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崩樂盛:以春秋戰國為中心的禮樂關係研究

一、“樂”的形式本體獨立表現本質/32 二、“樂”的個體情感表現本質/36 三、“樂”在孔子思想體系中的定位/197

圖書信息

出版社: 文化藝術出版社; 第1版 (2009年5月1日)
叢書名: 中國音樂學研究文庫
平裝: 387頁
正文語種: 簡體中文
開本: 16
ISBN: 9787503937033
條形碼: 9787503937033
尺寸: 22.8 x 17.2 x 2 cm
重量: 599 g

作者簡介

李宏鋒(1977-),男,漢族,唐山丰南人,文學博士,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助理研究員,《中國音樂學》編委、《中國音樂年鑑》編委。
主要發表論文有《漢代喪儀音樂中禮、俗關係的演變與發展》、《傳統禮樂文化的內在張力結構》、《“錢氏音差”解析》、《苟子的音樂體認及其現代啟示》等十餘篇,編著普通高校人文素質教育通用教材《藝術鑑賞》(合著)。
參與教育部重大科研項目“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理論與實踐研究”、文化部委託課題“中國藝術總論”,國家藝術科學“九五”規劃項目《六朝音樂文化研究》等課題。
2007年獲中國藝術研究院“科研之星”、“優秀畢業生”榮譽稱號,獲中國藝術研究院優秀博士學位論文“中華兩岸文化藝術基金會會長莊漢生獎學金”。

內容簡介

禮崩樂盛:以春秋戰國為中心的禮樂關係研究》講述了:禮樂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對中華文明的延續和發展具有重要影響。傳統社會的禮樂文化模式中,“禮”與“樂”往往以和諧一致的面貌呈現。然而,這種禮備樂和的表象背後,實際隱含著禮、樂二者間的巨大矛盾。本文即以“禮樂張力”為切入點,以春秋戰國禮、樂關係為中心,深入剖析傳統禮樂文化中蘊含的禮、樂矛盾以及人們對音樂藝術的體會和認知。從社會功能屬性方面看,專制時代的“禮”,旨在維繫以血緣宗法制為基礎的等級秩序,確保王權統治長治久安。“禮”不僅作為普遍行為準則規範人們的言行,更滲透到靈魂深處,從根本上約束個人內心思想情感,將個體意識納入群體規範,使個體生命價值湮沒在以等級秩序為核心的、整齊劃一的群體情感之中。
相比之下,“樂”(即藝術,包括音樂、歌舞及詩歌等)則是一種發於內心的、“人情所不能免”的藝術形式,它強調形式本體獨立和個體情感的自由展現,具有追求個性獨立與生命自覺的本質特徵。在極權專制時代的禮樂架構中,“禮”對“樂”的鉗制與異化,與“樂”追求自身獨立、追求個性自由、彰顯個體生命意識的藝術本質間,形成一對不可調和的矛盾。二者間的這種內在張力關係,構成音樂藝術發展的基本動力。
宗周禮樂文化模式以等級禮制為核心,“樂”逐漸從先前禮、樂混生的宗教狀態脫離出來,明確成為“禮”的附庸和維繫王權政治的工具。至春秋時代“禮崩樂壞”,“樂”在人性覺醒的時代精神感召下,自身蘊涵的與人性本質相一致的藝術特徵日益凸顯,與維繫等級制度、壓抑個性存在的“禮”形成尖銳對立。

媒體評論

文章在整體把握、思辨性、閱讀與思考的深人性、巨觀與微觀的辨證性、對周禮及其在春秋戰國時代的演化差異等方面均顯示出特色。特別是在對於儒家禮樂觀的闡釋.對於該時段“非禮用樂”的辨析,對於戰國以下音樂的轉型等等,綜合多種研究所作出的考辨顯示出作者具備較強的理論素質。
——答辯委員會主席 項陽
論文將巨觀的歷史文化視野和認真的史學梳理結合在一起,針對中國文化史上“禮”與“樂”和諧背後存在的矛盾,進行了較系統深入的研究,並以“禮樂張力”為切入點,探討了“禮”與“樂”的本質,其中還專門探討了孔子思想體系中有關“禮樂”的部分,不乏自己獨到的觀點和有個性的表達方法,是一篇立論嚴謹、思路清晰、表述準確的有分量的論文。
——田青
論文對禮與樂分別加以專論,重點研究禮、樂二者的矛盾構成,提出禮、樂二者的內在張力關係,是音樂藝術發展的基本動力這一論斷。論文借鑑文化分層理論,對音樂的物本、文本和人本層面進行剖析,所論均較具新意。作者提出的“禮樂張力”分析模式,對中國古代音樂文化史研究具有一定理論意義和參考價值。
——方建軍
該文對深刻影響中國音樂文化歷史的先秦“禮樂”思想進行了多學科的綜合闡述、分析,涉及史學、哲學、美學、文化人類學等,體現了作者較為廣博的知識和學術探究的志趣,亦體現其勤於學術思維的品質和獨立科研的能力。在文字間透露出作者鮮明而強烈的人本主義學術立場和藝術責任感。作者立意反思歷史,啟示今天,體現了其對中國音樂文化發展的學術關懷與參與意識。難能可貴的是,作者以哲學釋義學為據,體現了個人學術立足點的自覺。
——宋謹

