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成
秦艽(9g),寄生(9g),白芍(9g),當歸(9g),熟地(9g),蒲黃(半生半熟)(6g),川斷(6g),獨活(6g),廣皮(4.5g),紅花(4.5g),山楂(4.5g),香附(4.5g),烏藥(4.5g)。
功用
調和營衛,祛關節間之風、經隧間瘀血。
主治
因產時損動,血氣升降失常,留滯關節,筋脈引急所致產後遍身疼痛,甚則腰背強硬,不能俯仰,手足拘攣,不能屈伸;或身熱頭痛;或咳唾多痰;久則為痿痹,為瘈瘲,為半身不遂。
方義
是方秦艽、獨活、寄生以祛風,香附、陳皮、烏藥以利氣,四物、川斷以養血,紅花、蒲黃、山楂以行血,壅者散之,滯者行之,周身流通,毫無阻礙,外風不入,內風不留,有何疼痛哉。
重要文獻摘要
《陳素庵婦科補解》:“產後遍身疼痛,因產時損動,血氣升降常,留滯關節,筋脈引急,是以遍身疼痛也。然既遍身作痛,則風寒余血十有五六,治宜調和營衛,祛關節問之風,經隧間瘀血,加以行氣補血之藥,則痛自止。若誤作歷節白虎諸症,則衛氣益虛,營氣愈涸,必有筋急拘攣之患,宜秦艽寄生湯。秦艽寄生湯:秦艽(去新舊諸風,益肝膽)、寄生(祛風,暖筋骨)、白芍(七日內用赤芍)、當歸、熟地(七日內用生地)、蒲黃(半生半熟)、川斷(行周身筋脈)、獨活(祛下部之邪)、廣皮(行氣)、紅花(行血)、山楂(行氣行血)、香附(行氣,通利三焦)、烏藥(順氣,主腰以下之病)。產後氣血俱虛,氣虛則氣之行於脈外也,多壅而不能周通一身,血虛則血之行於脈中也,常滯而不能滋榮於一體。外風乘虛而入,余血因虛而阻,遍身筋脈時作疼痛,甚則腰背強硬,不能俯仰,手足拘攣,不能屈伸,或身熱頭痛,或咳唾多痰,久則為痿痹,為瘛瘲,為半身不遂諸症。是方秦艽、獨活、寄生以祛風,香附、陳皮、烏藥以利氣,四物、川斷以養血,紅花、蒲黃、山楂以行血,壅者散之,滯者行之,周身流通,毫無阻礙,外風不入,內風不留,有何疼痛哉。”
中藥方劑之秦字類
方劑學,名處方,俗稱湯頭。是中醫在辨證論治中產生的一個處方,根據藥物的性能和相互關係,配伍而成,在同一張方劑中,藥物相同,配伍不同,所產生的方劑不同,故方劑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