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工藝中的美學思想

科技工藝中的美學思想

技術美通過技術生產過程和產品的結構形式表現出來。 在現代,技術與科學是一個有機的整體。 新技術的產生在於各種科學理論的綜合套用,作為理論形態的科學也存在科學結構的美。

科技工藝中的美學思想

正文

美學中關於科學結構、技術產品、工藝過程中審美特徵及審美意識的內容、來源、社會功能諸問題的一個分支。
技術美的產生及發展 從史前時代起,人們在狩獵中對石器的加工從粗糙到精細、從不規則到勻稱,經歷了漫長的歷史過程。實用的需要推動著人們去提高技術,有意識地改變著工具的造型形式。箭頭要能平穩地射出,就必須沿軸線對稱;砍砸器要適合使用,就須要在長、寬、厚之間保持勻稱的比例。人們在石器加工中形成的形式感直接與物質生產中的適用性聯繫在一起。在勞動中,持續的緊張容易產生疲勞,通過節律化和節奏可以使機體調整達到一定的平衡,從而使勞動輕鬆化。這種勞動的節奏通過工具的撞擊等聲響進入人的意識,形成節奏感。在勞動經驗的基礎上,人們對這些形式由適用而體驗到快感。隨著這種意識的普遍化,使得這種形式感的體驗漸漸脫離開具體的對象,而形成了對於對稱、比例和節奏等形式美的感受。新石器時代,隨著編織技術和制陶技術的發展,在陶器上出現了紋樣圖案。人們對於紋樣的起源提出過不同的解釋:有人認為它是某些技術的副產品,由於製造工藝的需要在制品上留下了編織物的壓紋,以後逐漸為人所效仿並發展成幾何紋樣;有人認為它是出於巫術或原始宗教觀念而由許多具體形象逐漸簡化壓縮而成;有人認為抽象的幾何線條本身就是人們對客觀事物有序性的一種反映和表現,原始人對於線條有天然的感受力。不論紋樣的起源如何,陶器的造型和紋樣本身已經表明,人們在生產中已經表現出更多的精神自由和藝術想像。這些技術產品不僅具有實用性,而且客觀上具有了明顯的審美特徵。奴隸制的出現,使精神生產與物質生產有了相對分工,但在古希臘時代,藝術和技術都屬於手工藝範圍。二者的分化是從文藝復興後開始的。這時技術逐漸與剛剛產生的近代科學相結合,而造型藝術也與實用手工藝劃清了界限。藝術的相對獨立性對於審美意識的確立和提高產生了決定性影響,它還反作用於物質生產,使技術和工藝產品具有更多的審美屬性和精神價值,在手工業生產中,技術因素和藝術因素融合於手工業工匠一身。
18世紀末機器生產的出現,使工業生產結構發生了變化。機器設備的操作對生產工人的技術要求趨於平均化,生產工人處於被機器所限定的狀態下。由於生產設備的機械化,原來融於一身的技術因素和藝術因素產生了分化。產品結構形式取決於生產者之外的設計安排,在直接生產中消除了一切審美因素。由於生產技術的限制和資本家對產量的追逐,把審美因素從物質生產領域排擠了出去。
這一狀況遭到英國藝術批評家W.莫里斯(1834~1896)和J.拉斯金(1819~1900)的激烈反對。他們認為機器生產和藝術是對立的,因此組織了手工藝運動,以抵制粗製濫造的機器製品。他們要求向社會提供實用和美觀相結合的產品。其後,歐洲新藝術派改變了上述立場,主張在工業生產中注意產品的合理結構,在材料的套用中坦率地顯示出製造過程。1856年出版的拉博德(1807~1869)《論藝術與工藝的結合》一書提出,要使工業革命與藝術使命在一個“藝術民族”的熔爐中融合。法國美學家蘇利約(1852~1925)指出,美與實用應該吻合,物品可以具有一種理性的美,它的形式應該是其功能的明顯表現。這些思想提出了技術與藝術、審美與物質生產在科學技術時代相結合的問題。
現代化工業技術的生產方式使工業設計成為全部生產過程的主導環節,成為一種綜合性規劃,它把社會的、經濟的和科學技術的進步有機地結合起來。人們逐漸注意和改進工業的設計。1919年德國創建的包浩斯(建築學舍),力圖把藝術教育與工業生產結合起來,推動建築和工業製品的改革,為美學的研究提出了理論和實踐的新課題。1929年工業藝術設計在美國產生,進一步推動了技術美學的發展。工業藝術設計要求設計師在設計中把藝術和科學技術結合起來。正如英國美學家裡德指出的:許多機器產品以其直觀形式獲得了審美感染力,也有成千上萬根本沒有審美感染力的機器產品,技術美學的任務是要考察這種差別的原因。
技術中的審美特徵 工業設計中的功能主義對於揭示技術中的審美特性具有啟迪作用,它從工業生產過程的合理性中,看到審美形象表現的決定性基礎。W.格羅皮烏斯(1883~1969)指出,科學技術的簡捷性要求經濟地利用材料、資金、勞力和時間,要求產品做到實用、經濟、美觀,使產品形象的審美特徵寓於技術的目的形式中。技術產品的實用功能應是主導因素,使形式服從功能並且體現功能,從而達到功能、結構與形式的統一。功能主義的局限表現在:強調以大量生產滿足消費者的標準化社會需求,抹殺了對於個性的表現,忽視文化傳統的因素,未能認識在技術發展過程中社會化與個性化的相互作用和辯證統一。
物質生產領域中的審美形態和審美經驗有其特殊的質,它們分別表現為技術美以及在使用和生產過程中的審美體驗。技術美以其表現形態與技術功能的聯繫而區別於藝術美。對技術美的體驗不僅通過觀照而且還通過生產或使用過程的動覺感受,從而也區別於藝術觀賞。
技術美通過技術生產過程和產品的結構形式表現出來。它在形式上具有合規律性,在內容上具有合目的性。產品的技術美表現在由產品的材料、結構、功能、形式與環境等因素構成的辯證統一中,其中功能因素占主導地位,產品的功能和結構都是多因素組成的動態系統。在功能中不僅包含技術的、經濟的,而且包含使用的、精神的因素。隨著技術的發展,將不斷開拓出新的功能,結構形式也將變化無窮。在功能、結構、外形之間並不存在單一的對應關係。一種功能可由多種結構實現,而一種結構也可以具有不同的外形。因此,技術美具有一定的相對性。

