) 開始建設,十三年 (前349)由櫟陽遷都於此。初都的鹹陽城,大概只有鹹陽宮和類似城門的“冀闕”建築。惠文王時,繼續擴建。據文獻記載,城內已有南門、北門和西門。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新建“六國宮”。公元前206年,項羽入鹹陽,燒宮室,鹹陽城遂成廢墟。鹹陽作為秦都歷經七世,共144年,是當時全國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也是軍事上統一六國的指揮中心。1959年以來,陝西省考古研究所及省、地、市文博部門對鹹陽城進行了多次勘探和發掘。198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18年01月24日,考古人員在秦鹹陽城遺址發現一組大型國家府庫建築遺蹟,出土成批的編磬殘片中數十件有刻文,展示了秦代樂府“金聲玉振”的規模。

基本信息

簡介

秦鹹陽城遺址位於陝西省鹹陽市東15公里的鹹陽塬上、渭河的北岸。

秦鹹陽城遺址 秦鹹陽城遺址

秦鹹陽城是戰國時期秦國的都城,也是秦統一六國、建立秦王朝後的都城。公元前350年,秦孝公遷都鹹陽,商鞅首先在城內營築冀闕,以後歷代秦王又增建了許多宮殿。秦始皇統一全國的過程中,吸收了關東六國的宮殿建築模式,在鹹陽塬上仿建了六國的宮室,擴建了皇宮。滔滔的渭水穿流於宮殿群之間,就象是銀河亘空,十分壯觀。整個鹹陽城“離宮別館,亭台樓閣,連綿復壓三百餘里,隔離天日”,各宮之間又以復道、甬道相連線,形成當時最繁華的大都市。

在鹹陽城址北部的階地上,約相當於城中軸線附近的地方,有一組高台宮殿建築遺址,它坐落在秦時的上原谷道的東西兩側,分為跨溝對峙的兩部分,西側為1號遺址,東側為2號遺址。西側遺址保存較為完好,經過遺址復原後可知這是一組東西對稱的高台宮殿,由跨越谷道的飛閣把二者連成一體,是極富藝術魅力的台榭複合體。遺址東西長60米,南北寬45米,一層台高6米,平面呈L形,可分為若干個小室。

南部西段的五室排成一列,西邊的四室是宮妃居住的臥室,出土有內容豐富的壁畫和一些陶紡輪。最東1室內有取暖的壁爐及大型的陶質排水管道,推測可能是浴室。浴室的一角是貯存食物的窖穴。主體宮室建在高台之上,東西長13.4米,南北寬12米,地表為紅色,即所謂的“丹地”,門道上有壁畫痕跡,表明這是最高統治者的廳堂。

在1號遺址的西南方,還有一處結構十分複雜的宮殿遺址。已發掘出的閣道長32.4米,寬5米,兩側滿飾彩色的壁畫,壁畫內容是秦王浩浩蕩蕩的車馬出行圖,其中有車馬、人物、花木、建築等題材。古代的宮廷壁畫因為大都毀壞不存,所以這些保存下來的秦代的宮室壁畫,具有很高的價值,在中國建築史和美術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鹹陽城的考古發掘工作從50年代一直進行至今,隨著工作的深入,將會有更多、更豐富的文物考古新發現展現在人們面前。

地理位置

遺址 遺址

在今鹹陽市的鹹陽塬上。自秦孝公十二年(前350)由櫟陽西遷。

遺址概述

到秦完成統一大業和最後覆亡,這裡作為秦國和秦王朝的首都達144年之久。是當時全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1959年以來,陝西省考古研究所、文管會對鹹陽故城進行了長期的考古調查和發掘。

探明秦鹹陽中心位置在今窯店鎮一帶,城區範圍未見明顯界限,大致為北起窯店鎮以北二道原下,南至渭河以南西安市三橋鎮巨家莊,西起塔兒坡村,東到柏家嘴村。在這渭水兩岸幾十平方公里內分布著極為豐富的文化遺存。

