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
現任主持釋開盛法師。
歷史
明即明亮字曉天老和尚其徒太原人名真全字大用為禪堂寺開山始祖,大用和尚朝禮名山拜佛,一日晚行至司吾山(今馬陵山)見此山勢峻岩地辟人稀,隨放蒲團跌坐不去,後在此結草為舍名曰禪堂。當時四周以植物為界占地十餘頃,大用和尚廣收徒弟墾荒種糧,修築殿宇,建造佛塔,禪堂初具
規模。明萬曆十五年因歉收有饑民來寺偷糧不意迷失未能出去,大和尚以慈悲為懷非但不予責罰還請饑民入寺用膳後又允將糧食挑回家中,饑民深感慚愧自願出家,前後收徒十六內有二尼僧,此後禪堂日漸興盛,香火愈旺,善男信女絡繹不絕。僧人常雲遊名山古剎,故世有(南京到北京禪堂半邊僧)之說。二戰期間遭到日本帝國主義慘無人道的嚴重破壞,建國後禪堂寺恢復宗教活動並成為馬陵山一景。2005年新沂市政府撥款重建大雄寶殿,殿內4.4米高的佛像三尊,十八羅漢像,西方三聖像,重達三噸的平安鍾還有千佛燈,彌勒佛像,滴水觀音像大殿前面還有放生池到處蒼松翠柏,環境優美佛聲陣陣,耳邊縈繞天籟之音。位於風景區中部偏西,與禪堂水庫相鄰。禪堂始建於明成化十年,清康熙時達極盛,有幾百名僧人分支到外地廟堂,故有:“南京到北京,禪堂半邊僧”之說。現尚存二進院落,有殿房三座。形制簡陋,但大殿梁頭細部做法有明式特徵。據記載,禪堂於明萬曆年間曾重修,並建有九層磚塔一座。疑大殿木構之梁架為萬曆重修時舊構件,磚塔毀予五十年代.這是馬陵山唯一保存之古建築。近年廟堂經過整修,恢復了宗教活動。禪堂傍依梅村,當年植梅甚多,每逢梅花盛開之時,遊人如織。著名的宿遷八錄中的《梅村煮雪》即指此。現在梅花雖無,但周圍林木蔥鬱,村民建房已受控制,準備全部遷出。這裡交通便捷。此譜記載了禪堂真全大用和尚法傳的歷史淵源。清同治《宿遷縣誌》有載:“僧大用主持司吾禪堂,有異術。一夜,盜入室,劫其貲重,詰旦,命徒出視,則群盜止山谷間,不能動。還報大用,往,數盜賊皆哀悔乞憐,揮之,始脫然而去。”
禪堂雖說不大,但在佛門中名聲頗高。當日寇火燒五華頂時,雖倖免兵燹之禍,但僧人也因之風流雲散,部分廟字倒坍。近年,政府出資重修,招集老僧四五,供奉香火。
禪堂距今已有500多年的歷史。目前有前殿,中殿、後大殿及東西廂房等23問殿房。
該廟祖庭為山西五台山開華嚴洞,屬禪宗臨濟派,法傳徒子徒孫。其上八代祖為智、慧、清、淨、道、德、園、明,明即明亮,字曉夭老和尚。其徒弟名真全,字大用和尚,是禪堂廟的開山始祖.大用和尚偕同師弟素庵和尚札朝名山拜佛,一日晚走到現在的洪峰村北側,見此處山膏水秀,三面環山,一面靠水,地僻人稀,清靜安謐,遂放蒲團,趺坐不去,素庵和尚獨自南遊至南京棲霞寺.住步立業,單傳子孫。後大用和尚則在此結草為舍,名禪堂.禪堂廟僧多尼眾,禪堂三面環山,一面向水,十分清幽。《禪堂族譜》記載:“單傳子孫松七世祖遂在司吾山,朝夕誦經,日夜持誦,與虎狼共居,以山石為伴,也眾見異之,群願指山之虎地為主,結草為舍,故名‘禪堂’。
當時種木為界,故東至爛石溝,西至三汾溝,南至響水溝,北至橫溝,計地十餘傾。”祖遂招徒,懇地收籽、造殿、修廊字、建佛塔。明萬曆十五年歲欠,賊人四起,男女來山扒糧,不意迷走,四溝不能出,祖叫眾俱來,進禪堂飽餐一頓,再行挑糧不罪,賊遂抱慚自愧.各願出家,洗手修行,前後共收十六徒”日漸興旺,後又在沫陽縣建造東禪堂,在奶奶山建造尼庵.寺內整日香火繚繞,善男信女,燒香拜佛,絡繹不絕。寺內僧人經常出遊全國各名山大寺。因此,抗日戰爭時期,日寇到處燒殺搶掠,佛教寺廟也難倖免。五華頂泉湖律院被日寇焚燒後,該廟僧人也幾乎散光,香火斷絕.解放後已經沒有住廟僧人。1956年徐州市在該廟設立麻瘋病防治所,1988年該所遷出禪堂,廟交由政府管理.同年三月,我市政府為了保護歷史文物,落實黨的宗教政策,並增添馬陵旅遊景點,下文開放此廟.幾年來,省宗教局和市政府一再撥款,對該廟進行維修,使瀕於倒坍的數百年古廟得到保護。為後人留下了一筆歷史遺產。現在中殿已用香樟雕刻了八尊佛像,後大殿塑造三尊佛和十八羅漢。
1990年恢復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佛教信徒討回寺址(部分),恭塑佛像,禪堂寺再次燃起香火。
1999年11月,嚴清法師帶領四眾弟子,恢復東大殿、部分僧舍和圍牆,禪堂寺法務活動始走向正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