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
物質文化遺產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古建築
甘肅省
秦安文廟VI-798
簡介
秦安文廟位於秦安縣興國鎮新華街東,占地面積3200M²(約4.5畝),創建於元大德元年(1297年)前,道光十八年(1838年)極具規模,從元至正元年至民國八年(1919年)進行過多次修葺。曾是天水地區歷史上規模較大的崇聖尊孔之地。解放後文廟先後由縣兵役局、財政局、水電局、縣二中使用,後大成殿交由縣博物館作為文物庫房使用。現存建築有大成殿、崇聖祠、鄉賢祠、名宦祠等。院內還存古柏9棵,其中一棵千年老柏參天蔽日,下身合圍近5米。2004年,國家文物局投資對大成殿進行了整體維修。2005年恢復了孔子塑像。2006年5月25日,國務院公布其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主體建築大成殿,坐北朝南,面闊五間,通長14米,進深四間,寬10.30米,建築面積240平方米,大式土木結構七檁抬梁造,單檐歇山頂,上覆琉璃筒瓦,梁枋構件均施彩畫,收山、出檐較深,脊飾龍、鳳、牡丹、菊等紋飾,兩稍間檻牆嵌有琉璃盤龍各一條,其梁架結構,斗拱形制和彩畫等均保留有明顯的明代建築特徵,是甘肅省保存較完好的明代木構建築之一。大成殿是古絲綢之路上典型的明代宗教殿堂建築,其梁架結構嚴謹穩固、脊飾精緻,斗拱形制宏大華麗而富有變化、彩畫精美,檻牆內砌琉璃盤龍,形態逼真。整個殿宇形制古雅,風格粗獷,氣勢巍峨,是不可多得的歷史文化遺產,也是研究古代建築藝術不可多得的實物例證。大成殿是集建築藝術、繪畫藝術於一身的歷史文化遺存,具有很高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
歷史
創建於元大德元年(1297年),道光十八年(1838年)極具規模,從元至正元年至民國八年(1919年)進行過多次修葺。總面積2800平方米。現存建築有大成殿、崇聖祠、鄉賢祠、名宦祠、樂器庫、祭器庫等。院內還存古柏9棵,其中一棵千年老柏參天蔽日,下身合圍近5米。
主體建築
大成殿,建築面積240平方米,單檐歇山頂,上覆琉璃筒瓦,面闊五間,進深四間,梁枋構件均施彩畫,收山、出檐較深,脊飾龍、鳳、牡丹、菊等紋飾,兩稍間檻牆嵌有琉璃盤龍各一條,其梁架結構,斗拱形制和彩畫等均保留有明顯的明代建築特徵,是甘肅省保存較完好的明代木構建築之一。
大成殿坐北朝南,面闊5間,通長14米,進深4間,寬10米,建築面積165平方米,大式土木結構七檁抬梁造單檐歇山頂。殿頂收山較深,出際出檐較大,坡度平緩,兩際博頭安風板、垂魚。龍吻團花牡丹、菊、連爆花王、垂脊。正脊端坐回頭吻。中置三獸寶瓶火珠,垂脊套垂獸。印花戧脊,仔角梁套獸。雙鳳或饕紋勾頭瓦當。卷草紋勾頭瓦當。卷草紋唇垂滴水,身內分心槽,六架椽屋,檐柱高3.4米,柱徑柱高比約1:10,柱直下墊圓形俯蓮柱礎,金柱平均高於檐柱約2米,全用自地表到屋頂的通柱。當心間二分心柱採用“減柱造”手法省略。前後檐各用四根通頂金柱,當心間二後金柱間設神龕,塑像蕩然無存。山面分心金柱直頂脊博,高聳挺拔。梁架為徹上露明造,明木優彩繪,構件製作精細,四椽?對前後答牽,上置兩瓣駝峰,承托襻間和平梁;平梁正中置蜀柱和丁華抹額拱,上居脊博,蜀柱下用合沓支穩,四椽?兩端搭於前後金柱頭上,另一端插入檐柱出頭直截法。山面前後丁?與馬答牽,側檐脊博承托椽尾,各縫梁架上橫向聯繫採用檁墊坊三件並用的襻間做法,墊板緊隨枋,中間以單抄華拱寫枋隔架,比清代繁複做法簡捷利落,用材經濟。 檐下斗拱柱頭科、角科、平升科各兩種,共六種。前檐柱頭科六三下雲頭昂重拱計心造,山面為五踩雙下昂重拱計心造;前檐角科六踩三下雲頭昂連拱交隱,角大斗正側面各出下昂四跳,轉角施角昂三層,上置由昂一隻,其上置平盤斗頂墊大角梁。後檐角科五踩雙翹單拱計心造,轉角出45°;斜昂三層連拱交穩,餘三面為五踩雙下昂全拱計心造。上述均用斜插假昂,最尾與耍頭後尾在內檐疊澀伸出,上施一枋周匝連線並壓在答牽與丁?之下,有後尾挑起的槓桿作用。斗拱宏大華麗,與柱高比為28%,大多護頭欹面有顯著內,唯昂咀雕成變體象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