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源流
源流一
源於姜姓,出自炎帝的後裔鉅之後代的封地,屬於以封邑名稱為氏。
據史籍《姓苑》上記載,炎帝裔孫名鉅,曾為黃帝之師。
夏朝時期,鉅的後代食采於封父(今河南封丘封父亭),為諸侯國,後人曾經稱其為封鉅、封父,屬於以地名冠稱為人名。
商末周初,封父國被周文王所滅,其國人分為兩姓,一為封父氏,一為封氏,後封父氏亦省文簡化為單姓封氏,世代相傳至今。該支封氏望族居於渤海郡(今河北滄縣),是為滄州封氏(渤海封氏)。
源流二
源於姜姓,出自黃帝之臣封子,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封子,是遠古東夷民族的英雄,姜姓。由於他居於寧地(今河南修武),因此又稱寧封子。封子是制陶的發明者。
源流三
源於姜姓,出自戰國末期齊國慶氏家族,屬於因故改姓為氏。
春秋時期,齊國有慶氏一族,是公孫慶克的後裔子孫,後因故有改姓為封氏者,逐漸形成江南封氏一族。
源流四
源於羋姓,出自春秋時期楚國大夫穿封戌,屬於以先祖名號為氏。
源流五
源於鮮卑族,出自南北朝時期鮮卑拓拔部是賁氏部落,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根據史籍《魏書·官氏志》的記載,北魏時期,代北鮮卑拓拔部中有是賁氏部落。在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入主中原後,大力推行漢化改革政策,在實施過程中,是賁氏改為漢姓封氏,在隋朝時期成為大族,其後代子孫皆稱封氏至今。該支封氏望族居於洛陽郡(今河南洛陽),是為洛陽封氏。
源流六
源於官位, 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
①出自西周時期官吏封人
封人,是西周初期設定的官位,負責管理國境,以及積土作堤垣等,隸屬於地官府司管轄。到了春秋時期,則專職掌管封地之疆界。在封人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封人氏,後省文簡化為單姓封氏。
②出自宋朝時期官吏封彌史
封彌史,是兩宋時期設定的一種官位,隸屬於封彌院,在大遼、西夏、大金、蒙古、高麗、大理、安南等國中亦均有仿設。在封彌史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即稱封氏。
另外,其時諸國之官亦有漢化稱封彌氏者,後亦省文簡化為單姓封氏,如今朝鮮、韓國封氏一族即是。
得姓始祖
封父。封姓源出於姜姓,是以地名為姓的姓氏。根據《姓苑》上記載,夏朝時封父被列為諸侯,封地在今河南封丘縣西封父亭,他的後代以地為氏,稱為封氏。故封氏後人尊封父為封姓的得姓始祖。
遷徙分布
歷史上封姓的遷徙與分布
宋朝時期,封姓人數很少,主要集中於四川和浙江。明朝時期,封姓大約有4萬6千人,當時山東為封姓第一大省,約占封姓總人口的35%。其次分布於陝西、江蘇、河南、四川等地。
當代封姓的分布與圖譜
當代封姓的人口大約有40萬,為第二百五十七位大姓姓氏,大約占全國人口的0.044%。自宋朝至今1000年中,封姓人口的增加率是呈∧形的態勢。陝西是封姓的第一大省,大約占全國封姓人口的18%。全國封姓主要分布在陝西、山東、重慶、江蘇、廣西、河北、湖南、廣東,這八省區市大約占封姓總人口的80%;其次分布在貴州、四川等地。封姓在人群中分布頻率示意圖表明:在陝寧、甘肅南部、青海東南、內蒙古中部、晉豫鄂西部、雲貴川渝、湘粵大部、桂瓊、江西西南、浙江北端、安徽東部、滬蘇魯、河北東南、遼寧南端,封姓占當地人口的比例大約為0.08%以上,中心地區可以達到0.4%以上,以上地區覆蓋面積約占全國總面積的34%,居住了大約72%的封姓人群。
封姓名人
封衡
三國時魏國道士。據《後漢書》記載,他入山修道150餘年,還鄉時,像20多歲的人。著有《養氣術》、《隱形法》、《衛生經》等。
封孚
字處道,渤海蓚人也。祖悛,振威將軍。父放,慕容?之世吏部尚書。孚幼而聰敏和裕,有士君子之稱。寶僭位,累遷吏部尚書。及蘭汗之篡,南奔辟閭渾,渾表為渤海太守。德至莒城,孚出降,德曰:“朕平青州,不以為慶,喜於得卿也。”常外總機事,內參密謀,雖位任崇重,謙虛博納,甚有大臣之體。及超嗣位,政出權嬖,多違舊章,軌憲日頹,殘虐滋甚,孚屢盡匡救,超不能納也。後臨軒謂孚曰:“朕於百王可方誰?”孚對曰:“桀紂之主。”超大慚怒。孚徐步而出,不為改容。司空鞠仲失色,謂孚曰:“與天子言,何其亢厲,宜應還謝。”孚曰:“行年七十,墓木已拱,惟求死所耳。”竟不謝。以超三年死於家,時年七十一。文筆多傳於世。
