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漢七璽

秦漢七璽

秦、漢皇帝的印璽。七璽由‘傳國璽’和‘皇帝行璽’、‘皇帝之璽’、‘皇帝信璽’、‘天子行璽’、‘天子之璽’、‘天子信璽’六璽和組成。《後漢書·光武紀》建武三年注引蔡邕《獨斷》:“皇帝六璽,皆玉螭虎紐,文曰‘皇帝行璽’、‘皇帝之璽’、‘皇帝信璽’、‘天子行璽’、‘天子之璽’、‘天子信璽’,皆以武都紫泥封之。”又有傳國璽,合稱為七璽。

七璽介紹

秦、漢皇帝的印璽 。七璽由‘傳國璽’和‘皇帝行璽’、‘皇帝之璽’、‘皇帝信璽’、‘天子行璽’、‘天子之璽’、‘天子信璽’六璽和組成。《後漢書·光武紀》建武三年注引蔡邕《獨斷》:“皇帝六璽,皆玉螭虎紐,文曰‘皇帝行璽’、‘皇帝之璽’、‘皇帝信璽’、‘天子行璽’、‘天子之璽’、‘天子信璽’,皆以武都紫泥封之。”又有傳國璽,合稱為七璽。

傳國玉璽

“傳國玉璽”就材於“和氏璧”, 乃奉秦始皇之命所鐫,為秦以後歷代帝王相傳之印璽。其方圓四寸,上紐交五龍, 正面刻有李斯所書“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篆字,而“漢書”文曰“昊天之命皇帝壽昌”。兩者不同,一般指第一種說法。

“傳國玉璽” 作為“皇權神授、正統合法”之信物。嗣後,歷代帝王皆以得此璽為符應,奉若奇珍,國之重器也。得之則象徵其“受命於天”,失之則表現其“氣數已盡”。凡登大位而無此璽者,則被譏為“白版皇帝”,顯得底氣不足而為世人所輕蔑。由此便促使欲謀大寶之輩你爭我奪,致使該傳國玉璽屢易其主,輾轉於神州赤縣凡二千餘年。然終於銷聲匿跡,至今杳無蹤影,輒令人扼腕嘆息。

《後漢書·光武紀》建武三年注引蔡邕《獨斷》:“皇帝六璽,皆玉螭虎紐,文曰‘皇帝行璽’、‘皇帝之璽’、‘皇帝信璽’、‘天子行璽’、‘天子之璽’、‘天子信璽’,皆以武都紫泥封之。”又有傳國璽,合稱為七璽。參閱《宋書·禮志》五 。

秦漢七璽 秦漢七璽

《漢官舊儀》中記載了天子六璽的用法:皇帝行璽——凡封命(諸侯王及官員)用之;皇帝之璽——凡賜諸侯王書用之;皇帝信璽——凡發兵用之;天子行璽——徵召大臣用之;天子之璽——策拜外國事務用之;天子信璽——事天地鬼神。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