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關隘始建於五代閩國,石構。明嘉靖年間,知州黃良材建造隘房;清乾隆時,郡守李拔題稱“分水雄關”。清學者俞樾(1821~1907年,字蔭甫),由浙江德清往霞浦省親,路經此處,留題“嶺上嚴嚴分水關,令人回首故鄉山。歸途倘踐山靈約,雁盪天台咫尺間。”字跡至今尚存。清鹹豐十一年(1861年),浙江平陽金錢會起義軍,奇襲分水關,殺死烽火營張振彪等清兵近百名,後長驅入閩。
1958年,閩、浙公路開通(104國道),分水關被切為兩段。現存關牆殘高2至3.5米,寬0.9米,長近千米。關隘口有清同治七年(1868年)碑刻一方。
1989年,福鼎縣(現改市)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2001年1月,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五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