科技工藝中的美學思想科技工藝中的美學思想
在總體環境的審美塑造中,技術工藝將與藝術美和自然美相結合,構成一個理想的生活和勞動空間,成為人類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發展的重要標誌。
工藝過程美的根源在於生產過程的合理化。生產過程的組織、人與機器和勞動環境的動態關係具體表現在空間、時間的安排,節奏、色彩和音響的處理,人體的動律與機器運轉的關係等方面,它們直接激發著人的心理和情感反應。生產過程的合理化將使勞動不再是一種沉重的負擔,而成為一種美的創造。
科學美 在現代,技術與科學是一個有機的整體。新技術的產生在於各種科學理論的綜合套用,作為理論形態的科學也存在科學結構的美。科學美是指科學結構所反映的客觀世界的簡單性、完整性和有序性,由此使人感受到自然的和諧而產生審美的愉悅。要感受這種美,就必須使欣賞者具有一定的科學修養。科學是以抽象概念的形式反映客觀世界的和諧圖象的,其中包含有豐富的感性形象。但是,這種感性形象是用抽象的科學符號系統表述的。
科學美有助於科學家對於某些未知領域的探索和理論模型的構築,因為在科學家的美感中包含有對自然界客觀規律有序性的反映和理論結構的合目的性特徵。科學美的本質在於人對客觀規律性的反映,它是理論形態中自然結構的形式美。

配圖

相關連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