陵墓簡介
在今甘肅省隴南地區禮縣東11公里的長道鎮永平鄉西,漢水北岸的大山堡子山坡。1993年在邊境口岸追輯走私盜賣文物的行動中,查獲一大批秦先世文物並查明來自於甘肅禮縣。此案引起了文物部門的注意,隨即進行發掘。經考古證實,這是一處規模巨大的商和西周時期秦國先人墓地,墓地密集,但已被盜墓者嚴重破壞,墓區挖掘凌亂,滿山狼籍,令人惋惜,損失極為慘重。墓葬分“中”字形和“7”字形兩種。由於被盜嚴重,文物多已散失,現已收集到部分青銅器,證明此墓葬群是秦國先人墓葬,大墓墓主為秦國先君。現已清理出3座大墓,3座大墓均為正東向,間距35米。朝向與陝西臨潼秦始皇陵相同,這是秦人的傳統葬式。一號墓墓道長15o5米,寬10米;主墓室長21o85米,寬12o9米,規模相當宏大。二、三號墓範圍尚未查明,估計墓的規模更大,長約15米,寬約11米。墓主及其它待考,但秦先祖陵墓的發現證明,今甘肅禮縣和天水地區確為秦人的發祥之地。遺址規格
在今陝西風翔縣南關外雍城遺址南10公里的南指揮鄉三峙原,與雍城遺址隔雍水相望,俗稱西陵。秦國王陵於1976年1月開始進行鑽探發掘,現探明陵區平面呈長方形,東西長7公里,南北寬3公里,總面積約21公里,是著名的河南商代殷墟王陵的180倍,規模極其宏大。王陵區外繞隍壕(壕溝)現保存西、南、北三面,隍壕寬2至7米,深2至6米,全長10多公里,陵區以內探出大墓44座,大墓皆帶墓道,東西向,平面呈“中”字形,“甲”字形,“凸”字形,“目”字形,“刀把”形和“園”形等,並發現了21座大小不同的車馬坑。根據墓葬形制,布局及隍壕分布,將陵區分為13個陵園,每座陵園有大墓2至8座。陵園及部分“中”字形大墓周圍都設有中隍和內隍,寬3至4米,深2o7至3o5米,隍壕總長達35米。大墓地面上均無封土,部分墓室頂部發現有建築遺蹟,即柱洞、散水和瓦制構件等,說明原有享堂一類建築。根據鑽探材料推斷,陵區墓葬年代大約在春秋中期和戰國早期,與秦國在雍城建都的年代相符,因此,這裡埋葬著在雍城當政自德公(公元前677年)起至出公(公元前385年)止的19位君主和夫人。
王陵區內最大的墓葬為秦公一號墓,大墓位於陵區一號陵園內。一號陵園平面呈梯形,周圍繞以中隍,東壕長517米,西壕長450米,南壕長585o5米,北壕長852米,隍內面積34098平方米。南壕和北壕有一段未通,應是南北兩門,南門寬23米,北門寬28米。一號陵園內除秦公一號墓外,還探出2座“中”字形大墓,一座“甲”字形附葬墓和四個陪葬車馬坑。各墓依大小次序由西南向東北排列在一條斜線上,車馬坑在每座大墓的右前方。秦公一號墓用了10年的時間於1986年發掘完畢。該墓全長300米,面積5334平方米,它不僅是整個王陵區最大的墓,也是目前已知東周時期最大的墓葬。墓坐西向東,有東西墓道。墓室平面呈長方形,東西長59o4米,南北寬38o8米,深24米。東墓道長156米,東端寬8o7米,與墓室相連的西端寬19米;西墓道長85o5米,西端寬6o4米,東端寬14o3米。墓室四周有三層台階,每級台階寬2至6米。墓室底的三層內為槨室,深4o2米。槨室分主、副二室,呈曲尺形。主槨室位於墓室中部,東西長6米,南北寬8米;副槨室位於主槨室西南,東西寬5米,南北長7米,深2米。主、副槨室各有槨具一套。主槨室四壁與底部均為雙層枋木疊壘,首尾榫卯銜接,槨上以三層枋木鋪蓋,組成長方形框式結構,形同一座木屋。槨室東西兩壁及槨底、槨蓋所有南北向的枋木兩端均有長2米,寬8厘米,高9厘米的榫頭伸出。如此槨室南北兩側湊成的框式規範,就是後來“黃腸題湊”葬具的原始形態。槨室四周充填了3o3至3o8米的防潮木炭,木炭之上為堅硬的夯土。三層台階上及墓道中共殉葬166人,分箱葬和匣葬二類。箱葬72具,大部分布在曲尺形槨室四周,葬具較大,用枋木壘成長方形,箱內放框架,框架內放頭頂向西的殉葬人,這部分人的地位較高。匣葬94具,多放箱葬以外靠近墓室四壁處,葬具較小,僅為薄木棺,這部分人的地位較低。殉葬人的葬式均為捲曲狀。在大墓的填土中還發現人骨20具,有些是填土時埋下的,有的則是在墓建成後再挖坑埋入的,這部分的地位最低。秦國是自武公開始(公元前703年)“初以人從死”的,殉葬曾達到極大規模,秦公一號大墓殉葬多達186人,就是證明。根據秦公一號大墓出土的兩塊刻有“天子偃喜,龔轅是嗣”的石磬,古文“龔”即共,“轅”即桓,故墓主人是秦共公和秦桓公的後代秦景公。秦景公墓雖已多次被盜,但仍出土銅、鐵、金、陶、石、玉、漆器和紡織品等各類遺物3500餘件。其中鐫雕雙龍金帶鉤,鏤空鑲綠松石金泡,金獸、金啄木鳥及玉蟬、玉戈等都十分精美。尤其墓中出土的鐵鏟、鐵鍤等,質地精良,是已知中國發現最早,最多的。墓中還出土一件石磬,上面刻有190多個大篆文字,並有“高陽有靈”字樣,說明秦的先祖就是五帝之一的顓頊高陽氏。這對研究中國遠古歷史及秦人的發源、發展史有重要價值。各墓車馬坑中埋葬了大批車馬,最大坑長116米,寬25米,估計21個車馬坑可容納車1100餘輛,馬4400餘匹,是一座古代地下博物館。
戰國中晚期秦王陵在今陝西省臨潼區韓嶼鄉一帶,史稱東陵。這裡埋葬著昭襄王、孝文王和莊襄王。秦東陵在秦亡之後遭到破壞,地面建築蕩然無存,特別是經過魏晉以後多次戰亂,具體位置以鮮人為知,文獻中也不見記載,但是,作為地名,一直到宋代還存在著。宋敏求的《長安志》記載宋代鹹寧縣(今長安城宣陽坊)設有7個鄉,其中就有東陵鄉。該書說:“東陵,在(鹹寧)縣東30里,管村40”,“霸水在縣東20里”。說明宋代東陵鄉仍在霸河之東,即今韓嶼鄉境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