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據漢陽史志文獻記載:明末清初,古鸚鵡洲始現漸沉之勢(據《清一統志》載:“湖北武昌府,鸚鵡洲在江夏縣西南二里,禰衡墓晨鸚鵡洲,今淪於江。”)。嘉慶二十年(1815),漢陽知縣裘行恕主持將禰衡墓遷至新淤起的補課洲(今漢陽鸚鵡洲)。光緒二十六年(1900)二月,漢陽知府余肇康應鄉人之請,重建禰衡墓,為石建,呈方形,並題寫了墓碑文立為“漢處士禰衡墓”碑。爭議評價
作為保存古蹟之舉,2000年文化部門重建禰衡墓,初衷無可非議。但從其選址上看,至少有以下幾方面不妥:其一,未能很好地利用這一古文化品牌。漢賦在古代文壇上有重要的一席之地,禰衡的代表作《鸚鵡賦》,在後世廣為流傳,鸚鵡洲因此而得名。歷代文人墨客為此留下不少膾炙人口的詩章,如唐代大詩人李白在《望鸚鵡洲懷禰衡》、《鸚鵡洲》詩中,對“才高竟何施,寡識冒天刑”的禰衡曾有極高的品評。漢陽古今史志文獻也屢有禰衡的記載。將禰衡墓重建於山坡林間小道旁,結果是鮮為人知,甚至山下的居民都少有路過此處者,這何談發揮其文化“品牌效應”呢?
其二,龜山與禰衡歷史事件毫無聯繫。文采飛揚的《鸚鵡賦》產生於古鸚鵡洲;禰衡被殺後,劉表對此“亦嗟呀不已,令將葬於鸚鵡洲邊”。清代中葉,禰衡墓遷至補課洲(今鸚鵡洲),晚清又重建於此。可見,前朝古人是十分注重紀念性地址與歷史背景之關聯的。
今鸚鵡洲洲頭至洲尾面積6.17平方公里,難道就容不下一座歷史名人的古墓么?將此墓“強加於”龜山,確實有點不倫不類,也有點滑稽。
其三,不利於這一旅遊資源的開發。歷史文化是重要的旅遊資源;而歷史遺存的挖掘和合理運用的水平,則關乎一個地方、一座城市旅遊事業的進步與旅遊經濟的發展。
禰衡其人其事作為我們這座城市不可多得的旅遊文化題材之一,本應得到很好地開發和利用。然而,重建的禰衡墓卻被冷冷清清地“養在深閨”,絕大多數市民不知所在,外地遊人更是足跡罕至,無怪乎幾年來這一旅遊資源的開發根本無從談起。細想起來,的確十分可惜。
禰衡其人不畏權貴、才華橫溢,雖後世多有說其恃才傲物、目空一切、心高氣傲、出言不遜、狂傲無禮,但畢竟其才華傲骨世間少有,亦可算一英雄。禰衡死後墓葬幾次遭到損毀最後只落得衣冠冢散在龜山腳下世人極少關注,正應了《三國演義》開篇詞臨江仙中寫到的:“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