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惠王車裂商鞅

秦惠王車裂商鞅

商鞅作為秦國變法成功的最大功臣,將一個貧窮落後的西部蠻夷脫變成為當時最強大的國家。但是在秦孝公死後,商鞅卻難逃被車裂、滅族的悲劇,是什麼讓剛上位的秦惠王如此冷酷的對待這位有功之臣,秦惠王殺商鞅的最終目的是什麼?在蘭亭閣歷史網看來,車裂商鞅的真相就是古代帝王們的權利恐懼症,他們害怕手中的權利被旁人分走。

商鞅作為秦國變法成功的最大功臣,將一個貧窮落後的西部蠻夷脫變成為當時最強大的國家。但是在秦孝公死後,商鞅卻難逃被車裂、滅族的悲劇,是什麼讓剛上位的秦惠王如此冷酷的對待這位有功之臣,秦惠王殺商鞅的最終目的是什麼?在蘭亭閣歷史網看來,車裂商鞅的真相就是古代帝王們的權利恐懼症,他們害怕手中的權利被旁人分走。

帝王的危機感

中國專制體制下的帝王,是世界上危險感最大的人。坐在權力巔峰上的帝王大多難以擺脫鬱結在內心深處的恐懼感,因為他擁有太多、太廣,所以他的擔憂也最沉、最重,這就像叫化子無論躺倒在哪裡都能鼾睡,而腰纏萬貫的富翁則一定要僱傭保鏢才能入眠的道理一樣。
帝王懷有太多的猜疑感,怕受人欺騙,怕被人架空,怕遭人暗害,怕別人取代,怕讓人推翻,怕被人誹謗,怕被人輕視等等。為了驅逐這種“怕”的主觀心理狀態,他們費盡心機為自己構起最嚴密的安全機制:高大厚實的宮牆,繞護三匝的警衛,嚴禁官員攜帶兵器進宮,級別再高的官員若要上殿接近“陛下”之身,都得由武士夾持,兩把戟劍呈交叉狀擱在其脖子前……

崇尚刑法

商鞅本來的名字叫公孫鞅,是衛國貴族的後代,又名衛鞅。他青年時代就喜歡管仲、李悝的刑名之法,認為只有靠嚴格的法令和嚴明的紀律才能使一個國家井然有序、充滿朝氣。但是,他的這種價值取向和衛國當權者的思想格格不入。因此,他只能鬱悶而孤獨地繼續發奮學習,以期將來能有用武之地。後來,他聽說秦國國君秦孝公勵精圖治,想要向東擴張、恢復秦穆公的霸業,而且秦孝公正下令在全秦國境內求賢,這一訊息觸動了他心中那一展宏圖的神經,於是,躍躍欲試,想到秦國去大展鴻圖。

三見孝公

到秦國之後,通過秦孝公的寵臣景監的引薦,衛鞅三見秦孝公,和他談論了治國之道。在陳說了成霸業之道與強國之術後,秦孝公對商鞅已是非常的賞識了,他立即決定任用商鞅治理秦國。
在商鞅與孝公討論政事時,秦孝公雖然被商鞅提出的霸業之道所吸引,但心中不無疑慮,因為通過和商鞅的交談,孝公知道要在當時的環境下成就霸業,必須先要移風易俗、變革法紀。而秦國雖然是一個西部大國,民風卻極為淳樸,國內的許多制度、習俗都是沿襲建國之時的部落遺風,所以秦國雖然因此擁有勇武之氣,卻同時因為這種舊俗而使貴族與領兵大將權力過大,帝王在國家大政方面的意願往往不能順利實現。商鞅的霸業之道如果要推行,也一定要經過這些貴族與大將們的同意,可是商鞅準備實行的政策又多處與他們的利益相衝突,所以秦孝公很擔心變法革新能否成功。

論戰群臣

為了探聽大臣們對變法的反應,孝公就讓商鞅與其他大臣在上朝的時候各抒己見,展開辯論。果然在論戰中,秦孝公所擔心的那些事情都被大臣們陳說出來了,而商鞅在場論戰中也毫不遜色,憑著敏捷的思維和縝密的考慮,一一駁斥了保守派大臣的論點。商鞅說:“要變革舊有的法令制度,肯定會有人懷疑我的動機和變法的效果,這不足為奇。凡是有高出常人的行為的人,必然會被世人非議;有強烈的主見和高明的遠見的人,怎么會馬上得到他人信任呢?愚鈍平庸的人,對已經明朗的狀況都不能察覺;才智過人者,則能夠在事情還未曾萌芽時就推測到它的結果、一般的臣民,因為心智過於平常,不可以和他們謀劃創業之事,不過可以和他們同享輝煌的成就。談論至德的人往往與世俗難以相容共處,成就大功業者不會和眾人商議計謀。所以能夠使國家強大的聖人,是不會拘泥於固有的成法的;能夠為國民造福的聖人,是不會因循舊禮的。”

