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田村
福田村位於廣東省普寧市南陽山區高埔鎮東北部,下轄福口、田背、上壩等3個自然村。總人口1970多人。農業以種植業為主,產水稻、甘薯,水果有青梅、橄欖、油甘、鳳梨等。屬革命老區。
基本信息
- 中文名:福田村
- 所屬地區:中國 雲南省
- 下轄地區:轄福上、彝族等10個村民小組
- 面積:30.54平方公里
- 人口:1069人(2007年)
- 地理位置:地處洱源縣牛街鄉北邊,距牛街鄉政府所在地10公里,距縣30公里。東鄰國有林,南鄰大松坪,西鄰上站
- 地方特產:烤菸
- 知名產業:種植業、養殖業、林業
廣東省普寧市高埔鎮福田村
福田村位於廣東省普寧市南陽山區高埔鎮東北部,距鎮區8公里,北毗鄰梅林鎮,梅林至葵坑公路橫貫其中,交通便捷。下轄福口、田背、上壩等3個自然村。總人口1970多人。全村有耕地472畝,山地5546畝。農業以種植業為主,產水稻、甘薯,水果有青梅、橄欖、油甘、鳳梨等。林木資源豐富。道路暢通,村道實現了水泥硬底化。有食品加工廠、毛織加工廠等企業2家。有文化活動場所1個,國小1所。屬革命老區。
2.廣東省湛江市徐聞縣龍塘鎮福田村
福田村位於廣東省徐聞縣龍塘鎮鎮境西北部,東連黃定村委會,北與曲界鎮交界,西與南山鎮接壤,南鄰華林村委會,面積15.56平方公里。轄西松、塘口、高浮、上園、豐祝、赤嶺、新村、那察、月靈、那光、曹家、那法橋、田仔園、大小堝、成堝等15條自然村。村委會辦事處在福田新圩。2004年,全村委會有1297戶6334人,勞動力2978個;耕地面積12536畝;機械總動力2604千瓦;農業總產值4001萬元;年人均純收入4039元。有國小9所,其中完全國小3所。福田村委會西松村為清代著名書法家李梓瑤的故里;福田村委會赤嶺村則是清代御史、江西提學副使翁學海的祖籍地。3.湖南省衡陽市衡山縣福田鋪鄉福田村
福田村湖南省衡山縣福田鋪鄉福田村有20個村民小組,有222戶,共980人,設黨支部(黨委、黨支部),共25名黨員,其中流動黨員4名。村民主要經濟來源為種養和外出務工,農民年純收入3000元,村集體經濟收入5000元。現有村兩委幹部為4名,村活動場所面積340平方米(其中辦公室3間,會議室1間)。
4.江蘇省南京市溧水縣開發區福田村
福田村江蘇省南京市溧水縣開發福田村地處溧水縣開發區烏山集鎮北側,區位優勢明顯,基礎設施完善,自然環境優良。2001年將原幸福村、秧田村、和蟬山村合併,形成現在的福田村村域規模。目前,福田村轄區面積為6.5平方公里,耕地面積為4370畝,共有13個村民小組,人口3178,黨員111人。江蘇省南京市溧水縣溧水開發區福田村
福田村水、電、通訊到戶率,衛生戶廁率,生活垃圾集中處理率,主幹道硬化率等均達100%,農民居住區綠化率達40%以上。目前,建有社區活動中心一個、社區衛生服務站一個。福田村平均每年投入經費40多萬元進行村莊整潔行動,投入近50萬元用於道路建設,為全村村民營造一個良好的生活環境。福田村農業方面以水稻為主,產出穩定,農民收益良好。近年來,村黨總支、村委會認真貫徹落實“三個代表”和“科學發展觀”,堅持以發展經濟、強村富民為己任,揚長避短,發揮優勢,村級經濟特別是工業經濟得到了快速發展,村級綜合實力不斷提高,三個文明建設取得了顯著成績。2007年實現村級經濟總產值近9500萬元,村可支配收入達32萬元,農民人均收入達7065元以上;預計2008年可完成經濟總產值1.1億元,實現村級集體可支配收入45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8000元。5.雲南省大理州洱源縣牛街鄉福田村