封肅
後魏尚書。有文思,博涉經史。著有《還院賦》,其辭甚美。
封隆之
後魏吏部尚書。奇謀妙算,知大政方略,歷事五帝,官曆侍中,再為吏部尚書,始終完名,世稱博大長者。
封延伯
字仲璉,渤海郡人,南齊避誅災喬居東海郡,頗有學問與操行,有高士(超世俗的人)風度。官至梁郡太守。子嗣遷廣陵之畔,廣納荒墾, 逐成豪紳。
封家姨
即風神。據唐代人段成氏《酉陽雜俎》記載,一個名叫崔之徽的人,在家夜坐,見來了幾個美女,其中一個叫封家姨。不一會都走開了,只留下一紅衣少女,求崔之徽立一桿紅色大旗。立旗那天,東風颳地,只有花園中鮮花不動。他才明白封姨便是風神。
封德彝
名倫,渤海郡人。最初在遂朝任內史舍人,被重臣楊素所器重,常跟他議論天下事。一日,楊素摸著他的床說:“封郎終居此坐。”便把從女(兄弟的女兒)嫁給了他。唐太宗(629-649年在位)時官至尚書右僕射。
封子繪
武成帝時都官尚書。冀州人,祖父、父親世代為冀州刺史,很得人心,就派他乘驛馬到了信都。封子繪到信都之後,一邊巡視城池,一邊對城中吏民曉諭避禍趨福的道理。官吏和民眾相繼跑出來投降。城裡有什麼動靜,都有人報告,大事小事全都知道。歸彥登城大呼云:“孝昭皇帝初崩,六軍百萬,悉在臣手,投身向鄴,奉迎陛下。當時不反,今日豈反邪!正恨高元海、畢義雲、高乾和誑惑聖上,疾忌忠良,但為殺此三人,即臨城自刎。”既而城破,單騎北走,至交津,獲之,鎖送鄴。乙未,載以露車,銜木面縛,劉桃枝臨之以刃,擊鼓隨之,並其子孫十五人皆棄市。命封子繪行冀州事。
封常清
封常清(?—756),蒲州猗氏人(今山西猗氏縣南二十里),唐朝名將,戰功赫赫。自幼家中清貧但受祖父影響喜愛讀書。曾兩次入朝為官。安史之亂時,因出師不利被處斬。
主要成就
1、進攻大勃律國
天寶十二年(753年),封常清率軍進攻大勃律國(今克什米爾巴勒提斯坦)。進至菩薩勞城(今克什米爾中部一帶)時,唐先頭部隊屢次獲勝,封常清欲揮軍乘勝追擊,這時斥侯府果毅段秀實進諫,認為:“賊兵羸,餌我也,請備左右,搜其山林。”封常清採納其建議,派兵搜尋,果然發現伏兵,唐軍大敗其眾。大勃律此戰失利後,被迫歸降,封常清率軍凱旋。
2、抗擊安祿山
天寶年間,身兼范陽(治幽州,今北京城西南)、平盧(治營州,今遼寧朝陽市)、河東(治今山西太原)三鎮節度使的安祿山,在范陽起兵反唐,率領15萬大軍,號稱20萬,長驅南下,向唐朝的兩京洛陽、長安殺來(參見范陽起兵)。由於中原已多年沒有戰事,軍隊大部駐屯邊境,很多郡縣無兵可用,毫無應變準備。地方官吏聞叛軍將至,或棄城逃跑,或開門出迎。安軍長驅南下,幾乎沒有遭到什麼抵抗,很快占領了黃河以北大部分地區。安祿山叛亂的訊息初到長安,唐玄宗還當是謠言。直到十一月十五日,確知安祿山已向南進軍時,才驚恐失色。
此時朝中不但無兵可派,更無良將可遣,只有回朝的封常清是唯一的人選。唐玄宗便把封常清當成了救命稻草,問他該如何退敵。封常清見朝中惶恐異常,為了安慰玄宗,便說:“祿山領兇徒十萬,徑犯中原,太平斯久,人不知戰。然事有逆順,勢有奇變,臣請走馬赴東京,開府庫,募驍勇,挑馬箠渡河,計日取逆胡之首懸於闕下。”玄宗聽後大喜,於次日即任命封常清為為范陽、平盧節度使,趕赴洛陽,開府庫,招募新兵,準備迎擊安軍。封常清的一番話雖有誇大其辭的成份,但是卻對穩定朝中的情緒起了關鍵作用,唐廷也因此得以有條不紊地調兵遣將,開始了長達八年的平叛戰爭(參見唐平安史之亂的戰爭)。
封至模
封至模 (1893~1974),名廷楷,字至模。祖籍長安縣炮里鄉柏坊村,清光緒十九年(1893)十二月二十六日出生於東關景龍池,後移居南柳巷。著名戲劇家、教育家、劇作家。
1920年從西安第一師範學校畢業後,就學於北京國立藝術專科學校。1921年與熊佛西、陳大悲、李健吾等從事話劇活動,並組建了北平實驗話劇社;又參加了齊如山、梅蘭芳的組織的“國劇學會”。並拜清廷供奉老伶工李寶琴為師,習花衫、青衣。1923年回西安。1928年會同鄭竹逸等人在西安創辦兩日刊報紙《小言》。1931年加入易俗社。1932年與周鳳蘭、周伯勛父子及武少文等創辦了西安第一家電影院一阿房宮大戲院 。1936年10月11日籌建西安實驗話劇團。1937年七七事變前夕,封至模率易俗社赴北平演出自編自導的抗金愛國戲《山河破碎》、《還我河山》,呼籲抗戰,激勵民意,發揚愛國主義精神,受到各界熱烈歡迎和讚許。1938年籌辦了夏聲劇校,後又創辦省立戲劇專修班、上林劇校和曉鍾劇校等,為京劇和秦腔培養了大批人才。建國後,先後任西北文化部戲曲改進處副處長和西北戲曲研究院訓練班主任。1974年8月8日在南京病逝,終年81歲。
封永順
