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美學

科學美學

科學美學是部門美學之一。是從美學與科學相結合的角度,將美學套用於自然科學科學領域的一門新興學科。1987年,徐紀敏在他所著的《科學美學思想史》一書中,倡議建立科學美學,明確地提出了“科學美學”的概念。他說:“科學美學是由自然科學和美學結合而形成的一門新興的綜合性學科。它既可以成為理論科學學的一個分支,又可以成為美學的一個分支。

產生背景

適應了列寧早在1917年就已經指出的自然科學奔向社會科學的歷史潮流,也體現了當代科學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綜合的特點,這是當代科學整體化趨勢的產物。自然科學和美學的研究對象雖然不同,但是它們都是客觀實在在人腦中的反映,都與人類的實踐活動有著十分密切的聯繫。從認識論的角度來說,它們必然有很多共同的方面。這些共同的方面就是科學美學賴以生長的基礎。”“自然科學是人們對自然規律的認識,具有無限深入自然現象本質的能力。一切科學認識對於實踐的指導,就在於它能從無數個別現象中抽出最本質的東西。自然科學在它自身的發展過程中,不斷地對自然界的現象進行抽象概括,以至現實中生動的多樣性逐漸消失了。人們對自然規律的認識,除了科學認識以外,還有一種審美認識。審美認識是以自然界客觀存在著的多樣性為基礎的。這種認識也要透過現象深入到本質。可是審美認識的任務在於,通過典型形象來反映自然界的客觀規律。審美認識有能力顯露和表現客觀現實的多樣性,而不會使現實自然界生動的多樣性消失。”他認為科學認識與審美認識是完全可以統一起來的。

研究對象

,徐紀敏在他1991所著的《科學美學》一書中,是這樣表述的:“科學美學的研究對象主要有兩個。第一個是由自然界的規律所體現出來的自然界的內在美。自然界發展的內在規律與科學家揭示這些內在規律所提出的科學理論,形成了一對主客觀的審美關係。傳統美學所研究的自然美,只是自然界的形式美。自然界的內在規律,表現為自然界的內容美,這是傳統美學所不研究的。脫離了自然界的內容美,它的形式美只能是膚淺的;而脫離了自然界的形式美,它的內容美也就無從表現。科學家的職責是揭示自然界的客觀規律,科學理論就是科學家的大腦對自然內容美的反映。因此,科學理論的創造過程,就是科學家對自然界內容美的審美感知過程。

科學美學的第二個研究對象

,是由科學理論所體現出來的理性美。科學家提出的某一科學理論與社會對這個科學理論的審美活動,形成了另一對主客觀的審美關係。科學一旦創造性地發現了自然界的內在規律,並且用科學語言生產出這種精神產品,那么這種知識形態的精神產品(也就是科學理論),就具有了客觀的實在性。人們對繪畫、詩歌、小說、雕塑、戲劇、電影等客觀藝術品的欣賞,是一種審美活動。人們對科學理論的學習和理解,雖然主要的是理智的判斷活動,但是同樣也滲透著美感因素。因此,對科學理論的學習和欣賞過程,在一定程度上也可看作是審美活動的過程。這樣,作為學習和欣賞對象的科學理論和人們對這一科學理論所產生的審美感知,組成了另一對主觀與客觀之間對立統一的審美關係。……因為科學美學研究對象的複雜性,所以科學美學的研究對象可以從狹義和廣義兩方面來理解。

狹義的科學美學的研究對象

,只是探尋科學理論內在的審美價值。它要尋求自然界的內在美與科學理論這一對主客觀矛盾在審美感知過程中的統一,還要尋求科學理論與對科學理論的欣賞這一對主客觀矛盾在審美感知過程中的統一。廣義的科學美學的研究對象,還應當包括自然界本身的和諧與秩序、科學的發展對美學研究和美學實踐的影響、科學審美能力的培養、科學美學教育等。”我們贊同這些觀點。然而,美學界的某些同志認為科學美學既包括自然科學在內,又包括社會科學在內,甚至認為還包括了文藝理論、文藝美學等。我們認為,科學美學研究的範圍就是自然科學,將社會科學包括在內,未免過於寬泛,是不利於科學美學這門新興獨立學科的發展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