福田村 福田村地處洱源縣牛街鄉北邊,距牛街鄉政府所在地10公里,到鄉道路為沙石路,交通方便,距縣30公里。東鄰國有林,南鄰大松坪,西鄰上站,北鄰福和福上。轄福上、彝族等10個村民小組。現有農戶231戶,有鄉村人口1069人,其中農業人口1069人,勞動力645人,其中從事第一產業人數487人。全村國土面積30.54平方公里,海拔3300米,年平均氣溫15℃,適合種植大白芸豆、烤菸、洋芋等農作物。全村耕地面積1320.96畝,人均耕地1.2畝,林地33023.3畝。2006年全村經濟總收入296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578元。該村屬於貧困村,農民收入主要以種植業為主。
6.福建省泉州市晉江市永和鎮福田村
福田村 據傳,福田村住民先祖擇地時狂風大作,風水先生的帽子被大風吹起,落在一片草地上,於是村名取為"草田村"。後來村民覺得"草"字不好,改為"福"字,所以才叫福田村。別稱草田。【歷史沿革】民國33年(1944年)屬至善鄉杏山保。建國後,1956年屬棲梧區福林鄉;1959年屬龍湖公社福田大隊;1961年劃屬永和公社福田大隊;1984年改永和鎮福田村委會。【行政隸屬與交通位置】福田村位於閩東南晉江中流地帶。東至龍湖鎮福林村,西至永和村,南至茂亭村,北至旦厝村,距晉江市區16公里,距永和鎮區2公里。屬亞熱帶海洋性氣候,四季分明、溫涼適度。而且交通十分便利,四通八達,縱橫交錯,是新石東公路和大深公路交叉的地區。【村落與居民】區域面積2.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2000畝,下有8個村民小組。全村人口1302人,357戶,旅居海外僑親有500多人,外來人口300多人。【村容村貌】2002年5月‘制定村規民約深化移風易俗’,2008年著上級部門的支持下在村委會門口設立了健身器材,2006年設立環衛隊使全村的村容大為改觀。 【紀念地、風景點、名勝古蹟】分別有福田古廟、鎮安宮、福田佛寺,10個祠堂。【城內設施、文化生活】城內有老人活動中心、福田村文化活動中心、福田國小、福田幼稚園、福田村老年協會。
7.海南省海口市瓊山區三門坡鎮福田村
福田村福田村原是從海南省紅明農場47隊改制而成,現有村民50戶303人,其中在冊職工65人,外出人口70人。年勞均收入14531元,其中自營經濟收入11061元,如今,全村已建成綠樹成蔭、花紅草綠、安居樂業的美好家園。創建文明生態村的主要成果:1、生態環境優美。掛牌保護見血封喉、小葉榕、山桂、馬齡公等喬木89株;種植觀賞花木100叢,草皮6000㎡;新裝路燈26桿,新建戶廁20間;修建3.4米寬的水泥村道一條320米,1.2米寬的水泥戶道9條1100米,2米寬的環村水泥路一條270米,4米寬的環村石粉路一條340米。實現了“硬化、淨化、綠化、美化、亮化”的生態環境創建目標。2、生態文化先進。安裝獨立有線電視網站1個,有線廣播設備1套,鐵皮宣傳欄2個;修建硬板燈光排球場1個;改造裝修辦公室、文化室各一間;新建休閒場所6處,購置休閒石制桌凳6套,水泥預製靠椅10張;建造隊名牌一座,刻制公益捐款功德碑2塊;制定隊規民約和環境衛生管理、路燈管理、文體活動管理制度各1套。實現了“宣傳有陣地,學習有課堂,鍛鍊有設施,休閒有場所,教育有基地,管理有規章”的生態文化創建目標,積極組織職工學習20字公民基本道德規範,開展“珍愛健康,保護家園”活動,全村達到了無賭博、無吸毒、無刑案的“三無”社區要求。