封永順(1911―1996),河北省大興縣人。1927年參加東北軍,1930年畢業於東北陸軍講武學校。擔任過647團和691團軍械長,1936年在647團參加東北武裝同志抗日救亡先鋒隊並任組織部部長。1937年參加冀中人民自衛軍。193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抗日戰爭時期,任冀中人民自衛軍軍械處處長,八路軍冀中軍區供給部副部長、部長,晉察冀軍區供給部副部長,冀晉軍區供給部部長。
解放戰爭時期,任晉察冀供給部部長,華北軍區供給部副部長、軍械部部長,總後勤部軍械學校副校長。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後勤部軍械部副部長,總軍械部第一副部長,1951年曾到朝鮮檢查軍械勤務工作。後任總參謀部裝備計畫部部長,總後勤部副部長,1980年任總後勤部顧問。
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榮獲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1988年7月被中央軍委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一級紅星功勳榮譽章。1996年5月30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終年85歲。
封明為
封明為,1929年12月7日出生,浙江紹興人。1948年3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地下組織,開始革命工作。1949年畢業於中法大學經濟系。1949年2月起歷任中共北京市西四區委宣傳部幹事、副部長,區委常委、組織部部長;中共北京市西城區委組織部副部長,區委常委、組織部部長。在“文化大革命”中受到殘酷迫害。1972年8月恢復工作後,任中共北京市西城區體委黨委書記。1977年2月起先後任北京市清查辦公室主任、北京市國防工業第一辦公室副主任,中共北京市西城區委副書記、革委會主任、區長,北京市市長助理、中共北京市委副秘書長,中共北京市委副秘書長兼朝陽區委書記。1984年7月起任北京市副市長,政協北京市第七屆委員會黨組副書記、副主席,政協北京市第八屆委員會副主席。是中共北京市第五、六次代表大會代表,第五屆市委委員,北京市第七、八、九屆人民代表大會代表。2005年5月20日9時10分在北京逝世,享年75歲。
郡望堂號
郡望
渤海郡:西漢時期從巨鹿、上谷之地分出渤海郡,治所在浮陽(今河北滄州東關),其時轄地在今河北省、遼寧省之間的渤海灣一帶。唐朝時期的東北靺鞨(古女真族)以粟末部為主體亦建立過渤海郡,先稱振國(震國),又稱渤海國,其時轄地在今東北松花江以南至渤海地區。後來唐玄宗冊封大祚榮為渤海郡王、忽汗州都督,遂名渤海。渤海郡地跨烏蘇里江兩岸,在今遼寧、河北、山東三省之間的渤海灣沿岸一帶。後唐同光四年(926年),渤海郡為大遼國契丹族耶律·德光所滅,以後不復存在。
洛陽:亦稱洛陽郡。戰國時期秦國的秦昭襄王置洛陽縣,該縣以在洛水之陽而名,屬於三川郡。西漢時期為河南郡治。東漢時期建為都城。三國的曹魏及後來的西晉、北魏、五代後唐皆建都於此,南北朝時期東魏置郡,故城轄地在今河南省洛陽市白馬寺東漢水北岸。大周王朝的武則天曾以洛陽為都城達十四年。
堂號
渤海堂:以望立堂。
洛陽堂:以望立堂。
平盧堂:唐朝時封敖歷任平盧興元節度使,平寇有功。皇帝命他替皇帝寫一個《告慰邊疆將士》的聖旨。其中兩句“傷居爾體(傷雖然在你們身上),痛在朕躬(但我卻親身感到疼痛)”深得好評。
世思堂:資料有待補充。
四箴堂:資料有待補充。
家譜文獻
江西臨川封氏家族十五卷,首一卷,活字印刷,清道光年。
江蘇泰州延令封氏十四修家譜,著者待考,清朝年間木刻活字印本,今僅存第十七卷。現被收藏在江蘇省常州市圖書館。
山東德州封氏支譜三卷,(清)封光碩編輯,清嘉慶年間木刻活字印本兩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國家圖書館。
封氏族譜,(清)封導源輯,清嘉慶二年(公元1797年)世思堂木刻活字印本兩冊。現被收藏在上海市圖書館。
封氏八修族譜一卷,首一卷,著者待考,民國十年(公元1921年)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浙江省常山縣湖東鄉葉家村。
全國容州封氏家譜十六卷,首一卷,(民國)封祝祁、封高萬總纂,民國三十一年(公元1942年)鉛印本。現被收藏在廣西壯族自治區容縣文物管理局。
字輩排序