城市布局

秦都鹹陽的郭城遺址至今尚未發現。根據調查材料,城址的範圍大約東起柏家嘴,西至毛王溝,北到高幹渠,南面因渭水河道北移,無遺蹟可尋。經探測,城址中部偏北有東西長約 870米、南北寬約 500米、周長約2747米的夯土牆基。牆基寬約11米,最深 4.6米。平面呈不規則長方形,似為秦鹹陽城的宮城。宮城內外已探明大小夯土建築基址20餘處,其中有 8處在宮城內。已發掘的 3座,均建於戰國時期,因而推測這座宮城有可能就是當時的鹹陽宮。宮牆以北有一條與宮牆平行的大道,已知長 960米,最寬處為54.4米。路面呈魚脊形,兩旁有排水溝。宮殿區以東,與一號殿址相距約3500米的軸線上為蘭池宮遺址所在,經勘探,已發現夯土建築遺址6處。在宮殿區以北約8公里的涇水畔,為望夷宮遺址所在,其北部已因涇水南移崩塌,現存夯基東西98米,南北34米。 宮殿區西面附近有鑄鐵、冶銅和制磚瓦的遺址,城外西南部,距宮殿區約 4公里的渭水旁有制陶和制骨遺址,發現有陶窯、水井、窖穴和排水道,同時還發現3個銅器和鐵器的窖藏坑。

墓葬區在城外西北隅原上,東西延綿達 4公里,均屬中小型墓,已發掘 128座,年代屬戰國中期至秦末。

鹹陽宮局部復原圖 鹹陽宮局部復原圖

宮殿建築基址已發掘的有3座,均在宮城內。1號基址地跨牛羊溝東西兩側,兩相對稱,平面呈凹字形,東西長177米,南北寬45米,台基高出地面6米,目前只清理了西半部。基址分上下兩層建築,上層正中為主體殿堂,周圍及下層分別為臥室、盥洗、沐浴等室,底層為迴廊,廊下漫磚。台上台下均有排水設施。建築牆壁繪製壁畫,均已掉落。從遺存殘塊看,內容有人物、動物、車馬、植物、建築、神怪和各種邊飾。色彩有紅、黑、白、朱膘、紫紅、石黃、石青、石綠等多種礦物質顏料。整組建築規模巨大,外貌壯觀。2號建築基址平面呈刀把形,西闊東窄,東西長 127米,南北寬32.8~45.5米,高台已破壞。主體殿堂在最闊的西半部,呈方形,東西長19.8米,南北寬19.5米,殿堂東半部的狹形夯基現殘存 4室,其中兩室可知為地下盥洗室。台基周圍有迴廊及排水設施。三號建築遺址平面為長方形,東西長 123米,南北寬60米,高台殘存高1.50米。主體建築已無遺存,現存周圍屋宇11室,其中最大面積為115.2平方米,最小面積僅5.04米。在基址東側有一條南北走向的畫廊,南北長 32.4米,東西寬 5 米,計 9間,東、西兩壁均繪製壁畫,內容分別為車馬圖(出行圖)、儀仗圖、建築圖和麥穗圖,畫面以朱膘、石綠、石黃、赭石等礦物質顏料賦色。在一號殿址以東約 290米的軸線上,有一處高於地面5.80米的長方形夯台,是宮城內最大的一處高台建築遺存。經探測,基址平面近似方形,東西長 144米,南北寬145米,台面四角有大型天然礎石4塊。中間有大量秦瓦、木炭、灰燼等堆積。

