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發現蜜蜂性別基因雄峰無父謎團終破解

雌蜂體內有兩個含有不同等位基因的csd副本,而雄峰只含有一副。 科學家對4種csd等位基因進行DNA排序後發現,csd具有高度的可變性。 科學家還在雄峰和雌蜂體內找到了同樣的等位基因,這一發現證明,不存在決定雌雄的等位基因。

美國當地時間8月22日(台北時間8月23日)訊息,德國、美國和挪威的科學家已經研究發現了決定蜜蜂性別的遺傳信號,這項研究成果被刊登在8月22日的《細胞》雜誌上,它揭示了為什麼雄峰沒有父親,這一困擾了科學家150年之久的謎團,並且解釋了為什麼蜜蜂、螞蟻和黃蜂總是形成群落生活。這項發現可以使養蜂變的更加容易。

早在1845年,一位名叫約翰-德瑞恩的波蘭教區的牧師就得出結論說,雄峰沒有父親,它們由未受精的卵子發育而來的,而受精卵則發育成雌蜂。後來的研究結果表明,德瑞恩的結論是正確的。科學家說,單倍體的雄峰基因是雙倍體雌蜂基因的一半。大約有包括蜜蜂、螞蟻和黃蜂在內的五分之一的動物種類都具有這種相似的性別決定系統,但是這其中所涉及到的基因和機制還沒有被完全破譯。

科學家通過對蜜蜂體內基因的研究發現,雌蜂身體內有一種被叫做互補性別因子(csd)的基因的兩個不同的副本,分別來自父母,它們能夠形成活性蛋白質促使受精卵發育成雌峰,而未受精的卵子只有來自母親的一個csd副本,只能發育成雄蜂。德國維藤博格的馬丁-路德大學的馬丁-貝恩和馬丁-哈斯梅恩與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的羅伯特-佩奇和克姆-豐德克一起成功地分離出了csd。佩奇還說,csd存在於19種可供選擇的版本中,又叫等位基因。雌蜂體內有兩個含有不同等位基因的csd副本,而雄峰只含有一副。

研究人員對處於發育狀態的卵的研究表明,在卵排出12個小時後csd開始產生活性並且在整個發育過程中保持這種活性。科學家與挪威農業大學的史迪格-奧姆浩特合作,利用RNA干擾技術阻礙csd基因的活動性,結果導致雌卵發育成具有雄性性腺的昆蟲,而同樣的處理方法對雄卵卻並不起作用。

科學家對4種csd等位基因進行DNA排序後發現,csd具有高度的可變性。科學家還在雄峰和雌蜂體內找到了同樣的等位基因,這一發現證明,不存在決定雌雄的等位基因。同時科學家還認為,由雌蜂體內的兩個不同的csd版本製造的蛋白質能夠形成一個單位,對性別決定的下一個步驟起作用,這種作用很可能是通過影響其他的基因來實現的。如果僅僅只有一個csd基因,那么就不能形成活性蛋白質,卵就只能發育成雄峰。

佩奇說:“這種csd基因是促使螞蟻、蜜蜂和黃蜂演變的主要因素,而且由於這種雌雄體內單雙倍體的不同,它們這種群居的生活方式才得以延續。”因為雄峰只有一副基因,而一個巢內眾多的雌蜂則擁有更為普遍的多副基因,這樣它們可以在一起協作勞動,而不是僅僅和自己的後代在一起。

但是這也會使種蜂呈下降趨勢,因為有著兩個副本的等位基因的受精卵可以先天的選擇性別,一些卵就會發育成不育的單倍體雄蜂,工蜂發現這些不育的雄峰幼蟲就會把它們消滅,這也正是為什麼天生的蜜蜂群落很快消亡的原因。

佩奇說,自從20世紀40年代以來,這個問題一直困擾著養蜂者,當我們懂得更多的時候,就想出了辦法克服它。養蜂人利用不同互補性別因子的蜜蜂雜交,或者操縱基因使其成為能育蜜蜂。從而使得養蜂變得更加簡單。(陳晶晶編譯)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