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家河村[河北省衡水市景縣劉集鄉秦家河村]

秦家河村[河北省衡水市景縣劉集鄉秦家河村]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河北省衡水市景縣劉集鄉下轄村

秦家河位於劉集公社駐地西北偏北3公里處,西臨江江河。地勢平坦。耕地面積1245畝,屬自土質。人口463人,漢族。為秦家河居委會駐地。

建制沿革

秦家河村行政區劃歸屬為景縣劉集鄉,景縣歷史悠久,秦家河村在明代初期屬之。
據《景縣地名資料彙編》記錄:秦家河位於劉集公社駐地西北偏北3公里處,西臨江江河。地勢平坦。耕地面積1245畝,屬自土質。人口463人,漢族。為秦家河大隊駐地。據傳,明朝初期,有五戶秦姓人家,從山西洪洞縣遷立此村,因地處一條小河附近,故借河冠以姓氏取村名為秦家河。沿用至今。

遠古的此地由古黃河、漳河沖積而成,林木蒼莽、水草豐盛。遠在商、周時期,此地為條氏國。
春秋時,為晉之條地。戰國時,屬趙。秦時,確立郡縣,條地屬鉅鹿郡。
西漢時,境內有條(《後漢書》寫作“修”)縣、條侯國、條市縣、龍條縣和廣川縣。條縣,位於今境中東部,故治在南條城(今縣城南十餘里胡莊),屬冀州信都國(治在今河北冀州市)。條侯國,位於今境中部,於漢文帝後元二年(公元前162年)封周亞夫為條侯,故治在北條城,亦名亞夫城(今景縣城)。景帝中元五年(公元前145年),國除,地歸條縣。條市縣,位於今境西部,故治在今縣城西三十里大溫城,屬幽州渤海郡(治浮陽,在今河北滄縣)。龍條縣,位於今境東北部(今十王殿一帶),屬兗州平原郡(故治在今山東平原縣南20里)。廣川縣,位於今境西南部,故治在今廣川,屬信都國。
東漢時,條市、龍條兩縣併入條縣,屬渤海郡。廣川縣屬清河國(故治在今河北清河縣東)。
三國時,魏將條縣之東部劃為東安陵縣(今吳橋縣西北部),故治在宣府鎮(今吳橋縣窯廠店)。條縣、東安陵縣、廣川縣同屬渤海郡。
晉時,條縣治所移至邸閣城(今縣城東北十餘里古城村)。
北魏時,條縣治所遷至北條城(今景縣城)。廣川縣屬長樂郡(治在今冀州市)。
北齊天保七年(556年),廣川縣省入棗強縣,今廣川鎮為棗強故治(金時,棗強治所移至今棗強縣東南;元時廣川鎮劃屬條縣)。
唐武德四年(621年),析東光置安陵縣。條縣、安陵
縣屬觀州(治弓高,在今景縣東北40里)。貞觀十七年(643年)廢觀州,條縣、安陵縣屬德州(故治在今山東陵縣)。永徽二年(651年),安陵縣治所移至白社橋(今景縣安陵)。永泰元年(765年),條縣改屬冀州。景福元年(892年)安陵縣屬景州(治弓高)。
宋時,條縣屬冀州,省安陵縣。金貞元二年(1154年)條縣改屬景州(治在今河北東光)。
元太宗八年(1236年),觀州治所由東光移來條縣城,以條為附郭。至元二年(1265年)改觀州復為景州,屬河間路。
明洪武二年(1369年),條縣省入景州,轄7鄉、21屯、83地方、946村;領吳橋、東光、故城三縣。景州屬河間府。據縣誌記載其中劉集鄉及下轄秦家河村屬之;
在之後的歷史沿革中一直歸屬景縣下轄。
1996年5月31日,國務院批准撤銷衡水地區,改設地級衡水市,景縣屬之(秦家河村屬之)。

地理環境

秦家河村西臨排澇功能的江江河,河周邊植有防護林,夏日鬱郁森森。如有河水流過更是景色宜人。

村村通工程實施後,X906道路直通村內,駕車30分鐘可直達104國道或G2高速。

行政區劃

東接北宋莊,北有排澇河道接高榔頭村,南臨孔里,西臨江江河。

人口民族

全村都為漢族,姓氏以秦姓為主,其次分別有:張、夏、郭、劉、任、景等姓氏。

家譜祖先

目前,該村秦氏已無家譜資料,但根據遷入時間及山西洪洞縣和呂梁市臨縣秦氏族譜資料考證,明朝建順年間由陝西遷入山西臨縣安業鄉的始祖秦邦寧應有些關聯。但具體是否存在關係需要參閱更多的族譜資料考證。

家族輩字

2017統計(秦姓):寶、振、連、和、鳳、召(朝)、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