保護

以磚瓦、瓦當等建築材料為大宗,另有鐵器、銅器、兵器、貨幣和陶器等。磚有兩種規格,一種是用於踏步的大型長方形空心磚,磚面多數飾以多種內容的龍鳳紋及回紋;另一種是用於鋪地或鑲砌廊邊的小型長方形和方形的扁磚,磚面多模印菱形方格紋、菱形 ∽ 紋、太陽紋和回紋。瓦分板瓦和筒瓦,體形較大。瓦背飾繩紋。瓦當大多為捲雲紋圓瓦當,也出土少量的半圓形和圓形素瓦當。在一些板瓦、筒瓦和少數磚面上,戳記著文字印鑑,有一字式、二字式和四字式 3種,款式有正方形、圓形、倒梯形。一字式和二字式字型多為小篆,四字式篆隸兩體。根據陶文內容,知宮殿建築使用的磚瓦,主要來自中央官署控制的作坊,也有少量使用民營生產的。銅器有秦始皇和秦二世的銅詔版。貨幣中除“半兩”外,還有來自關東諸國的安邑二?、梁充?金當寽、梁正尚金寽、殊布當圻、平首方肩足小布、齊法化刀、易刀、尖首刀、古刀和“蟻鼻錢”和楚國金幣郢爰、陳爰以及銅人像。陶器下腹有鹹?里尼、鹹亭完里丹和鹹陽成申等文字印鑑。墓葬隨葬品以陶器為主,有罐、豆、壺、盂、盤、釜、甑等,此外,還有少量鐵鍤、鐵削、鐵劍、玉印章、玉璧、玉琢和銅鏡、銅帶鉤。

1980年陝西省考古研究所建立鹹陽秦都考古工作站,全面負責城址的勘察和發掘工作。對已發掘的一號和三號遺址劃定範圍,征地保護。同時籌建秦都鹹陽文物保管所,建立文物保護小組。

發掘情況

1959年到1961年,陝西省考古研究所渭水考古隊在鹹陽市窯店鄉牛羊村附近發現了秦鹹陽宮殿遺址。 1973年到1982年, 對位於宮牆之內的號1遺址西半部和2號、 3號遺址進行了發掘, 發掘總面積15168平方米。

1號宮殿遺址

為一處高台建築,其外觀形如土冢,東西長60米,南北寬45米。台基夯築,台下南、西、北三面建有迴廊,現存基址南為50.35米,西為28.1米,北為37.2米,其中部有六步五級踏步兩處,用長方空心磚鋪成。廊的外沿用方磚鑲邊的卵石散水鋪砌。高出地面0.96米處,有屋舍7間,南5北2。北2室寬16.2米,進深5.05米。南部東第一室寬6.8米,內有取暖用的炭爐,上部蓋有木板的大排水地漏,似為浴室。東第二室內牆北部繪白地黑色的菱形裝飾圖案和其它壁牆。在台基地平上4.9米處,是這一遺址的主殿,平面近方形,東西長13.4米,南北寬12米,面積約160.8平方米。地面塗朱紅色,中間有一直徑60厘米的“都柱”。東有一門,南北各有兩門。在1號宮殿遺址的台基上下,分別有7個窖穴,用以儲藏。另有4處排水池與下水管道相接。

3號宮殿遺址

在1號宮殿遺址西南角上,其間有夯土互相接連。也是一處高台建築。遺址中間高,西邊低,呈魚脊形。其東西長約117米,南北寬約60餘米,總面積約7020平方米。發掘時清理出過廊、迴廊兩道、屋宇兩室。過廊留存高0.2至1.08米的殘牆,東西兩壁飾壁畫,壁畫總長32.4米,有建築、車馬、人物、遊獵、鳥獸、植物、鬼怪等十分豐富的內容。色彩有紅、黑、紫紅、石黃、石青、石綠等。車馬圖每組為四馬一車,馬有棗紅色、黃色和黑色,其系駕方式與秦始皇陵兵馬俑坑出土的車馬相似。秦鹹陽3號宮殿遺址中出土的壁畫,是迄今僅見的秦代繪畫原作,也是現已發現的最早的宮廷壁畫。在中國古代美術史研究中具有重大的價值。

2號宮殿遺址

在1號宮殿遺址西北93米處。東西長127米,南北寬32.8—45.5米不等,房屋依台基分為二層。室內發現封閉式排水池和蓄水窖,出土較完整的龍紋、動物紋、四葉紋空心磚多件。此外,還出土瓦當、帶鉤、半兩錢和大量壁畫殘片等遺物。

國家府庫遺存

2018年1月,考古工作者首次在秦鹹陽城遺址區域內發現秦代大型國家府庫遺存。此次發現的遺址位於陝西省西鹹新區秦漢新城窯店鎮,遺址建築四面為夯土垣牆,發掘過程中出土了數量眾多的石質編磬殘塊,目前已在23件殘塊上發現了小篆“北宮樂府”等字樣,再次證實了秦代設樂府的史實。

