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淮雜詩·傅壽清歌沙嫩簫

詩流麗悱側,情韻悠遠。原作二十首,《漁洋精華錄》刪六首,傳世十四首。此乃組詩之第十首,詩中感嘆昔時繁華之消失。此詩前兩句寫得優美、豪華,後兩句寫得荒涼、衰敗,對比鮮明。後兩句為主,前兩句為賓,以賓襯主,從而增添了感慨滄海桑田、繁華短暫的分量.

基本信息

【名稱】《秦淮雜詩·傅壽清歌沙嫩簫》

【年代】清代

【作者】王士禛

【體裁】七言絕句

作品原文

秦淮雜詩

傅壽清歌沙嫩簫①,紅牙紫玉夜相邀②。

而今明月空如水③,不見青溪長板橋④。

作品注釋

①傅壽、沙嫩:皆明末秦淮舊院名妓。傅壽能弦索,喜登台演劇。沙嫩,名宛在,字嫩兒,善吹簫,為曲中第一。(見徐釚《本事詩》)

②紅牙:紅牙拍板,唱曲用以整飭節奏。紫玉:簫。簫多用紫竹製成,故多稱“紫玉簫”。

③如水:形容月色空曠清徹。蘇軾《記承天寺夜遊》:“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④長板橋:橋名,跨青溪上。徐釚《本事詩》:“舊院有長板橋為最勝,今院址為菜圃,獨板橋尚存。”

作品格律

這首七言絕句的用韻方式為首句入韻仄起式;其韻腳是:下平二蕭(平水韻)。

傅壽清歌沙嫩簫,●●○○⊙●△

紅牙紫玉夜相邀。○○●●●○△

而今明月空如水,⊙○⊙●○○●

不見青溪長板橋。⊙●○○⊙●△(說明:○平聲●仄聲⊙可平可仄△平韻▲仄韻)

作品簡析

秦淮河流貫南京城中,明末河畔歌館舞榭特盛。公元1661年(清順治十八年),王士禛以揚州推官奉命至南京讞獄,居河側,感秦淮舊事,作此組詩,抒盛衰興亡之感。詩流麗悱側,情韻悠遠。原作二十首,《漁洋精華錄》刪六首,傳世十四首。此乃組詩之第十首,詩中感嘆昔時繁華之消失。

此詩前兩句寫得優美、豪華,後兩句寫得荒涼、衰敗,對比鮮明。後兩句為主,前兩句為賓,以賓襯主,從而增添了感慨滄海桑田、繁華短暫的分量。

作者簡介

王士禛(1634~1711)清代文學家。字子真,一字貽上,號阮亭,晚號漁洋山人。清初濟南府新城縣(今山東省桓台縣)人。出身於世代仕宦之家,自幼聰穎。順治(清世祖年號,公元1644~1661年)進士。死後謚“文簡”。他是繼錢謙益吳偉業之後,康熙(清聖祖年號,公元1662~1722年)時的文壇盟主,被譽為“泰山北斗”。詩、詞、散文皆善,傳世著作達數十種。創“神韻說”,稱以“不著一字,盡得風流”為詩之最高境界,強調“興會神到”,“神韻天然不可湊泊”,提倡清新淡遠、蘊藉含蓄的詩風。著有詩集《帶經堂集》、《漁洋山人精華錄》,詞集《衍波詞》。另有《居易錄》、《池北偶談》、《香祖筆記》、《分甘余話》、《漁洋詩話》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