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原文
秋蘭賦
秋林空兮百草逝,若有香兮林中至。既蕭曼以襲裾 ,復氤氳而繞鼻 。雖脈脈兮遙聞 ,覺熏熏然獨異 。予心訝焉,是乃芳蘭,開非其時,寧不知寒?
於焉步蘭陔 ,循蘭池,披條數萼 ,凝目尋之。果然蘭言,稱某在斯。業經半謝,尚挺全枝。啼露眠以有待,喜采者之來遲。苟不因風而棖觸 ,雖幽人其猶未知。於是舁之蕭齋 ,置之明窗。朝焉與對,夕焉與雙。慮其霜厚葉薄 ,黨孤香瘦 ,風影外逼,寒心內疚。乃復玉幾安置,金屏掩覆。雖出入之餘閒,必褰簾而三嗅 。誰知朵止七花,開竟百日 。晚景後凋 ,含章貞吉 。露以冷而未晞 ,莖以勁而難折;瓣以斂而壽永 ,香以淡而味逸 。商飆為之損威 ,涼月為之增色 。留一穗之靈長 ,慰半生之蕭瑟 。
予不覺神心布覆 ,深情容與 。析佩表潔 ,浴湯孤處 。倚空谷以流思 ,靜風琴而不語 。歌曰:秋雁回空,秋江停波。蘭獨不然,芬芳彌多。秋兮秋兮,將如蘭何!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蘭:蘭花。多年生草本植物。俗稱草蘭,又名春蘭。一莖一花,花清香。一莖數花者為蕙,俗名蕙蘭。又一種開於秋季,亦一莖數花,以產於福建,故稱建蘭。
蕭曼:高遠的樣子。襲裾:薰染衣襟。裾(jū):衣服的前襟。
氤氳(yīnyūn):氣流動盪瀰漫。
脈脈:相視貌,含情不語貌。
熏熏(xūn):和悅貌。
陔(gǎi):田埂。
披條數萼(è):分開樹條數著花朵。
棖(chéng):觸動。
舁(yú):抬。蕭齋:書齋的別稱。唐李肇《國史補》中:“梁武帝造寺,令蕭子云大書蕭字,至今一‘蕭’字存焉。李約竭產自江南買歸東洛,匾於小亭以玩之,號為蕭齋。”
慮:憂慮。
黨:親朋相伴。
褰(qiān):撩起,用手提起。《詩經·鄭風·褰裳》:“子惠思我,褰裳涉溱。”
開竟百日:竟然開了百天。
晚景後凋:綻放得遲,凋謝也晚。
含章貞吉:內涵文采,中心純正。
晞(xī):乾。
瓣以斂而壽永:花瓣因收斂而保持時間長。
香以淡而味逸:香氣因清淡而長時間有味道。
商飆(biāo):秋風。損威:減損威力。
增色:增加色彩,更加艷麗。
靈長:延綿長遠。
蕭瑟:蕭條寂寞。
布覆:邊布蓋滿,即充滿內心。
容與:安逸自得貌。屈原《九歌·湘夫人》:“時不可兮驟得,聊逍遙兮容與。”
析佩表潔:解下玉佩表明高潔。
浴湯孤處:沐浴後孤居幽處。
流思:思緒飛揚。
靜風琴:沒有風而檐聞的鐵片不動。風琴:掛在檐間的鐵片,風吹相撞發出聲音,也稱風鈴、鐵馬。
1.蘭:蘭花。多年生草本植物。俗稱草蘭,又名春蘭。一莖一花,花清香。一莖數花者為蕙,俗名蕙蘭。又一種開於秋季,亦一莖數花,以產於福建,故稱建蘭。
2.蕭曼:高遠的樣子。襲裾:薰染衣襟。裾(jū):衣服的前襟。
3.氤氳(yīnyūn):氣流動盪瀰漫。
4.脈脈:相視貌,含情不語貌。
5.熏熏(xūn):和悅貌。
6.陔(gǎi):田埂。
7.披條數萼(è):分開樹條數著花朵。
8.棖(chéng):觸動。
9.舁(yú):抬。蕭齋:書齋的別稱。唐李肇《國史補》中:“梁武帝造寺,令蕭子云大書蕭字,至今一‘蕭’字存焉。李約竭產自江南買歸東洛,匾於小亭以玩之,號為蕭齋。”
10.慮:憂慮。
11.黨:親朋相伴。
12.褰(qiān):撩起,用手提起。《詩經·鄭風·褰裳》:“子惠思我,褰裳涉溱。”
13.開竟百日:竟然開了百天。
14.晚景後凋:綻放得遲,凋謝也晚。
15.含章貞吉:內涵文采,中心純正。
16.晞(xī):乾。
17.瓣以斂而壽永:花瓣因收斂而保持時間長。
18.香以淡而味逸:香氣因清淡而長時間有味道。
19.商飆(biāo):秋風。損威:減損威力。
20.增色:增加色彩,更加艷麗。
21.靈長:延綿長遠。
22.蕭瑟:蕭條寂寞。
23.布覆:邊布蓋滿,即充滿內心。
24.容與:安逸自得貌。屈原《九歌·湘夫人》:“時不可兮驟得,聊逍遙兮容與。”
25.析佩表潔:解下玉佩表明高潔。
26.浴湯孤處:沐浴後孤居幽處。
27.流思:思緒飛揚。
28.靜風琴:沒有風而檐聞的鐵片不動。風琴:掛在檐間的鐵片,風吹相撞發出聲音,也稱風鈴、鐵馬。
白話譯文
秋林空寂,百草凋衰,似有幽香從林中傳來。這香味既像圍著衣襟在瀰漫,又不時繚繞於鼻端。雖然若斷若續地似來自遠處,卻和悅溫馨,沁人心脾,香味獨特。我心中很詫異,這是蘭花的芳香,但是開得不是時候,難道不知道寒天已到?