山東青島黃島區封氏字輩:“時(新)威(權)良(天)世(守)將(帥)常(約)濟耀守(嵩侖崗)芝訓(策籍廉強談廣詩)煥惟(純)重金洪福子(信)順”。
江蘇連雲港封氏字輩:“存心忠厚 必昌其嗣 功寬新鰵 惠懿敷芝”。
廣西岑溪封氏字輩:“濟平章榮華凱直長”。
安徽繁昌封氏字輩:“家和世代昌貽謀昭惠澤”。
江西南豐封氏字輩:“光炳(秉)立祖”。
江西九江封氏字輩:“文章世澤、孝友家聲、學忠孔孟、道法朝庭”
吉林東豐封氏字輩:“貴殿喜(錫)俊連”。
陝西長安封氏字輩:“上(尚)趙(兆)維(庭)永彥(志) 懷幫(邦)常(長)友(有)慶 真尊宗家興 齊才振世雄”。
貴州封氏一支字輩:“永遠敬朝廷萬國占君臣文運光乾連科明顯大清”。
貴州烏當區封氏字輩:尚應正朝文,世繼大廷德,天開洪雲起,子發永興明,中國榮光品,雙炳義成清。
封氏一支字輩:“鴻緒敦厚承普恩深”。
江蘇沛縣封氏字輩:“字家緒宗,居心欽成 學思友善 正大光明”。
四川德陽封姓是從衡南縣茅洞橋長沙塘遷四川
系財馨公11世子孫封定昌的後裔
字輩是:才汝仁添彥,永仲丹良希,定臣國祖尚,以朝忠世紀,德政立大昌,富貴勝先基,文章啟太運,榮華聯科第,君廷士相達,金玉福祿集,興隆長久遠,吉祥萬載錫.!
通用聯
四言
望居渤海;
源自封丘。
——佚名撰封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指封姓的郡望和得姓源流。
聲稱長者;
體得大臣。
——佚名撰封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北魏渤海人封隆之,字祖裔,善於奇謀妙算。在朝中經歷五個皇帝,四次任侍中,兩次任吏部尚書,一次任僕射,四次任冀州刺史,始終保持著好名聲,當時人稱他為“博大長者”。下聯典指南燕渤海人封孚,字處道,曾在後燕慕容寶朝中做官。後人南燕,內參密謀,外總機務,職位極高,但為人謙虛,能多方面聽取意見,晚年尤其亢直,有大臣之體(風度)。
得大臣體;
有高士風。
——佚名撰封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南燕·封孕事典。下聯典指南齊·封延伯事典。
禮折遼使;
婚配封郎。
——佚名撰封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宋·胡宗炎。哲宗崩,遼使來吊,不易服。宗炎以禮折之,必使聽命乃相見(編者註:故上聯似非封氏典故,見下附錄:《〈宋遼金夏交際儀〉摘》一文)。下聯典指隋·封德彝初出仕,楊素甚器重,撫其床曰:“封郎終居此座。”竟以從女配其為妻。
五言
隆之為官長;
炎裔乃帝師。
——佚名撰封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後魏吏部尚書封隆之,字祖裔,奇妙算,歷事五帝,四為侍中,再為吏部尚書,始終完名,世稱博大長者。下聯典指炎帝裔孫名鉅,相傳曾為黃帝之師。
千門歌吹動;
九陌綺羅浮。
——唐·封敖撰封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唐代尚書右僕射封敖《春色滿皇州》詩句聯。封敖,字碩夫,修人。有《翰稿》八卷。
七言
位尊清雅洵高士;
任重謙虛真大臣。
——佚名撰封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南齊梁郡太守封延伯,字仲璉,東海人。有學行,並有高士風。為北州所宗附。下聯典指南燕名官封孚,字處道,渤海人。初仕慕容寶,後入南燕,外總機事,內參密謀,謙虛博約。晚節尤伉直。卒諡文穆。
先代喜讀還園賦;
後人猶念衛生經。
——佚名撰封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後魏尚書左中兵郎中封肅,字元邕,有文思,博涉經史。嘗為《還園賦》,其辭甚美。下聯典指在國時魏國道士封衡,字君達,隴西人。有《衛生經》等。
勝事俏能銷歲月;
已拚名利不相關。
——唐·封敖撰封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唐代尚書右僕射封敖《題西隱寺》詩句聯。原載《全唐詩》。
十言
風神未肯留情,美人誰護;
封郎終居此座,從女可婚。
