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環境
地處同安區文化旅遊帶,毗鄰千年古剎梵天寺,背倚輪山,遠眺雙溪入海,校園錯落有致,風景秀麗。
學校沿革
同安一中創辦於民國13年9月,原為同安初級中學。 民國20年改名為縣立初級中學,民國25年因經費困難而停辦(其間曾改辦簡師和商業職業學校,各培訓學員一期)。民國29年陳嘉庚率“南洋華僑回國慰勞視察團”回國時曾親臨同安視察,應同安縣父老的要求,在原縣立初級中學的基礎上創辦集美中學分校,次年改名為同安初級中學。1952年改為同安第一中學。1953年與同安第二中學(高中部)合辦為福建省同安第一中學;1959年被確定為福建省重點中學,1979年重新確定為福建省第二批辦好的重點中學。
在“文化大革命”期間,學校校址被占,後遷至新址,現位於同安縣大同鎮,占地面積6.14萬平方米,校舍建築面積2.08萬平方米。上世紀九十年代,學校建設開始起步。旅星華人李吉成先生捐建松林樓(1994年)、蘇頌科學館(1996年),大大地改善了學校辦學條件。1995年有36個班、學生1868人,其中,高中18個班、960人,寄宿生808人。教職工164人,專任教師114人,其中,特級教師2人,高級教師31人。之後,學校籌集資金建設學思樓(學生宿舍,1999年)、毓秀樓(食堂,1999年)和致遠樓(辦公樓,2001年),學校功能用房基本完
善。2002年學校投資600萬元,購買區勞動服務公司用地10.6畝(含地上建築),投資305萬元首期向東山村征地62.5畝,2005年投資340萬元再次向東山村征地42畝,校園占地面積擴大到215畝,為學校的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基礎。2004年投資6000萬元(市政府一次性投入1000萬,其餘的學校貸款政府貼息)建設1號、3號教學樓。2006年投資3000萬元(市政府一次性投入1600萬,其餘的學校貸款政府貼息)建設400米塑膠運動場、體育館、
新疆學生宿舍。2004年來共投入3000多萬元裝配了內部設施設備。目前,學校校園面貌煥然一新,設施設備頗具現代化,語音室、音像閱覽室、電子備課室、動植物標本室以及航模、機器人、雕塑、集郵、書畫、舞蹈、健身等專用教室一應俱全;多媒體、網路、校園廣播進教室,自辦六套無線調頻英語廣播節目;圖書館藏書12萬冊,報刊400多種。
辦學72年來,共培養國中畢業生10885人,高中畢業生7555人。考取各類大中專院校的3959人,其中考上大專院校的3119人。
師資力量
學校現有初高中共66個班(含藝術體育特長班、科技班、新疆班),學生總數3105名。有特級教師、國家省市級傑出教師、骨幹教師、學科帶頭人、專業技術拔尖人才51人,高級教師68人,碩士學歷30人。教師平均年齡34歲。現任校長洪志榮,中學物理高級教師,市物理學會理事,省中學物理骨幹教師,市中學教師高級職務任職資格評審委員會專家庫成員,省達標學校評審專家庫成員,同安區第十屆政協委員。
辦學理念
辦學思想:以人為本、和諧發展
校 訓:和諧 求實 繼承 創新
領導作風:團結協作、務實高效
教 風:德高業精、開拓進取
學 風:尊師守紀、勤學善思
辦學願景:創新進取的教園、全面發展的學園、個性張揚的樂園、和諧美麗的校園
教學模式
以人為本、和諧發展
近年來,學校開拓進取,求實創新,提出“以人為本、和諧發展”辦學思想,實施“和諧教育”整體改革方案,樹立“五觀”(全面發展的素質觀,整體最佳化的系統觀,和諧有序的過程觀,能動發展的學生觀,民主融洽的教學觀),營造“四園”學校(創新進取的教園,全面發展的學園,個性張揚的樂園,美麗和諧的校園)。通過狠抓德育、狠抓素質教育、狠抓質量管理促進辦學質量大面積提升。在素質教育方面趟出了新路,得到中央電視台等眾多媒體的廣泛關注和播報,在教學質量上提升了一個檔次,得到教育主管部門的肯定和社會的好評,“素質+質量”成為學校頗具特色的亮點。
生動和諧,多彩校園
學校重視校園文化的建設,特别致力“富有時代氣息,體現時代精神,與時俱進、民主、科學、開放的新文化”的建設。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校本課程,讓學生多經歷、多感受、多體會,提高學生與自然、與社會、與人和諧相處的能力。以活動為載體, 形成具有鮮明特色的校園文化,營造健康高尚的校園生活,為學生提供交流思想、展示才華的舞台,提供了全面發展立體發展的廣闊空間。學校獲“和諧中國——首屆全國中國小校園文化建設百佳創新學校”等綜合表彰。傳統保留的校園文化生活有:
校園三節:體育節、藝術節、科技節
學生社團:輪山藝術團、輪山文學社、輪山棋社(全國首批50家棋類教學課題研究實驗基地)、輪山書畫社、輪山辯論社、動漫社、魔方社、愛心社、學生健身俱樂部、海峽兩岸集郵文化研究會、“曬太陽”心靈俱樂部、陽光青年志願者協會等
校園活動:周末藝苑、周末電影院、校園歌星擂台賽、校園吉尼斯、校園奧斯卡、寄宿生篝火晚會、聖誕party、書法下鄉義賣春聯、愛心超市、跳蚤市場、書畫作品教輔材料義捐義賣等
夏令營:相約未名湖夏令營、走進農家夏令營、快樂炊事夏令營、軍事夏令營、海峽兩岸中學生集郵夏令營、德國友好之旅夏令營等
