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仙戲簡介
莆仙戲是福建省莆田、仙遊地域文化的積澱與結晶,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紮根於歷史土壤之中,又極受現代觀眾的歡迎與喜愛。對當地的民俗、語言、民族心理、民族習慣、文化藝術和社會生活具有潛移默化的深遠影響。素以“宋元南戲活化石”和“南戲遺響”著稱。劇目古老,現有傳統保留劇目5000多個,其中相當一部分為古老劇目。劉念茲先生在《南戲新證》中載稱:“僅就上述已經收藏的莆仙戲劇本數字來說,全國以至全世界,還沒有別的劇種可以與之相比,它是迄今收藏世界戲劇藝術作品最豐富的一個圖書館和博物館”。
莆仙戲對於我國劇壇的貢獻,不僅表現在提供極具歷史價值的戲劇藝術瑰寶,而且在戲劇藝術創新上,也立下新功。
新中國成立後,莆仙戲藝術進一步發揚光大,廣大藝人青春煥發,演出活動活躍,藝術創作繁榮,成果十分顯著。改革開放三十年,莆仙戲更是經歷了八十年代的輝煌時期,劇作家、藝術家們創作出大量的優秀劇目,有新編古代戲劇目,也有改編傳統戲劇目和新編現代戲劇目,特別是新編歷史劇劇目,在福建獨樹一幟,被有關專家稱為閩派戲劇。共有三十幾個劇目在省級以上會演中獲得好獎,其中《狀元與乞丐》、《新亭淚》、《秋風辭》、《鴨子醜小傳》、《江上行》分別榮獲國家級最高獎,其思想性和藝術性都達到一定高度,尤其表演藝術令觀眾與專家“嘆為觀止”。為古老的莆仙戲樹立了一座豐碑。
莆仙戲先後6度進京獻演。一路上受到了專家和觀眾的喜愛和高度評價。名震京滬、杭,風靡海內外。據不完全統計,全國600多個劇團移植上演莆仙戲《春草闖堂》,300多個劇團移植排演《狀元與乞丐》,不少劇團帶《春》劇赴港、澳、台和東南亞各國演出;莆仙戲不少優秀劇目被拍成影視作品,在國內外產生廣泛影響。《團圓之後》、《秋風辭》被列入中國當代十大悲劇,《春草闖堂》被列入中國當代十大喜劇。
《秋風辭》所獲榮譽
1985年,莆仙戲一團的《秋風辭》(周長賦執筆),鯉聲劇團的《鴨子醜小傳》(鄭懷興執筆),參加省十六屆戲劇調演,雙雙獲劇本一等獎、導演獎,分別獲舞美設計獎、優秀演員獎、音樂獎及演員獎等。
1986年,莆仙戲一團的《秋風辭》(周長賦執筆)參加第二進制屆全國戲曲觀摩演出,榮獲劇本創作一等獎、舞美設計一等獎、集體演出二等獎、導演三等獎、主演二等獎、配演二等獎及二人民眾角色獎。同年,莆仙戲《秋風辭》(鄭懷興執筆)和《鴨子醜小傳》(鄭懷興執筆)榮獲第二屆全國優秀劇本獎。
《秋風辭》介紹
1985年5月下旬,當時擔任莆田縣文化局副局長的周長賦(長福)創作的新編歷史劇《秋風辭》,由原莆田縣莆仙戲一團(下稱“一團”)排演,參加福建省第十六屆戲劇會演,榮獲劇本創作一等獎。7月中旬,由中央文化部組成的華東片選戲觀摩團一行12人,來莆審看《秋》劇等,選進京會演劇目。後來經過華東片觀摩團評選,《秋》劇當選入圍,報送全國綜合參選。10月16日,中央文化部調演大會正檔案通知,莆仙戲《秋》劇上京參加“全國戲曲觀摩大獎賽大會”演出。這是莆仙戲四度上京獻演,但是,前三度上京獻的都是傳統劇目改編成功的精品,這一次卻是莆仙戲第一個新編歷史劇應調上京獻演,也是莆仙戲第一次在首都參加“全國戲曲大獎賽”。大獎賽的結果,莆仙戲又獲得了巨大勝利。之後,這位才華橫溢的莆仙戲青年劇作家,不斷努力求索,奮進,幾部力作精品又連續獲幾個代表我國最高水平 的戲劇大獎。當年一團《秋》劇上京參加“大獎賽”凱旋迴閩之時,隨同晉京的《福建日報》記者張玉鍾發表了以《秋》劇一出動京城為主題的綜合報導。莆仙戲《秋風辭》
許多專家認為,該劇選材好,開掘深,是一出揭露封建專制主義的黑暗和血腥統治的大悲劇,有氣勢,有巨觀壯闊,驚心動魄,具有陽剛之美,有較大歷史跨度,給人經豐富的聯想有深刻的哲理啟示,其原因在於劇作者較好地運用馬克思主義的唯物辯證史觀去認識和研究歷史塑造出一系列血肉豐滿的人物形象。 《秋風辭》在京演出期間,也得到新聞界的有力支持,北京,上海,廣州等各大報紙、電台的記者接踵前來採訪,《人民日報》,《人民日報海外版》、《中國日報》、《光明日報》、《中國青年報》、《戲劇電影報》、《中國文化報》等都為該劇發表了評論,新聞,劇照等。 當文化部決定 選 派《秋風辭》進中南海懷仁堂 ,向中央領導匯報演出的訊息 傳來後,劇組全體同志都激動萬分,這是第一輪演出的六台戲中唯一被選進懷仁堂 匯報演出 的,大家為能得到這一崇高的榮譽而欣喜若狂。
《秋風辭》劇情點滴
新安縣令李壽是新編歷史劇《秋風辭》一劇中的主人公,這個有膽魄才識的的年輕官吏,在漢武帝因“巫蠱之禍”造成骨肉相殘的血腥歲月里,從冒殺身之禍掩護太子的義士,一變而為願以太子頭顱換取萬戶候的劊子手。他的墮落和蛻變,有個人貪慾的原因,而漢武帝的專橫,卻成為原來處於潛藏狀態的自私意識的催化劑,製造了瘋狂的時代人類正常自衛意識的惡性裂變。在這個戲裡,漢武帝不是一個簡單的“專制”化身,作為皇帝和父親,既有統治權威的意志,又有普通的愛子之情,而在前者戰且後者的過程中,他性格中堅毅和殘忍兩種力量同時呈現出來。要求統一和防止分裂,在漢初是符合歷史要求的,但這種要求又是在專制橫暴與反人性的骨肉相殘中實現的。《秋風辭》體現著新的歷史觀和它所反映的歷史生活的廣度、深度和真實性,是同類題材的傳統老戲所不能比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