——佚名撰封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傳說中的風神封姨。唐代天寶年間,崔玄微月夜遇美人楊氏、李氏、陶氏和緋衣少女石醋醋及封家十八姨一起飲酒。醋酷得罪了封姨,封姨發怒離去。第二天晚上,幾個女子又來,說她們家居苑中,常遭惡風凌虐,求崔玄微在苑東立一桿紅色大旗,用采躲避風災。立旗那天,果然起了大風,折樹飛沙,而苑中的鮮花卻沒受一點損害。崔玄微這才明白:那幾個女子是花精,封姨是風神。下聯典指唐初大臣封德彝,名倫,觀州人。隋代開皇末年,跟從楊素為行軍記室,以機智為楊素賞識,楊素曾拍著自己的床說:“封郎終居此座(意思是做官要達到他的職位)。”還把侄女嫁給了他。後來,他跟從宇文化及戰敗歸附唐朝,初任內史舍人、內史侍郎,隨李世民滅王世充有功,封平原縣公。武德末年,封密國公,官中書令。太宗時,官尚書右僕射(宰相)。
宋遼金夏
宋遼兩國自從在宋真宗景德元年(遼聖宗統和二十二年,公元1004年)訂立澶淵盟約之後,雙方使節交聘活動相當頻繁,而其所負的外交任務也很多,例如有賀正旦國信使、賀生辰國信使、告哀使、遺留禮信使、皇帝登寶位國信使、祭奠國信使、弔慰國信使、賀登位國信使、賀冊禮國信使、回謝禮信使、泛使、答謝國信使等。趙翼《二十二史札記·宋遼金夏交際儀》對於此段史實有敘述,其說:“哲宗崩,遼使來弔祭。胡宗炎迎境上,使者不易服,宗炎以禮折之,須其聽命乃相見。(見《宗炎傳》)遼道宗遣使,以己像來求徽宗畫像,未報,而道宗殂。天祚帝立,復以為請。宋使張往,欲先得其新主像。乃諭之曰:‘昔文成(遼興宗諡號)弟為兄屈,尚先致敬,況今伯父耶?’天祚帝乃以己像先來。此宋遼兄弟之國,使命往來故事也……”。由此看來,本主題的《封姓宗祠四言通用聯·禮折遼使;婚配封郎》聯的上聯“禮折遼使”句,並非典自封姓名的事典——編者注。
現居住地
安徽定遠縣封莊村,封氏後裔(渤海郡,紫泥堂)這個支系的一世祖是封公起還從江西瓦礫壩遷至廬州(今合肥市)。後廬州被起義軍張獻忠部攻破,起還公又帶傷避亂隱居於合肥東北鄉下。建立了封家土叚(即今封土叚)村起還公從此投筆務耕,其子即二世祖~祖源~祖遠~祖暹~祖德也隨之而來。由於起還公善理農功,家計漸饒。又新購田產,建封溝埂村,供祖遠公及其後裔居住經營;建封家莊(既今封莊村),供祖暹公及其後裔居住經商。而祖源,祖德二公仍留在封土叚及附近繁衍生息。據後來的發展推斷,祖源,祖德二公家族的的重心逐步轉移到今天的封大郢。迄今封大郢是本支系保持百分之百純封姓族人居住的唯一自然村落。二世祖兄弟四人分別在封土叚,封大郢,封溝埂,封家莊(今封莊村)等處繁衍生息,至同治五年即公元一八七零年前後,以達七十餘戶,數百人口,百年之後的今天,(包括未入本次三修譜的外地人丁)已曾加到今千戶,三千多人口。從一世祖起還公算起,已繁衍到第十九代
安徽省肥東縣白龍鎮封溝埂 有封氏居住
安徽省全椒縣 有封氏居住
安徽省繁昌縣封氏後人,先祖於宋代興國年間從安徽徽州祁門縣遷入繁昌西鄉。現有人口180餘人
安徽固鎮縣仲興鄉封寺村有封氏居住
湖南省永州市藍山縣封氏(渤海郡光裕堂)始祖唐朝封爵,字尚仁,廣東省潮州刺史,原籍江西吉安府泰和縣鵝頸塘. 已繁衍到第十九代
字輩是
爵祿嵩漢知,世直師安如。夫五六七八,貴啟得仁志。永友文俊傑,時明用道存。學賢良繼善,大立舉朝昌。詞章千載秀,忠義作心田。鼎超隆盛運,團聚賀余康。相進邦宏振,綿延英豪繁。太和德澤遠,南楚樂堯天
衡陽縣台元鎮封老屋。始遷祖是封公世潭 元末明初,從江西、金溪、滸灣播遷其封氏字輩 :“義祖有泰和,汝國承家開. 昌盛明德啟,枝茂顯英華.嘉謨傳孝友,郅治慶昇平.祿位熙朝錫,恩光萬代榮.桂芳蘭自秀,奎聚碧相聯.繼述彰前烈,經綸裕後賢
湘衡茅洞橋長沙塘封家是封姓的一個支脈。始遷祖封公財馨,元末明初,從江西、金溪、滸灣播遷衡南茅市。創煙竹堂封家一脈,財馨公後裔有很多播遷四川、貴州、雲南、廣西、廣東、本省的黔陽、道州、寧遠、新田等地。
衡南縣茅洞橋長沙塘封家。其封氏字輩:"財汝仁添彥,永仲丹良希,定臣國祖大,景運應昌期,嘉謨傳孝友,郅治慶昇平,祿位熙朝錫,恩光萬代榮,桂芳蘭自秀,奎聚璧相聯,繼述彰前烈,經綸裕後賢". 衡陽縣台元鎮封老屋衡南縣茅洞橋長沙塘封家兩支在嘉慶壬戌年——公元1802年,兩支聯合修譜統一了輩份。
河南省南陽地區的封姓2013年在大約有千戶以上,主要分布在內鄉、西峽兩縣。始祖封肇,原籍山東曲阜,明洪武初年到內鄉縣任教諭之職,卸任後定居於內鄉,傳世八代,繁衍三百餘戶。明末匪猖。張獻忠、李自成等流寇從陝西經商洛由武關入豫,燒殺搶劫,內鄉首當其衝,受害慘重,不少姓氏,無一倖存。封氏族眾,百不留一。直到康熙年間,十世祖封遇昌統計,僅有一十三戶。宗祠被毀,祖產被侵,
湖南省、常寧市、羅橋鎮、茶坪村400多封氏後人,","十五代封大禪, 子封景擔從衡南縣茅洞橋長沙塘封家遷入。其封氏字輩:"財汝仁添彥,永仲丹良希,定臣國祖大,景運應昌期,嘉謨傳孝友,郅治慶昇平,祿位熙朝錫,恩光萬代榮,桂芳蘭自秀,奎聚璧相聯,繼述彰前烈,經綸裕後賢".
