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山簡介
秦山島,位於江蘇省連雲港市贛榆區境內,在贛榆新城區東15.3公里的黃海海面上,面積0.1928平方公里,全島狹長形,呈單面山形態,東西長1000米,寬200米,分為東、中、西三峰,西峰高37米,中峰緊挨西峰,高32米;東峰為主峰,高56米,與中峰相距千米以上,是島上最為平坦最繁華的地段,原駐軍營房都集中於此,現為漁民租住。島上名勝很多,有千年古亭、李斯碑、徐福井、天妃宮、受珠台、秦東門、古炮台等20餘處主要景點,其中秦東門高達10餘米,蔚為壯觀。2011年4月12日,國家海洋局公布了第一批176個開發利用無居民海島名錄,秦山島名列其中。
基本內容
贛榆縣東部海邊有一個秦山島,因秦始皇曾到這裡登山祭海,故名。據傳說秦始皇的舉動感動了海神,派龍女向他敬獻寶珠,至今尚有授珠台遺址。每年春夏之交,海霧迷濛,常會出現海市蜃樓,使這些神話更加令人嚮往。秦山島西部的山腳下,有一條鵝孵石堆成的道路,一直伸向大陸,長約10公里。此路任憑風吹浪打,千餘年來不曾消失,傳說為秦始皇所築,所以叫秦橋或秦山神路。
從海頭灣望西北,一個寶葫蘆似的海島浮蕩在煙波浩淼間,這便是秦山島。
秦山島位於江蘇省贛榆縣城岸外8公里,全島狹長形,呈單面山形態,東西長1000米,寬200米,面積雖不足0.2平方公里,地理位置卻相當重要。它像一個英武的哨兵,屹立在連雲港的西北方。
秦山,俗名奶奶山,又名神山。明顧乾《雲台山志》:"墟溝西北二十里,上有碧霞宮,僧人守之。先名秦山,後因春融屢現樓台人物之狀,與蓬萊海市無異,故以神名。"這便是神山的來歷。因山形東大西小,宛若一張橫臥海天之間的瑤琴,所以《雲台新志》又稱其為琴山。
秦山雖小,古蹟卻相當豐富。據史籍記載,秦山東首,有秦始皇刻石。《續漢書·郡國志》載:秦山"去岸百九十步,有秦始皇碑,長一丈八尺,廣五尺,厚八尺三寸,一行十三字。潮水至加其上三丈,去則三尺見也"。《水經注》載其內容大體相同。據《雲台導遊詩鈔》作者張百川考證:"秦山東道碑座有云:’’其碑是李斯大篆,被好古者用船裝至江南’’。"李秦始皇的承相,自如皇令他刻石紀功之後,便開立了碑碣之風,刻字刻畫始盛行全國。"豐碑隱久訪嬴秦,萬里洪濤莫問津。"(《雲台導遊詩鈔》)始皇碑刻雖然僅存碑座,但到此訪古,仍能激起感慨萬千!
秦山風景秀麗。島上山青樹碧,五彩繽紛。在山茶花盛開的山溝中,還生有一種名叫郎君子的小動物,大如栗,色白微紅,有雌有雄,放在醋中蠕動求偶,頗有情趣,是一種稀有的中藥,俗名醋鱉。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介紹:"產婦手握醋鱉,可以催生。"
秦山島上地質結構比較簡單,全島由石英岩及大理岩構成,夾有雲母片岩,雲母石墨片岩夾層,岩層走向北西,傾向北,傾角40°~50°,呈一單斜構造。石英岩及大理岩均厚層堅硬,多斷裂構造。構造線走向北東及北西向,沿此發育二組節理,節理傾角60°~70°,岩層受海蝕後多沿節理面裂開,成巨大的岩塊崩落。片岩夾層受深度風化,成紅土狀風化殼,風化層剖面厚度達14米。
受海浪的長期衝擊以及歷史時期海平面的升降變化,秦山島經歷幾度滄桑演變,形成豐富多彩的自然景觀。整個島嶼岸線均受海蝕,海蝕崖高20~50米,崖下部受海蝕,崖上部岩層沿節理斷面崩落,在崖麓堆積著直徑幾米至十幾米的巨大岩塊。島的北部及醅現代磨蝕階地寬150~200米,有15米高的海蝕柱、海蝕穹,海蝕現象非常壯觀。島的北側及西側已被蝕去大半,地形上不對稱,島的東西兩側岩灘上部堆積一些岩屑礫石,構成礫石壩。
秦山島南部有一條礫石連島壩,自島向陸地方向延伸,長2.6公里,北部寬400米,南端尾產寬50米,壩頂高出高潮位0.8米,其厚度(海底以上部分)5~5.8米。顯然,該礫石連島壩為一自然堆積體,物質來自秦山島海蝕產物,連島壩的發育阻攔了海州灣南部沿岸的泥質沉積物沿岸北上,造成以連島壩與贛榆興莊河口為界,南部沿岸為淤泥質海岸,北部為沙質海岸。沙灘上沙軟潮平,海水潔淨,是海水浴的一個適宜場所。
秦山東首有三石聳立如人,其中兩塊尤為高峻,氣宇軒昂,漁民稱為"三大將軍"。其旁崖上刻有"水天萬里",山西崖上又刻"洪波浸激"四個大字,未具年月款識。山上還有受珠台。《述異紀》:"秦始皇至東海,海神捧珠獻於帝前。今海畔有秦皇受珠台。"今台址無存,但詠它的詩句依然流傳《雲台導遊詩鈔》:
始皇東海接波臣,
喜得明珠鑑賞真。
水底不需求象網,
夜光宛在獻鮫人。
受珠台西側便是碧霞宮,祭祀女神。進香的善男信女,常攜雞到此入生,致使滿山"雞聲祝祝出竹間"。俞廷瑞在《贛榆縣誌》中贊它:"山巔有佛寺,境極幽曠,竹木青蔥,四時不改。一拳石浮蕩於巨浸中,水天萬里,絕非人境,遊覽於茲,真以為羨門,安期可呼而至。"
據傳秦山西南還有一條神路。《江南通志》:"水底有神路,三十餘里,闊數丈,由岸直抵山下,故老謂始皇築。洪被浸激,迄今不圯,潮落可搴裳而涉也"。《述異紀》:"秦始皇作石橋於海上,欲過海觀日出處。有神人能驅石下海,石去不速,輒鞭之,皆流血。秦山神路,就是鞭石成橋之事。迄今神路猶存。每逢潮落 ,露出水面三四里,寬四五丈,皆亂石堆砌,雖潮水猛勇不能擁走一石。落潮時沿神路淌水可直上秦山。
秦山傳說
秦山,俗名奶奶山,又名神山。明顧乾《雲台山志》:“墟溝西北二十里,上有碧霞宮,僧人守之。先名秦山,後因春融屢現樓台人物之狀,與蓬萊海市無異,故以神名。”這便是神山的來歷。因山形東大西小,宛若一張橫臥海天之間的瑤琴,所以《雲台新志》又稱其為琴山。
秦山雖小,古蹟卻相當豐富。據史籍記載,秦山東首,有秦始皇刻石。《續漢書·郡國志》載:秦山“去岸百九十步,有秦始皇碑,長一丈八尺,廣五尺,厚八尺三寸,一行十三字。潮水至加其上三丈,去則三尺見也”。《水經注》載其內容大體相同。據《雲台導遊詩鈔》作者張百川考證:秦山東道碑座有云:“其碑是李斯大篆,被好古者用船裝至江南。“李斯是秦始皇的丞相,自始皇令他刻石紀功之後,便開立了碑碣之風,刻字刻畫始盛行全國。“豐碑隱久訪嬴秦,萬里洪濤莫問津。”(《雲台導遊詩鈔》)始皇碑刻雖然僅存碑座,但到此訪古,仍能激起感慨萬千!
秦山島的歷史,最早可追述至東夷部落的少昊之國,是古羽山(即今雲台山,古時為海中群島,其原始居民,史有羽夷、郁夷、島夷、朐夷諸稱謂)的組成部分,以農牧為主、漁獵為輔的夷昊人,以山形稱此島為“奶奶山”,或傳說系顓頊大帝拋神琴於此而稱“琴山”。從出土的古陶來看,最遲在西周已有人居住,到了秦初,贛榆縣方士徐福,為秦山島的開發、宣傳直至成名,起到了“開山祖”作用。因為他,秦始皇才相信“海上有仙山”“似在飄渺間”,三次東巡皆到朐界,登上了秦山,並立石為秦東門,島名由此稱“秦山”。又命丞相李斯督建“碧霞宮”、“授珠台”、“海神廟”、“龍女亭”,還立碑以祀。該碑幾次被南方人偷竊時,皆被漁民發現,後來實在無法,為防偷竊,據說將其沉入海中。久無蹤。漢時維持秦之遺存,唐朝佛教盛行,島上建有觀音殿、通天塔、大佛寺等,形成佛道共存一島之格局;宋金元時毀於戰火,明清逐步復建,規制已大不如前,後來日本侵略者不僅毀壞建築,掠奪文物,還以此島為據點,侵擾我沿海居民,至民國時,僅有漁民為佑出海平安籌資建的“天后宮”(即原碧霞宮)、“李斯碑亭”等。
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為防蔣台政權反攻大陸,秦山島成為海防重地,島內密布地下坑道網,和島上戰壕炮台組成了海上鋼鐵壁壘。經駐軍近二十年的綠化,松樹、灌木林、冬青等植被達90%以上,菜地十數畝,百餘官兵,基本自給。八十年代末,駐軍撤出。
旅遊攻略
秦山島旅遊公司,地址在贛榆區城東宋口村,一般早晨7:00開船,趁潮上島,第二天返回。船票100左右,島上有旅館、食堂,更適合驢友露宿和海釣愛好者。
中國無居民海島
中國官方2011年4月12日公布了中國首批176個可以開發利用的無居民海島名錄。此次國家海洋局集中公布的第一批開發利用無居民海島名錄涉及遼寧、山東、江蘇、浙江、福建、廣東、廣西、海南等8個省區,總計176個無居民海島。海島開發主導用途涉及旅遊娛樂、交通運輸、工業、倉儲、漁業、農林牧業、可再生能源、城鄉建設 、公共服務等多個領域。 |
首批開發無人島名錄
4月12日,國家海洋局聯合沿海有關省、自治區海洋廳(局)召開新聞公布會,向社會公布我國第一批開發利用無居民海島名錄,涉及8省區176個海島,單位和個人均可有償申請當“島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