目錄

內容提要(附英文)/1
緒論/1
第一章 禮樂相互關係釋義
第一節 “禮”的本質特徵/13
一、“禮”之初義/14
二、春秋戰國時代“禮”的本質特徵/17
三、秦漢之後關於“禮”的論說/26
第二節 “樂”的本質特徵/31
一、“樂”的形式本體獨立表現本質/32
二、“樂”的個體情感表現本質/36
三、“樂”所蘊含的追求個性獨立的生命自覺意識/41
第三節 “禮”、“樂”二者間的矛盾對立關係/45
一、“禮”與“樂”注重本體表現本質間的矛盾/46
二、“禮”與“樂”情感自由表現本質間的矛盾/50
三、“禮”與“樂”追求個性解放的生命自覺意識間的矛盾/56
四、“禮”、“樂”矛盾對立所形成的“禮樂張力”/60
第二章 禮樂結合的歷史淵源及春秋時代的。非禮用樂”行為
第一節 先周禮樂文化的表現形態/67
一、禮樂結合的早期形態/68
二、夏商禮樂文化的表現形態/7l
第二節 宗周禮樂文化的表現形態/78
一、宗周吉禮、軍禮用樂概觀/79
二、宗周嘉禮用樂概觀/84
三、宗周禁樂之禮/89
第三節 春秋“非禮用樂”行為的表現及其文化意義/92
一、以追求更高等級認同為主要目的的“非禮用樂”行為/93
二、以滿足享樂欲望為主要目的的“非禮用樂”行為/10l
三、以追求音樂形式美感為主要目的的“非禮用樂”行為/105
四、以追求情感表現及藝術感悟為主要目的的“非禮用樂”行為/115
第三章 對“禮崩樂壞”背景下若干春秋音樂事象的再分析
第一節 賦詩之風的興衰及其文化意義探討/127
一、春秋賦詩之風的興盛原因/129
二、春秋賦詩之風的興盛及其歌唱形式與用詩類別/133
三、從春秋賦詩之風的興衰看“禮樂張力”在其中的作用/14l
第二節 春秋器樂藝術的獨立發展/147
一、春秋青銅樂器在形制、分布方面的發展/147
二、春秋青銅樂器銘文及音律結構的演進/156
三、春秋器樂演奏形式及風格、內容的多樣化發展/165
第三節 春秋樂人群體的變遷及音樂體認/173
一、春秋樂人的社會地位及管理方式/173
二、春秋樂人群體變遷下的音樂傳播/175
三、“樂與政通”——春秋樂人群體的音樂體認之一/179
四、“樂與天通”——春秋樂人群體的音樂體認之二/184
第四章 “禮樂張力”下的孔子音樂體認
第一節 “禮一仁一樂”的學說模式及“樂”在孔子思想體系中的定位/189
一、孔子思想體系的核心
——“禮”及“復周禮”的政冶理想/190
二、“復禮”的內在超越之路
——“仁”及其在禮樂融通中的橋樑作用/194
三、“樂”在孔子思想體系中的定位/197
第二節 “禮樂張力”下的孔子音樂體認/200
一、“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
——孔子對音樂藝術本質的體認/20l
二、“文質彬彬”、“盡善盡美”
——孔子對音樂形式與內容關係的體認/207
三、“樂而不淫,哀而不傷”
——孔子論音樂表現的“中和”原則/214
四、“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孔子論音樂的社會功能/221
第三節 對孔子音樂認知的總體評價/230
一、孔子音樂認知中的歷史進步因素/230
二、孔子音樂認知的歷史局限及其中蘊含的“禮樂張力”/235
第五章 “禮樂張力”在戰國時代音樂演進中的制約作用
第一節 儒、道音樂體認中“禮樂張力”的消長/247
一、孟子音樂體認中蘊含的禮樂矛盾/248
二、荀子對儒家禮樂思想的系統化發展/257
三、道家音樂觀及其與儒家禮樂認知間的張力關係/266
第二節 士階層在戰國音樂發展中的推動作用/276
一、戰國時代士階層對禮樂關係的普遍認知/277
二、戰國時代士階層的音樂活動及其對音樂發展的貢獻/283
第三節 戰國時代“禮樂張力”下音樂藝術的新發展/290
一、戰國時代各地民間音樂文化的普遍繁榮/290
二、戰國宮廷音樂審美風尚的新變及先秦音樂文化的轉型/297
第六章 “禮樂張力”相關問題界說及其在中國音樂歷史進程中的意義
第一節 “禮樂張力”相關問題界說/309
一、音樂藝術構成“分層理論”的提出/309
二、“人本價值”制約下的音樂藝術本質/314
三、音樂藝術的價值層次構成及其與“文化價值相對論”的關係/320
第二節 “禮樂張力”變化對古代音樂發展的影響
——以魏晉和明代音樂為倒/328
一、魏晉的“藝術自覺”精神及其在音樂歷史發展中的作用/329
二、從明代文化藝術的演變,看“禮樂張力”對音樂歷史發展的影響/337
結論/347
附錄一《左傳》所見春秋“非禮用樂”事例一覽表/358
附錄二《左傳》所見春秋“賦詩”年表/365
附錄三論文插圖目錄/373
參考文獻/374
後記/386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