秦人墓葬

2018年3月,陝西省考古研究院公布了西鹹新區空港新城岩村秦人墓葬的發掘結果。這批墓葬的時間集中在戰國晚期到秦代,屬於平民墓葬,墓葬規格較小,但考古工作者卻在其中發現了一件罕見的戰國晚期卜甲。這件卜甲復原後長約14厘米、寬約10厘米,內側有十餘處規整的方形鑿孔,對應位置的外面則有“兆紋”,側面有燒灼痕跡。儘管沒有發現刻辭文字,但這毫無疑問是一件被使用過的占卜器具。

周邊旅遊

1號宮殿遺址之東3.5公里處的柏家嘴,是蘭池宮遺址。《史記·秦始皇本紀》云:

“始皇為微行鹹陽……逢盜蘭池。”這裡有多處夯土層,出土有“蘭池宮當”和雲紋瓦當、龍鳳紋、

素麵空心磚,以及方磚、板瓦、筒瓦等遺物。

在今窯店鎮北,即《史記·秦始皇本紀》中所述秦國“每破諸侯,寫放其宮室”的“鹹陽北坂”

一帶,也有一些重要發現,如毛王溝附近宮殿基址出土楚國瓦當,怡魏村出土齊國瓦當,柏家嘴出土

燕國瓦當,這都為確定六國宮室的具體位置,進一步進行考古研究提供了極為有用的線索。

秦鹹陽的手工業作坊遺址發現6處,分別冶銅、鑄鐵、制磚瓦、制陶、制骨器,這些作坊,除一

處設在蘭池宮附近,其餘散布於宮殿遺址的西部。

60年代初和80年代初,先後在長陵車站附近發現了三處窖藏,其中北沙坑中出土熔燒變形的銅器

和鐵器1000餘斤,其中有完整秦始皇詔版一件。南沙坑出土銅器280多件,有生活用具、錢幣、兵器

和車馬器,坑中的三件銅詔版殘。西南沙坑出土的320餘件銅器大多殘損,其中銅人頭像一尊,製作

頗工,另有秦二世詔版一件。

鹹陽宮

中國秦代宮殿。位於今陝西鹹陽市東,當初秦都鹹陽城的北部階地上。公元前350年秦孝公遷都鹹陽,開始建設宮室,至遲到秦昭王時,鹹陽宮已建成。在秦始皇統一六國過程中,該宮又經擴建。據記載,該宮“因北陵營殿”,為秦始皇執政“聽事”的所在。秦末項羽入鹹陽,屠城縱火,鹹陽宮夷為廢墟。1959年以來勘察發掘秦都鹹陽遺址。經勘查,該宮在今渭河北岸黃土塬上,宮內保存有十多處大型夯土建築基址。已經發掘的主要是1號基址,它東西長60米、南北寬45米,高出地面6米,平面呈長方曲尺形。經初步復原研究,這是一座以多層夯土高台為基礎、憑台重疊高起的樓閣建築。其台頂中部是兩層樓堂構成的主體宮室,四周有上下不同層次的較小宮室,底層建築周圍有迴廊環繞。整座建築結構緊湊,布局高下錯落,主次分明,在使用和外觀上均有較好效果。據出土的建築材料及陶文書體特徵,結合史籍中鹹陽宮方位判斷,這是鹹陽宮內一處重要宮殿。它始建於戰國中、晚期,後經多次維修、擴建,秦末毀於烈火。但也有人認為,將1號基址定為鹹陽宮建築還缺乏有力證據。

宮殿遺址

秦陸續滅六國而統一天下,據記載每滅一國,即在首都鹹陽北坂上仿建一座該國宮殿。經勘察,在城北階地上宮殿群遺址的西端,毛王溝附近的宮殿遺址曾出土楚國形制的瓦當;東端柏家嘴發現了燕國形制的瓦當。這說明鹹陽宮東西兩端為戰國末期統一過程中所擴展的部分,恰與史書中關於仿建六國宮殿的記載相符。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