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原文
秦州雜詩⑴
唐堯真自聖,野老復何知⑵!
曬藥能無婦?應門亦有兒⑶!
藏書聞禹穴,讀記憶仇池⑷。
為報鴛行舊:鶴鷯在一枝⑸!
注釋譯文
⑴秦州,今甘肅天水縣。
⑵唐堯,指唐肅宗。首二句仿佛是說:古人說“後從諫則聖”,而你陛下卻真是天生的聖帝,我這老匹 夫又懂得什麼呢!你貶斥我,是不足怪的啦!意本在諷肅宗昏庸,表面上卻偏恭維他是“真自聖”,他自己本是“讀書破萬卷”的,卻偏說成一無所知。
⑶這兩句也是憤激的活。儘管你貶斥了我,我還不是活得很好嗎。把可憐的生活偏說得很得意。王引之《經傳釋詞》:“能,豈能也。”按能無,即豈無,猶言“難道沒有嗎”。杜甫懂得一些醫道,困守長安時曾“賣藥都市”以謀生,晚年他自己又多病,所以常常採藥和種藥,自行醫治。曬藥,便是把采來的藥材曬乾,以便服用和保存。應門,看管門戶。李密《陳情表》:“內無應門五尺之童。”
⑷這兩句也是故作滿意語。意思是說這兒還有名勝占跡可供遊覽。禹穴有二,一在浙江省紹興縣會稽山上,相傳為夏禹藏書之處:一在陝西省洵陽縣東。這一句只是陪說。仇池,山名,在甘肅省成縣(同谷縣)西。《三秦記》:“山本名優維,其上有池,故云仇池。”仇兆鰲註:《仇池記》云:‘仇池百頃,周回九千四十步,東西二門,上則岡阜低昂,泉流交灌。’公之惓惓於仇池者,蓋為是也。”
⑸觀末二語,可知雜詩二十首是以詩歌來代替書札的。鴛與鵷通:行,音杭,班行或行列的意思。古人以“鴛行”比喻朝宮,故“鴛行舊”,乃專指同朝舊友,非一般同事(杜甫曾做過左拾遺)。鷦鷯,小鳥。《莊子·逍遙遊》:“鷦鷯巢於深林,不過一枝。”杜甫早就說過“自比稷與契”的話,這兒卻自比於志在一技的鷦鷯小鳥,就是在發牢騷,說反話。如果讀者便信以為真,說杜甫這時真的想隱居起來作個自了漢,那便“差之毫厘,謬以千里”了。
作品鑑賞
雜詩,古代詩人常用的題目,內容多半是隨感而作。《秦州雜詩》二十首是公元759年(唐肅宗乾元二年)秋天杜甫由華州棄官攜眷往秦州時所作。這組詩從西入秦州開始,到打算離開秦州結束,二十首都是五律,大約是為了回答朝廷舊日同僚們的詢問,用以代替書信。這首《秦州雜詩·唐堯真自聖》是組詩最後一首,帶有總結性。此詩充滿憤恨和對抗情緒,全用反說法,要善於體會。
作者簡介
杜甫
(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少陵。生於河南鞏縣(今河南省鞏義市)。天寶(唐玄宗年號,742~756)中到長安,仕進無門,困頓了十年,才獲得右衛率府胄曹參軍的小職。安史之亂開始,他流亡顛沛,為叛軍所俘;脫險後授官左拾遺。後棄官西行,入蜀定居成都,一度在劍南節度使嚴武幕中任檢校工部員外郎,故又有杜拾遺、杜工部之稱。晚年舉家東遷,途中留滯夔州二年,出三峽,漂泊鄂、湘一帶,貧病而卒。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時期,其詩多涉筆社會動盪、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譽為“詩史”;其人憂國憂民,人格高尚,詩藝精湛,被奉為“詩聖”。他善於運用古典詩歌的許多體制,並加以創造性地發展。他是新樂府詩體的開路人。他的樂府詩,促成了中唐時期新樂府運動的發展。他的五七古長篇,亦詩亦史,展開鋪敘,而又著力於全篇的迴旋往復,標誌著詩歌藝術的高度成就。他在五七律上也表現出顯著的創造性,積累了關於聲律、對仗、鍊字鍊句等完整的藝術經驗,使這一體裁達到完全成熟的階段。杜甫是唐代最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並稱“李杜”。存詩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傳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