湖南郴州 有封氏居住
湖南懷化 有封氏居住
湖南嶽陽有封氏居住
湖南津市封氏字輩 :
志學希聖大,汝啟世國昌,宗傳鴻祖德,孫謨應遠長,本支永發達,丕振再自強,體先崇基業,輝耀佳乘光.
新化白溪封氏??始祖仁祿公,江西泰和圳上人,宋熙寧年間徙遷安化麻溪口陳梁沖。其子景宣公為避元末之亂而徙居新化白溪,衍孟元、仲元、季元、利元四大房。孟元徙藍山,仲元返安化,利元遷邵陽東路宣家沖。1929年纂有族譜。新化舊班次:季先福壽貴,文高永萬朝,庭顯應有立,尚達紹於前。新化、安化、邵陽合訂班次:祿位崇明哲,經綸裕後傳,孝友為家政,家邦在舉賢,詞章千古秀,禮義作心田,太和德澤遠,南楚樂堯天。
藍山大慈鄉山下坊封氏 始遷祖復盛公,由江西遷藍山另支始遷祖嗣賢公,宋時由江西遷藍山
藍山大慈鄉大封家封氏 始遷祖爵公,由江西吉安泰和來藍,居大封家藍山大慈鄉三美堂封氏 始遷祖明震公,元時由大封家移居此藍山大慈鄉岐石腳封氏 始遷祖仁偵公,由大封家移居藍山大慈鄉牌樓腳封氏 始遷祖永順公,由大封家移居山大慈鄉楊美洞封氏 始遷祖漢升公,唐時由江西來藍山
藍山大慈鄉塘腹封氏 始遷祖之月公,由大封家來此藍山鳳感鄉永順墟封氏 始遷祖義才公,清光緒間由衡州遷居藍山南平鄉土市封氏 始遷祖運孝公,由衡陽遷來漵浦香爐灣封氏 始遷祖尚遠公,原籍江西,清康熙時徙此浦七里沖封氏 始遷祖季遠公,原籍新化,清乾隆時徙此
河南鄭州有封氏居住
封丘縣陳固鄉東仲宮村有封氏居住
湖北利川 封氏居住
湖北十堰 封氏居住
湖北蘄春封氏居住
河北省石家莊市鹿泉區封姓主要居聚在:封家莊(明初,“靖難之役”之後,封姓氏族遷入定居,取名封家莊至今有600年歷史。)山前、南故城、王屋等地。人口在5000名左右
河北省石家莊市平山縣封氏人比較多(西柏坡老區),尤其小覺鎮封氏人多
河北邯鄲市成安縣長巷鄉封邊董村有600多戶封氏居住,是從山西洪洞縣大槐樹遷徙過來
河北邯鄲魏縣有封氏居住
河北邯鄲武安市磁山鎮有封氏居住
河北省衡水市武邑縣有封氏居住
河北武邑縣有封氏後人1000人左右,是從景縣封家莊搬遷
河北省衡水市武邑縣審坡鎮吳沙村人,我們村和臨近的孫寨村共有上千名封氏後裔.