變法強秦

孝公見商鞅在言辭上壓倒了群臣,而且他所說的都在理,便高興地說:“你說得太好了!”馬上封商鞅為左庶長,然後又指派他制訂變法的方案。這次朝堂上的議論,雖然以商鞅壓服群臣而告終,但是如果沒有秦孝公的支持,他即使再能言善辯,也無法控制局勢。所以,商鞅和保守派因這次爭論而將矛盾完全暴露出來了,保守派雖然屈服於秦孝公,但他們對商鞅的仇恨卻因此而隱藏下來。

律法嚴苛

商鞅首先制定什伍連坐之法,令基層百姓互相監督,而且編為基層的軍事單位;鼓勵軍功,在戰場上立功者予以重賞而私下鬥毆則從重處罰;勤於耕田織布的,國家進行獎勵,從事私人工商業的,要捉拿為國家做苦役;宗親王室如果沒有軍功,將不得有爵位,不能享受宗室的待遇;重新排列等級秩序,以戰功作為評定等級的標準。
這些變法內容,其中以戰功作為評定等級標準的內容,嚴重動搖了宗親皇室的利益,這意味著他們不再擁有與生俱來的高貴身份,而且如果不努力作戰、奮勇殺敵,還有失去這個尊貴出身的危險。所以,許多大貴族、保守派暗中反對,變法措施頒布一年多之後,秦國境內有一千餘人說新的法令實行起來太不方便,大家不熟悉,不知道如何執法。更有甚者,秦孝公的太子也在保守派的挑唆下犯了法。

打壓貴族

太子犯法事件,成為保守派向商鞅示威的藉口,他們想知道商鞅要如何處理太子的案子。商鞅明白其中的利害,向秦孝公進言說:“我制定的新法能不能順利實行,關鍵在於上面的人能不能遵從。現在太子也犯法了,如果不加懲處,以後大王富國強兵的願望就很難實現。可是太子是您的親生兒子,也是秦國未來的帝王,是不能加以重責的,所以,我們最好用權宜之計。”
秦孝公見商鞅如此說,便聽從了他的建議。因為太子的身份特殊,不能對他進行在臉上刺字或者當眾杖責的懲罰。最後,決定對太子太傅公子虔用刑,又將太子少師公孫賈刺面,讓他們替太子受刑。

定都鹹陽

滿朝大臣知道這件事情後,都覺得以太子的身份都受到如此的懲罰,便人人自危,再也不敢多生事端。商鞅處治太子的師傅,雖然打擊了保守派的氣焰,但保守派的實力仍然存在,沒有被連根拔起。這次事件也讓保守派和商鞅之間的矛盾越來越深,太子受到這樣的處罰,也是心中有氣。
這訊息傳遍了全國之後,國人競相遵守商鞅的新法,令行禁止。秦國的經濟和軍事實力都大大增強了,經過幾次戰爭,占領了鄰國魏國的大片土地,並將首都從雍城遷到了鹹陽,勢力已經指向中原,時時都有向東進兵、進攻六國的可能。

暗流涌動

商鞅在秦國做了十年的宰相,宗親皇室貴族們對他多有怨恨,因為他制定的新等級制度讓他們的地位岌岌可危。有人因此勸告他,希望他為自己尋找退路。這時,有個叫趙良的名士見到商鞅,作了長篇的勸說,希望他不要貪污慕名,應急流勇退,方可稍得安全,趙良還特別指出商鞅所面臨的危急局面,不僅來自皇親國戚們的怨恨,而且也來自己功高震主所造成的臣君難容的危難性。但商鞅過分相信自己的能力,而且覺得自己制定的法令嚴明如山,諒那些貴族也做不了什麼。可是他就是因為這種致命的自負,繼續對貴族和保守派推行高壓政策,讓他們團結在一起,等待時機報復商鞅。
終於,在秦孝公去世後,太子即位,是為秦惠王。保守派和大貴族們趁機以謀反的罪名狀告商鞅。商鞅無路可逃,最終被擒,身受車裂之刑,他的家人也被殺掉。他死之後,因為他的法令確實對秦國的強盛有巨大的用處,所以,得以保留下來,被歷代秦國帝王所沿用。

變法者的悲劇

商鞅被害,是由秦惠王下令進行的,看來與秦孝公完全無關。但仔細分析起來,事實並非傳說的那么簡單。從秦惠王上台後的形勢變化看,秦惠王上台時尚未行冠禮,從後來的表現看也並無過人的才幹。而商鞅此時擔任大良造已10年,長期掌握軍政大權,顯赫一時。然而秦惠王一上台,便輕而易舉地除掉了他。顯然,如果沒有秦孝公的預先安排,秦惠王的順利得手是難以令人相信的。《戰國策》中記載秦孝公病重時,曾提出把君位讓給商鞅,而商鞅沒有接受。這實際上反映了孝公在安排自己後事時對商鞅的試探。秦孝公一死,商鞅便喪失軍政權力,束手待擒的事實也明白告訴人們,孝公對其後事是作了精心安排與準備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