素質教育,特色鮮明
科技教育走進央視。中央電視台連續四次專程來校拍攝“異想天開,創意無限”並在央視熱播。有25個科技發明被選送德國參加世界青少年節目展播;“通用技術課”也被搬到央視螢幕,作為“新課程成果”專題報播兩個小時;幾個創造發明獲得國家專利。 2006年中國教育電視台專程來校拍攝《全國青少年文明禮儀教育DVD影視教材》並在全國發行。2004、2005、2006年,中央電視台三次來校專題拍攝同安一中《異想天開,創意無限》科技創新節目和通用技術課程的成果,在CCTV-10和央視少兒頻道熱播,並選送世界青少年節目展播,其中幾個項目獲得國家級專利,學校先後榮獲“最佳創意獎”和“優秀創意獎”。近十年,航模、車模88人次獲國家級或省級團體、個人冠軍。
研究性學習氣氛濃厚、精彩紛呈。在福建省第20、21、22屆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中,有11個項目獲一、二、三等獎,其中《批駁“六合彩”我們在行動》課題組的三位同學榮膺中宣部、法務部、中央電視台聯合評選的“2005中國年度十大法治人物”,並先後在CCTV-1、CCTV-2和《中國青年報》等媒體報播。2004年學校獲福建省青少年創新教育突出貢獻獎,多名指導教師獲得盧嘉錫獎。每年省、市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我校已成為全市獲得一二三等獎最多的學校之一。
學校獲福建省青少年創新教育突出貢獻獎、福建省盧嘉錫科技教育獎、全國科普教育基地、中國創造教育實驗基地,福建省科技教育基地校。
素質教育課程化、精品化。如閩南教材系列、CCTV異想天開系列、愛心繫列、大自然系列、體音美藝術系列、異國風情系列等。編輯《走進文化藝術百花園》、《“央視創意無限”科技活動系列》等近20個精品,彰顯教育成果。
體育教育,碩果纍纍。學校是福建省籃球傳統項目校,曾代表福建省參加全國中學生籃球賽,獲全國第3名。航模、車模88人次獲國家級或省級團體、個人冠軍。是全國首批50家棋類教學課題研究實驗基地之一。2010、2011連續兩年獲市中學生運動會團體總分第一名。2011年代表廈門市參加在重慶舉行的全國學生陽光體育展示活動比賽,一舉奪得賽會五個項目中的三項一等獎、兩項二等獎。
聯考成績,年年攀升。2004-2008年,有18人考上北大清華;2007、2008連續兩年,聯考獲得大面積豐收,各批次完成市指標情況居一級學校之首,2007年作為市重點中學的唯一代表在全市範圍內介紹高三工作管理經驗,2008年市教育局組織全市六個區的教育局、進修學校、各完中校領導蒞臨同安一中召開高三管理工作現場會,給予充分的肯定。在全國五個奧林匹克學科競賽中,已有數學、物理、化學、生物獲得省級以上金牌,2003年林泓域同學獲全國化學奧賽決賽金牌,2008年梁希同同學獲得全國生物奧賽金牌。2010年紀金朝同學參加第23屆全國高中學生化學奧賽決賽獲得金牌,併入選國家集訓隊;蔡安慰同學獲得第26屆全國高中物理奧賽決賽銀牌。2011年許東磊同學以福建省第一名全國第二名的清華自主招生成績保送清華建築系。2008年李振櫸同學成為聯考廈門理科狀元。
學校致力於管理文化的建設。一抓隊伍建設,樹立推動工作的形象,樹立求真務實的形象,樹立勤勉敬業的形象。二抓建章立制,強化分層管理、過程管理、規範管理,修訂、彙編學校規章制度20多萬字,提高制度管人,依法辦學的水平。三抓管理體制建設,做到校長負責制與民主集中制結合,行政管理與教代會民主管理結合,嚴格校務公開,自覺接受民眾監督。
對外交流
學校注重開放辦學。一是注重與國內外名校的交流合作,與德國卡爾—楚克邁爾中學、美國東洛杉磯學院、金門農工職校、台北成淵高中建立友好姊妹校關係,定期派師生互訪,吸引多種文化融入,開拓視野,培養現代新人。加入山東省實驗中學、湖北省黃岡中學等25所全國名校組成“全國部分省市重點中學、實驗中學聯合體”(經民政部註冊登記),定期開展學習交流活動。二是努力發揮對外輻射和示範作用,連續幾年派遣教師赴寧支教,與五顯中學、洪塘中學建立對口幫帶關係。三是從2006年起,承擔中央和教育部下達的每年接收一個新疆內地高中班
(160人)來校學習任務,進一步豐富了學校辦學的內涵。
學校榮譽
學校先後被評為“和諧中國·首屆全國中國小校園文化建設百佳創新學校”、中國創造學會創造教育實驗基地校、福建省文明學校、福建省實施素質教育工作先進校、全國計畫生育先進單位、全國中國小心理健康教育先進單位、全國先進體育傳統項目學校、福建省藝術教育先進集體、福建省先進教工之家、福建省普通中學教學常規先進集體、福建省綜合治理先進單位、福建省基層航模活動先進單位、省一級檔案管理單位、省基層航模活動先進單位、省“學校音樂周”先進單位、省中國小勤工儉學先進集體、省民眾性百日體育活動先進單位、廈門市文明學校、廈門市花園式單位、廈門市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先進集體、廈門市青年志願者行動先進集體、廈門市軍警民共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先進單位等。