河北省石家莊行唐縣有封氏
河北省保定唐縣有封氏
河北省石家莊市正定縣南樓鄉孔村有封氏居住
河北省武邑縣審坡鎮孫寨村、有封氏從景縣封老莊搬來的,另外武邑縣還有封村。
河北滄州泊頭和吳橋縣封氏居住
河北省邯鄲魏縣雙井鎮有封氏居住
河北省魏縣雙井鎮有封氏幾百人
河北省曲周縣南里岳鄉有封莊村封氏居住
河北平山封姓居住在10幾個村莊,應該有上萬人吧!下槐鎮羅家會村,有碑記載嘉靖年間同族遷村過程
河北省深澤縣北封莊 南封莊 位於縣城東南3.5公里處,(附:明末清初(公元1628--1644年,封氏家族遷此占產立莊,取名封莊。)與北封莊原為一村,1939年滹沱河北泛,封莊部分居民搬滹沱河南岸居住,名為南封莊。
湖北天門有封氏居住
山東濟陽有封氏有居住
山東省萊西市水集前車蘭泊村人,家譜記載是明朝洪武年間遷黃縣自萊陽
山東膠南市大村鎮有封氏居住
山東德州有封氏居住
山東青島膠南市白馬社村封氏,有家譜
山東黃縣龍口封家壇 有封氏居住
山東黃縣封家村有封氏居住
山東諸城市相州鎮北封家莊村有封氏居住
山東青島黃島區泊里鎮西封家村 有封氏居住,有家譜
山東青島膠南市白馬社村有 有封氏居住
山東省膠南市大村鎮小白馬河村,,本鎮之內,有不少的村落是姓封的姓,譜書是在封家村,
山東省淄博市淄川區聶村封姓很多,輩分不亂.有族普
山東新泰市樓德鎮有封氏居住
山西介休有封氏居住
山西大同有封氏族人居此四百多年
山西運城市芮城縣陽城鎮,有封氏居住
遼寧鞍山岫巖人 祖上供奉的是封大仁 封大義 家譜書上記載先世山西小雲南人 後居黃邑西南
陝西省榆林市橫山區、延安市一帶也有許多封姓家族
陝西省漢中市一帶也有封姓家族
陝西漢中洋縣小江、謝村前灣村也有封氏居住
甘肅慶陽市慶城縣有封氏人家過百戶
四川江油,祖上是”湖廣填四川
四川安岳 有封氏居住
四川廣元有封氏居住
四川省資陽市有封氏居住
四川德陽一支封姓是從衡南縣茅洞橋長沙塘封家遷四川的居住在中江縣的高龍鎮和興隆鎮
是財馨公11世子孫封定昌的後裔字輩是
才汝仁添彥永仲丹良希定臣國祖尚以朝忠世紀德政立大昌富貴勝先基文章啟太運榮華聯科第君廷士相達金玉福祿集興隆長久遠。吉祥萬載錫.
重慶的的幾個地區封氏族人集中居住地方(巴南區,江北,壁山,棊江,南川,墊江,南桐地)入川始祖封世道.封世德.封世全三兄弟,明洪武四年(1371年)由江西南昌豐城小金盆入川落業定居至今600多年的歷史。
重慶漁洞封家壩有姓氏居住
重慶綦江有封氏居住有族譜
重慶銅梁縣有封氏居住
重慶漁洞封家壩先祖於康熙年間遷至湖北襄樊,後由湖廣填四川遷到重慶
雲南騰衝有封氏居住
雲南紅河州有封氏居住
貴州安順地區有封氏居住
貴州凱里有封氏居住
貴州省貴定縣新鋪鄉光明村封氏祖籍來自於江西什麼地方的一個叫朱四巷地名,是明朝時期遷到此處 一世祖為封世聰。一世祖的上面始祖只知為封天錫,
貴州石阡有封氏居住
貴州安順有封氏居住
貴州省盤縣。睛隆縣,普安縣,盤縣和雲南省富源縣等地。光碟縣就有大卜子,封家營,封家嶺等三個大的以封姓為主居住的自然村子,有兩三千人。據家譜記載我們這的家族是明朝朱元章派封龍,封虎兩位將軍來到雲貴兩省交界清剿夷蠻而來到這是里的,家譜記載祖籍為南京籍。
貴州六盤水市盤縣斷江鎮封氏字輩:
龍紹朝秀 國登文士定 開發正周廷 鴻恩宗祖敬 孝友體天聲 才志成家本 榮昌應大興 佑仁光先澤 玄良慶明君 丹華威全烈 信義保和平 霞彩飛厚祿 春秋冠仲昆 江山騰香錦 幫強玉益溫 功盛立壽級 鸞喜羽寬卿 福康賓敏貴 詩書太學林 蘭富芳遠順 棠棣秀傳真 聰雄標英武 廣愛宵漢雲
陝西省鳳翔縣糜桿橋鎮蕭史宮村有封氏居住
陝西耀縣坡頭鎮有封氏居住
陝西省綏德縣滿堂川鄉封家溝有封氏居住
陝西省橫山縣有封氏居住一世祖封國寶來自山西大槐樹下兄弟五人來的 河南 山西 河北 陝西(其中陝西2人
陝西省長安區炮里鄉伯夷坊封姓人家2013年大約有一千戶左右。該村地處西安市東40華里處的白鹿原(亦稱首陽山)上。北臨鯨魚溝,風景秀麗,民風古樸。據傳是商朝伯夷不食周粒的隱居地,伯夷死後便葬於此。伯夷的後人從此定居此地,生息繁衍。據封姓人講,他們便是伯夷的後裔。周天子為紀念他,在此處修建伯夷廟,此處從此稱為伯夷坊
江西省上饒市有封氏居住
浙江省龍游縣 有封存氏居住
江蘇江陰有封氏居住
江蘇省沭陽縣韓山鎮宜興村
江蘇鹽城有封氏居住,第一世是封天明
浙江慈谿有封氏居住
浙江省常山縣湖東鄉葉家村有封氏居住
浙江溫州泰順有封氏居住有家譜 村了里有幾百人有家譜 村了里有幾百人
浙江紹興馬山鎮漁港村人,全村姓封
浙江蕭山有封氏居住
浙江紹興其餘往內地發展。居住在蕭山的,是從紹興遷過來的。
浙江衢州有封氏居住
江西萬安縣,有封氏居住
江西省瑞昌市 有封氏居住,一世祖系湖北蘄春恆堂公,二世祖長卿公乃恆堂公之四子,公於明朝樂二年(1404年)遷入江西省瑞昌市碼頭鎮,今已近七百年歷史,歷經已有25代。字輩:恆長必繼 敬應大文 仕如國基 金淇模燦。宣統三年四修字輩:文章世澤 孝友家聲 學忠孔孟 道法朝廷。1990年五修字輩:德才廣樹 錦祿康升 榮耀同濟 政憲維新。2002年全國封姓五省聯誼會新編字輩:俊 碩昭衍榮 耀同世濟 英才顯楊 敦道煥業(碼頭封氏自四修字輩中“家”字之後啟用2002年全國五省聯誼會新編字輩)
江西臨川南豐縣大堡村保存有封氏大宗祠,距今2000多年
江西撫州宜黃縣南源鄉奪中村有五六百人
江西省贛州市于都縣羅坳鎮三門村封屋小組.那裡只有三四百人左右.