於是順著地埂去尋找,沿著蘭花池,撥開葉片,仔細地數那正開或尚未開的花朵。果然那蘭花好似開口說話了,說我在這裡。一看已經謝了差不多一半,整個枝條還挺著。像是眼含淚水有所期待,採摘者雖然來遲,卻也使自己心中高興。若不是因為風吹香動,即便是幽居的人也未必知道。於是把蘭花拾進書齋,放在明亮的窗前,朝夕為伴。擔心它薄葉難禁秋霜,發莖又少形體孤單,加上風吹日曬,可能會受不了而生病。於是又把這蘭花放在飾玉的几案上,用繡金的屏風圍蓋。經常利用進出的一些暇余,掀起圍蓋來再三嗅花香。誰知這七朵花連續開了競有一百日,開到後來,仍然精神內斂,不稍鬆懈。露因為冷而未晾乾,花莖勁韌難於摧折,花瓣斂聚花期很長,香味雖淡卻逸向四方。秋風雖在為它減卻儀容,冷月卻為它增添光彩。留下最艱貞一朵花,慰藉那大半生的蕭條。
我情不自禁地心神為之傾覆,對它顧眷情深。解下身上的所佩等雜物,沐浴而獨處,讓自己的思想在空寂中自由馳騁,靜靜的屋檐風鈴緘默不語。那讚頌的歌是這樣: “秋雁經過長空,秋天的江水平靜無波。蘭花卻與此不同,經秋更芬芳。秋啊秋啊,你能拿蘭花怎么樣呢?”
作品鑑賞
文章從聞到蘭的香氣寫起。“秋林空兮百草逝,若有香兮林中至。”這股香氣在天氣寒冷、百花凋謝的遠方傳來,芳香異常,引起作者的驚異。猜想一定是秋蘭發出的香氣,於是“步蘭陔,循蘭池,披條數萼,凝目尋之”。這裡作者筆下暗示出兩個問題:一是蘭不以華美艷冶誘人,而是遠居幽深,芳香自溢;二是百草披靡而蘭花正香,暗示了蘭耐嚴寒、傲雪霜、堅韌自持的性格特點。這樣寫既寄寓著作者的思想,又為下文“舁之蕭齋,置之明窗”的描寫做了鋪墊。
作者在尋找蘭的時候,果然蘭在那裡說話了,它大聲地喊道:“我在這裡。”(“某在斯”)於是作者靠近去看,只見這株秋蘭已是“業經半謝,尚挺全枝”。它兩眼含著淚水,像是有所等待;然而高興的是採集它的人終於姍姍而至了。這是正面描寫秋蘭的第一層。作者落筆不俗,將秋蘭人格化。蘭雖以孤芳傲世,但是畢竟還希望人們聞到它的香氣。同時這一描寫,又不自覺地流露出作者隱居與出世的矛盾心情。
接著作者把蘭抬進自己的書房,以便朝夕相對。又顧慮天氣漸冷寒氣襲人,於是“復玉幾安置,金屏掩覆”。作者在工作百忙之餘,也“必褰簾而三嗅”。這層描寫充滿了詩意,作者對蘭不僅採用擬人化的表現方法,而且又以誇張的筆墨和激情敘寫自己對蘭的喜愛,以寄託自己對清高處世生活道路的欣賞。
從“誰知朵止七花”開始,作者對蘭進行更深層次的描寫。它雖然開花不多,但卻“開竟百日”,而且凋謝得很晚,始終含美於內而又安祥貞靜地迎接著氣候的變化。直到很冷的時候,花梗已凍得僵直,但仍堅韌很難被折斷;花瓣已凍得收縮,但仍像要開放的樣子,而且淡淡地散發著香氣。特別值得注意的是,秋蘭最後留著一朵花兒,掙扎在嚴寒之中,來安慰半生淪落的人,令之心神感動。因此“留一穗之靈長,慰半生之蕭瑟”一句,是物情人情的高度統一,也是作者對秋蘭最大的歌頌和讚美。
文章最後幾句用詩歌的形式結尾,是賦體常用的形式,它起到總括前文的作用。賦的寫作特點通常是“體物寫志”,因此體物鋪敘之後的詩歌結尾,也正是作者點明主題、披露作意的時機。本文“寫志”的地方在行文中時有流露,“歌曰”部分更是集中表現,作者直接提出:蘭幽居避世,清高自守,有自己獨特的生活道路。
這篇小賦,作者注意字句的工整對仗,音節的輕重協調,內容新穎,融合作者的獨特感受,具有鮮明生動的藝術形象。
這篇賦作者通過讚美蘭花不以艷色媚世,徒以幽香怡人的高尚品質及蘭花的清幽高潔、凌寒獨秀的品性風貌,寄託了作者潔身自愛、超塵脫俗的人格追求及清高自持的處世思想。
作者簡介
袁枚(1716~1797),字子才,號簡齋,錢塘(今浙江杭州)人。乾隆四年(1739)進士,官翰林院庶吉士,歷溧水、沭陽、江寧等知縣,有政聲。33歲時以父喪辭官,定居江寧(今江蘇南京),於小倉山築園林,取名隨園,從此吟詩授徒以終。有《小倉山房詩文集》、《隨園詩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