3、生態經濟蓬勃發展。職工利用房前屋後新種椰子250株,檳榔700株。以及橡膠、荔枝、胡椒、椰子、檳榔、香蕉等熱帶作物近300畝,且產品質量優,符合“無公害”要求,賣價好,收入逐年增加。主業乾膠年年超額完成任務。2004年全隊勞均收入2.315萬元。環境好了,收入多了,職工改造、新建住房的熱情十分高漲。2003年至今,有15戶職工投資96萬元,新建二室一廳的高檔瓦房15棟,配套用房(衛生間、伙房等)5棟。實現了“企業增效,職工增收;生態經濟,持續發展”的生態經濟創建目標。
8.廣東省深圳市福田區福田村
福田村 行政隸屬於福田區福田街道辦事處,位於中心區東面,主要分布在深南大道以南,濱河大道以北,福田路以東,華強路以西。規劃用地面積為69.81公頃,本村用地面積26.02公頃。私宅建築面積695490.9萬平米,容積率3.12,總人口為41378人,其中村民2413人,外來人口為38965人。福田村與香港馬草龍僅一河之隔。在南宋光崇、紹熙年間(1192年),上沙村始祖黃金堂的第四子黃西孫遷到松子嶺南沿定居,帶領兒孫開荒造田,塊塊成格取名為“格田”,後觀莊稼碧綠,形似圖幅,更名為“幅田”,因“幅”與“福”同音,後改名為福田,含意得福于田。由東頭、大門、牛巷、面頭、老圍、貝底田、祠堂、新村等八個村組成。福田全村原先只有“黃”一個姓氏,並設有祠堂,後來因為修路拆除了,此後沒有重建,舊址在現在的福華路中間。由於以前耕地多,勞動力少,1962年一部分知青自汕頭、潮州移民至村里。早先福田與皇崗村情況類似,彼此通婚比較多。
9.海南省農墾總局紅明農場福田村
福田村 紅明農場47隊(福田村),現有村民50戶303人,其中在冊職工65人,外出人口70人。年勞均收入14531元,其中自營經濟收入11061元,如今,全村已建成綠樹成蔭、花紅草綠、安居樂業的美好家園。創建文明生態村的主要成果:1、生態環境優美。掛牌保護見血封喉、小葉榕、山桂、馬齡公等喬木89株;種植觀賞花木100叢,草皮6000㎡;新裝路燈26桿,新建戶廁20間;修建3.4米寬的水泥村道一條320米,1.2米寬的水泥戶道9條1100米,2米寬的環村水泥路一條270米,4米寬的環村石粉路一條340米。實現了“硬化、淨化、綠化、美化、亮化”的生態環境創建目標。2、生態文化先進。安裝獨立有線電視網站1個,有線廣播設備1套,鐵皮宣傳欄2個;修建硬板燈光排球場1個;改造裝修辦公室、文化室各一間;新建休閒場所6處,購置休閒石制桌凳6套,水泥預製靠椅10張;建造隊名牌一座,刻制公益捐款功德碑2塊;制定隊規民約和環境衛生管理、路燈管理、文體活動管理制度各1套。實現了“宣傳有陣地,學習有課堂,鍛鍊有設施,休閒有場所,教育有基地,管理有規章”的生態文化創建目標,積極組織職工學習20字公民基本道德規範,開展“珍愛健康,保護家園”活動,全村達到了無賭博、無吸毒、無刑案的“三無”社區要求。 3、生態經濟蓬勃發展。職工利用房前屋後新種椰子250株,檳榔700株。以及橡膠、荔枝、胡椒、椰子、檳榔、香蕉等熱帶作物近300畝,且產品質量優,符合“無公害”要求,賣價好,收入逐年增加。主業乾膠年年超額完成任務。2004年全隊勞均收入2.315萬元。環境好了,收入多了,職工改造、新建住房的熱情十分高漲。2003年至今,有15戶職工投資96萬元,新建二室一廳的高檔瓦房15棟,配套用房(衛生間、伙房等)5棟。實現了“企業增效,職工增收;生態經濟,持續發展”的生態經濟創建目標[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