江蘇省連雲港市灌南縣(封圩村、大圈鄉、龍溝村、孟興莊鎮大封村、頭莊村、板溝村、左莊村、張店鎮二里村、九隊鄉等)灌雲縣、新埔區。其中灌南縣有封姓近2萬人,字輩分明。整個連雲港地區封姓都是同宗,大約3萬人。字輩 :存心盅厚 必昌其嗣(士) 功寬興敏 惠懿敷芝。始祖爵公,明初因洪武趕散,率子侄孫7人,舉家從泰興遷移到駒南范公堤邊(現灌南縣張店鎮三里溝和龍溝)。繁衍至今已有20幾世。2000年在1935年的基礎上增修了族譜,共印刷了400冊,大部分藏與民間,灌南縣圖書館也有收藏。
江蘇泰州延令 有封姓居
江蘇泰州高港區永安洲有封氏居住
江西省贛州市于都縣羅坳鎮三門村封屋小組.
江蘇沭陽有封氏居住
江蘇省沛縣關帝廟有封姓居住
江蘇沛縣封皇莊有封姓居住封皇莊3500人,幾乎全是封姓.另附近還有封樓村全是封姓
江西臨川有封氏居住
江蘇泰興姚王封垈村 有封氏居住
江蘇泰興市十里甸封莊村 有封氏居住
江蘇泰興宋橋村封家園子,有封氏居住。原有家譜於“破四舊”時焚毀,無存者。譜載封氏二十一世,止於二十世紀六十年代,祠堂在常州圩塘,堂號“樹德堂”。該村封氏近世字輩為“錫”“汝”字輩。譜毀後不再按字輩取名,後輩不復知封姓源流。
江蘇省靖江市西來鎮封家村 有封氏居住
江蘇泰興宣堡封集村 有封氏居住
江蘇省泰興市黃橋鎮封家莊有封氏居住
江蘇連雲港新浦區海河九組封莊有封氏居住來自蘇州
江蘇連雲港灌南縣孟興莊鎮大封村有封氏居住
江西寧都據家譜記是河南遷來江西南豐景一;景二開支
浙江溫州泰順封氏 有家譜 村了里有幾百人
江蘇六合縣瓜埠鎮有封氏居住
江西省南豐縣。這裡姓封的比較多些。有前山,大堡,石兼,爐下,曾家豐等好幾個村。好幾千人。也是從河南遷來的。早幾年,江西九江地區瑞昌縣馬頭鎮的封姓後裔帶著族譜到南豐尋根。其族譜上記戴,他們是幾百年前封恆堂公遷去湖北蘄卅的。封恆堂公生有四子。長子留湖北居住,次子回原籍南豐,三子去江蘇湖卅泰興,四子遷居江西瑞昌。悠悠歲月,生生息息。所以那幾個地方都有不少封姓後人。
江蘇徐州、始祖封尚義1522年自河北景縣遷居而來,至今已傳二十餘世,有《封氏族譜》六卷,為“渤海堂”沛縣封氏字輩:
智甲緒宗,居心欽誠,學思友善,正大光明,立德濟世,仁厚寬宏,培英振華,興盛繁榮
上海寶山羅店有封氏居住,據說是天平天國年間遷移至此。永字輩。
上海嘉定馬陸封家村有封氏居住
陝西省藍田縣 有封氏居住
吉林東豐封氏祖上從山東闖關東來的祖籍在山東的大柳樹或是大榆樹的地方
遼寧省海城市封氏來自山東登州
遼寧省鐵嶺市昌圖縣馬仲河有封氏居住
廣東清遠連州麻步種田有封氏居住
廣西宜州市封氏,系出容州
廣西容縣楊梅鎮普濟村、石嶺村和四端村有封氏居住
廣東陽江市有封氏居住
廣東、廣西兩省清遠、雷州及容縣、北流、岑溪、賓陽等地有封氏族人合計約2萬多人,系南宋於河南祥符南遷,後至容州落籍,至今已29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